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稱呼裏藏著“大學問”
高端
官方正式文件和場合中從未有過“官員”的稱呼,更多是用“幹部”和“同誌”來稱呼。在解放初期,毛澤東關於黨內稱呼問題作過專門的批示,意思是黨內不分職務大小一律都稱同誌。但是,這樣的傳統並沒有堅持多久,一些幹部更喜歡以稱職務代替名字。有專家表示:“這麼多人在這個官場稱謂上‘鑽研’,說到底,是虛榮心在作怪,還是官本位思想沒解決。”
“千萬別直稱‘某巡視員’”
巡視員一般都是廳級幹部,算大領導了,但在現實中,卻很少有人直接稱他們為某某巡視員。
“千萬別這樣喊,人家不樂意聽。更多時候,我們都還是會用他之前的職務來稱呼,比如王局、張廳、李主任等。”多名省級機關幹部說,“但是正式行文時,要稱為巡視員。”
但同為非領導職務,級別為處級的調研員在口頭稱呼上要隨意一些。“徐調、王調可以隨便叫,都不會在意的。”西部某市的一名處級幹部王正偉說。
“歸根到底,還是一部分幹部境界和心態的問題,你本來就是這個職務,人家這樣稱呼你是完全正確的。”王正偉的一名同事表示。
“大市長”和“二市長”
相較上述情況而言,在不少官員看來,對正職和副職稱呼,才更是一門“功課”。
記者之前去東北采訪,聽當地官員在餐桌上聊起“大市長”、“二市長”來。當時是第一次聽到還有這麼個稱呼,不解。
細問才明白:一個城市有一個市長,若幹個副市長。向客人介紹時,過去不論正副隻說蘇市長李市長,客人不甚明白到底是正的還是副的,於是,為了便於區分,說著方便,就把市長叫大市長,把常務副市長叫二市長。依此類推,可以叫出大縣長、二縣長;大書記、二書記之類。
當地人的解釋是,這個叫法透著東北式幽默,這也是一種創造。不過在軍隊中,對副職的稱呼一定要把“副”字帶上。把副職當做正職稱呼,那是絕對不允許的。比如,張副團長就是張副團長,你就不能叫張團長,團長隻有一個。
姓氏和職務怎麼搭配
天津師範大學教授譚汝為發表過一篇文章,專門對官場上流行的簡稱作了分析。一般正職以姓氏加職務稱謂的第一個字,偶爾遇到姓氏諧音難題,如“範局”、“戴校”、“季院”、“史科”等,“此時就最好不要用簡稱了”。
同時,官場中人還特別注意上司姓氏與職務的語音搭配,如趕上傅、富、符、付、戴等姓氏的一把手,你叫“傅廳長”和“戴局長”,誤以為他是副職或臨時代辦呢。那咋辦呢?據記者了解,一些地方的做法是略去其姓氏,直稱官銜“廳長”或“局長”則可。
此外,還有一種名字加同誌的叫法。有人說,如在幹部交接大會上,彼此稱呼上就常常出現“XX同誌”,會使語氣頓時加重了許多。這種叫法的重心在“同誌”上,必定是有什麼重大的使命準備托付了,或是有什麼問題要提醒了。
X廳X處之外,官場上還喜歡稱自己的上司為局座、老板。實際上,田家英他們當年即稱毛澤東為老板。
在民間,對中央領導人的叫法則充滿了時代感和親切感,“小平你好”和“習大大”這種更親切的稱呼,使對領導人的稱呼,一下子有了更新的含義,成為普通人心中的一種標誌。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