正文 李衛國:難說再見1(1 / 1)

一個人在一個崗位上工作10年,他對這個崗位該是一種怎樣的感情?10年,要說再見,又會是怎樣的一種不舍?李衛國,在國家羽毛球隊領隊的位置上幹了10年,奉獻了10年。如今,他要離開了,帶著不舍說再見。他說,自己內心很糾結!

“領隊就是管隊員們的思想工作、後勤保障,有點像政委,像保姆,甚至像打雜的。吃喝拉撒睡,事無巨細,都要去管。”10年前,李衛國剛剛走上國家羽毛球隊領隊崗位的時候,他的體會是這樣的,心裏並不特別喜歡這項工作。2004年雅典奧運會結束後,上任剛一年的他就覺得太累,向總教練李永波遞交了辭職申請。

李永波當時沒有同意,讓他再堅持一下:“這項工作需要時間,等你熟悉了工作流程,就不會那麼累了,羽毛球隊需要你。”李衛國這麼一堅持,就是10年。

難以放棄的羽球情懷

1975年,李衛國從山東來到福州,在福州體工隊正式開始了自己專業羽毛球的道路。兩年之後,他又入選了福州軍區體工隊羽毛球隊,也就是現在八一隊的前身。在體工隊沒待幾年,剛好趕上了全國裁軍,好多部隊的運動隊都解散了,其中包括羽毛球隊。不得已,1982年,李衛國又回到了山東。

由於當時山東還沒有專業隊,回來的李衛國沒了“安身之處”,暫時去到濟南的一家滌綸工廠當工人,一幹就是兩年。但李衛國的心始終停留在羽毛球場上,有時間,他都會去想、去研究。

1984年,山東準備組建羽毛球隊,這一任務被委派給了濟南市體委負責。經多方打聽,濟南市體委找到了李衛國,把他從工廠調到隊裏當教練。

萬事開頭難,第一次當教練,李衛國心裏沒底,加上當時沒有成係統的培訓梯隊,所以招的第一批隊員大多數都不太會打羽毛球,屬於白手起家,而且歲數都偏大,最大的隊員比李衛國小不了幾歲。回憶起那時的訓練,李衛國說:“其實根本談不上什麼係統訓練,基本都是從握拍開始,從最基礎的東西一點一點地教。”就這樣,李衛國又回到了自己喜歡的羽毛球世界,兢兢業業地奉獻著自己的力量。1991年,李衛國擔任了一年國家青年隊的教練,幫助隊伍備戰第一屆世界青年羽毛球錦標賽。當時,他的隊員裏有後來成為奧運冠軍的龔智超、張寧。1992年,李衛國作為援外教練到意大利執教一年。回國後,李衛國同時擔任山東隊和國家青年隊的教練,經常要兩邊跑,忙得不亦樂乎。

對於一個教練來說,這樣的生活無疑是“標準配置”了,這樣穩定地做下去,對李衛國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他天生不安於現狀,“愛折騰”。

1995年,青島羽毛球隊開始組建,李衛國辭去了山東隊的職務,來到了青島。建隊初期,青島隊的情況並不樂觀,青島市體委每年隻能拿出20萬作為球隊的運行資金,這樣的數額還不能滿足購買器材的需要,更何況還有場地等其他費用。

在這種情況下,李衛國決定發揮主觀能動性,大膽開拓。他向體委表示,隊伍可以不用體委撥款,但是體委要允許球隊自主運營。得到批準後,李衛國首先提高了球館的利用率,在保證訓練的前提下,閑暇時間對外開放。那時,對外開放的室內羽毛球場還不是很多,何況還是如此專業的場館,這一舉動馬上得到了青島球友們的大力支持,這也讓青島隊的經濟狀況改善了很多。同時,球隊還和青島雙星集團聯姻,創辦了全亞洲第一個羽毛球俱樂部,時任國際羽聯主席的呂聖榮還特意前來參加了俱樂部的揭牌儀式。這一係列動作,使青島隊很快擺脫了經濟上的困難,球館裝上了暖氣,訓練和住宿條件煥然一新。

硬件條件好了,隊伍的成績自然也開始走上坡路。青島隊1996年正式成立,在1997年的全國青年錦標賽上便闖進了團體前8;1998年,就有隊員進入單項前3;1999年開始的國內俱樂部聯賽,總共進行了4年,青島隊拿了3屆冠軍;2000年中國隊參加世界青年錦標賽總共20人的陣容中,青島隊占了5人。在李衛國的努力下,青島隊的隊員們甚至可以獲得去國外參加黃金賽的機會,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2001年,國家隊在青島集訓期間,總教練李永波找到了李衛國,希望他出任國家隊領隊。對此,李衛國毫無心理準備,雖然他知道領隊是做什麼的,但自己以前沒有接觸過,能否做好,心裏沒有把握。李衛國說:“當時心裏真的沒底,我隻是一個地方隊的教練,沒有什麼特別輝煌的成績,到了國家隊,周圍全是功勳教練和一大堆世界冠軍,怎麼能既服務好他們,又樹立自己的威信,我不知道。”

不過,李衛國天生是一個不懼挑戰的人,雖然當時沒有答應,但經過認真思考和細心的準備,2003年,李衛國來到了北京,開始了自己10年的國家隊領隊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