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輔圖書市場亂象背後(1 / 1)

教輔圖書市場亂象背後

調查

據行業資深人士估算,小學階段,每人每年教輔書消費約100元,初中階段約200元,高中階段約300元。據教育部2012年統計,我國接受學曆教育的人群中,小學約1億人,初中約5000萬人,高中近4600萬人。“由此可以估算,中小學生每年的教輔書消費至少有300多億元。”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研究員鮑紅說。鮑紅從事出版研究10多年,近3年來持續關注教輔書問題。

作為助學產品中最實惠的教輔書為何受到眾多聲討和批判,甚至招致多部委的嚴厲治理,為什麼?“教輔書雖然便宜,卻多是別人代為選購的。” 鮑紅認為,社會對教輔資料的詬病在於采購主體與使用主體不統一,消費者屬於被動消費。據行業資深人士估計,目前的教輔書行業,由學生、家長自由選購的隻有約20%,約80%的教輔書通過各種形式統一征訂。“縣級以上的統一征訂稱為大征訂,將學校一級的統一征訂稱為小征訂”。

大征訂又稱係統征訂,由省級教育廳或新華書店製作推薦目錄,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推薦使用。“現實中,雖然名為‘推薦’,但學校多會聽從。”鮑紅說,“該舉措的本意是為學生推薦優秀教輔書,但容易出現兩個問題:一是產品質量平庸;二是容易出現地方保護,產生壟斷,滋生腐敗。”

小征訂即是學校團購。“一般來說,它比大征訂產品更適合學校需求,它的突出問題是高碼低折(指高定價,銷售時低折扣)。”鮑紅說,這給銷售和采購人員留下較大的利益空間,也抬高了學生的購書成本。

“這還隻是表麵問題,教輔書問題的根本,在於我國的教學方式與考評機製。” 鮑紅認為,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分數關係到學生評價、老師績效、學校聲譽。重壓之下,推行題海戰術便成為眾多家庭和學校的被動選擇。“人們對教輔書吐槽,實質是對這種教學方法的不滿”。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