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改了鄧小平“貓論”顏色
秘聞
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和珠海。這一年,“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成為最流行的話語。但實際上,“貓論”並非鄧小平原創或發明,甚至鄧小平本人最初講的也不是“白貓黑貓”。
鄧小平“貓論”的原文,見於1962年他的講話。1962年,一些農村地區為應對饑荒,自發產生了包產到戶、責任田等生產形式。這些變化,在黨內引起較大爭論。 7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包產到戶”問題。鄧小平認為,哪種生產形式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他引用劉伯承經常說起的四川諺語:“不管黃貓黑貓,隻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隻是一次內部會議的講話,“貓論”並沒有傳播。1962年7月7日,鄧小平接見出席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全體同誌時,再次借用這句諺語來表述他對恢複農業生產和包產到戶的看法。
“貓論”並不隻是四川流傳的民間俗語,在蒲鬆齡的《聊齋誌異》中《驅怪》一文中就有“異史氏曰:黃狸黑狸,得鼠者雄!”所謂“狸”者,就是貓。而鄧小平1962年的這兩次講話,不久即因毛澤東批評“搞單幹風”收回。“文革”期間,“黃貓黑貓”這個比喻更被指責為“唯生產力論”,遭到批判。鄧小平用的是“黃貓黑貓”,而非“白貓黑貓”,顏色的改變來自於毛澤東。在1976年3月3日以《毛主席的重要指示》為題的中央四號文件中,毛澤東批評鄧小平:“他這個人是不抓階級鬥爭的,曆來不提這個綱。還是‘白貓、黑貓’啊,不管是帝國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毛遠新曾回憶道:1976年四號文件是我整理的,整理好後送主席審閱,他隻改了一個字,即把鄧小平說的“黃貓黑貓”中的“黃貓”改成“白貓”。這一字的修改,意味迥然不同。“黃貓”“黑貓”都是中性修飾,而“黑貓”、“白貓”則不然,再加上後麵的“都是好貓”,憑空有了不問手段是非隻問結果的意思。
曆史修訂了對這句話的評判。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貓論”成為了中國將社會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發展上的一個理論標誌。 綜合摘自《新京報》、《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