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器官勸捐員的酸甜苦辣(1 / 1)

器官勸捐員的酸甜苦辣

冰點

湖南,長沙,清明節前。身材弱小、麵容清秀。她在一排排公墓間穿行,時不時在一些墓碑前停留,默哀。黑色大理石墓碑簡潔肅穆,鐫刻著曾經鮮活的麵容。這些墓碑下,並未埋葬她的任何親友,甚至,那些她停留過的名字,生前都不曾認識她。但她知道,埋葬在這裏的生命,都還以另一種方式活在這個世上。她,叫李翠英,湖南省專職器官捐獻協調員,獨自和參與完成了湖南省一半以上的器官捐獻成功案例。

四年前,李翠英還是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移植科的一名護士。但這樣一句話,改變了她的職業選擇——“李護士,我什麼時候能等到器官?”這是移植科病房裏,那些麵容黯淡、每天在鬼門關徘徊的病人,最常問的。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在等不到答案的絕望中離開人世。那時李翠英常常邊流淚送走患者邊想,“該怎麼救他們?”

機會來了。2011年3月,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開展一年後,李翠英成為一名專職器官捐獻協調員。器官捐獻要求很高,如果不能在心髒停跳後極短時間內摘取,就失去了移植機會。所以,李翠英必須“隨時出發”。可是和搶時間的辛苦相比,偏見和誤解,才是真正的阻力。

四年來,李翠英協調或參與成功的捐獻案例已有80例左右,占湖南全省總量50%以上。這“不可能的任務”是怎麼完成的,個中滋味,隻有她自己知道。

2013年,五歲的男孩展展意外摔傷,生命垂危,其父母主動提出捐獻幼子的角膜。“我們想讓別的孩子用展展的眼睛看看世界。”然而,當李翠英進一步提出捐獻器官的建議,夫婦倆斷然拒絕了。怎麼辦?她沒有繼續勸說。同樣是母親,她無法忘記從ICU窗口裏望到的孩子的臉。她開不了口。

但第二天,李翠英還是給展展父親打了個電話:“大哥,我也是母親,不舍得孩子走,可用呼吸機吹著,孩子更遭罪。我不是來勸您捐獻的,隻想以母親的身份勸您,放手吧,讓展展安靜地走……”電話那頭,展展父親沉默良久。半小時後,夫妻倆在器官捐獻登記表上簽下了“同意”。

這樣的“將心比心”還有很多——她跑遍大街小巷,給亡者買合適的衣物;她給等待出殯的捐獻者擦身、換衣;她從不拒絕家屬請她出席追悼會、掃墓的要求;有人打來電話詢問受捐人可好,她不厭其煩地查詢、回複。“器官捐獻的意義,不僅是重生,更是一種延續。”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