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褲襠與中國餐飲變革(1 / 1)

褲襠與中國餐飲變革

密碼

中國人的進食方式出現過三大變革。

很早很早以前,我們聚餐的時候采取分餐製,就像吃西餐或者日本料理一樣各吃各的,後來才改成共餐製。

很早很早以前,我們跟歐洲人一樣,餐桌上離不開刀叉,後來才改成用筷子包打天下。

很早很早以前,我們像日本人那樣跪在榻榻米上吃飯,後來才改成坐在椅子上進餐。

這三大變革都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到宋朝結束。換句話說,隻有到了宋朝,我們才徹底擺脫了古老而又新穎的分餐、刀叉和跪坐傳統,“現代化”的進食方式才完全定型。

今天我們先來探討一下早先中國人為什麼要跪著吃飯。

從傳世的雕塑、壁畫和畫像磚上可以看出,至少在南北朝以前,古人吃飯的時候一直是跪在席子上或者矮床上,即使到了唐朝和五代十國,還有一小撮守舊的遺老在飯局上舍棄椅子,堅持跪坐。學者們早就注意到了這種奇特的生活習俗,但是大家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來沒有人指出過當時為什麼要跪坐。

到底為什麼要跪坐呢?原因很簡單:避免走光。

史前時代,我們的服飾特色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無論男女都穿裙子,裙子裏麵則不穿內褲。《西遊記》裏孫悟空老師在觀世音麵前不敢翻筋鬥雲,就是因為他的虎皮裙下麵完全真空,翻跟鬥時露出下體,對菩薩不敬。

商周時代,我們學會了用袍子做內衣(後來袍子變成外衣)。上衣下裳裏麵多了一層袍子,走光的概率小了,但是風險還在。

春秋戰國,褲子終於普及。可是當時的褲子沒有褲襠,甚至連褲腰都沒有,一左一右套在兩條腿上,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一不小心還會走光。當時有一種很不禮貌的坐姿叫做“箕踞”,意思是叉開雙腿坐在地上,狀如簸箕,這樣等於向對麵的人露出下體。荊軻刺秦不中。就曾經在秦王麵前展示過這樣的坐姿,以此來表示對秦王的蔑視。

褲襠的發明特別晚。從考古成果上看,至少東漢以前是沒有連襠褲的(有人說漢朝宮女穿的“窮絝”就是連襠褲。錯,窮絝隻是在開襠褲上加了幾根扣袢,不能算連襠)。所以在東漢以前,成年人無論開會還是聚餐,都必須雙腿並攏跪在地上,讓外衣垂下來,嚴嚴實實地護住要害部位。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勢就餐的由來。

連襠褲在東漢以後才被發明,並在魏晉南北朝廣泛使用,所以從魏晉開始已經有人放棄跪坐。直到宋朝,所有的吃貨都有了褲襠,所有人都習慣於坐在椅子上吃飯,再也不用擔心走光了。摘自《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