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追討被日掠走文物始末(1 / 1)

中國追討被日掠走文物始末

幕後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曾積極追討被日軍掠走的文物。但是,麥克阿瑟從中作梗,日本又處處敷衍、刁難,致使追討工作舉步維艱。最終,中國隻要回了包括28件“國寶級珍本”的107箱善本圖書。比起在抗戰中損失的文物,可謂九牛一毛。

單槍匹馬赴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也隨之傳來:為了緩和日本戰後的經濟惡化,日本商工省建議,用從外國劫掠來的藝術品和古物作為抵押,向西方貸款買糧。這簡直是對中國索賠呼聲的公然蔑視,蔣介石坐不住了,下發手諭:“我國各種文化事業橫遭敵軍之摧殘,應向敵提出賠償之要求,希即會同有關各機關共同組織,一麵搜集各種材料與證據,一麵研擬具體辦法呈報為要”。

由18名專家組成的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簡稱“清損會”)隨即在重慶成立。

1946年9月的一天,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找王世襄商量說:“‘清損會’準備派人去日本,交涉賠償文物事宜,派你去如何?”王世襄應承下來,拿著2000美元經費獨自啟程了。

麥克阿瑟作梗

原來,早在1945年底,“清損會”就已經草擬了一份出國名單。蔣介石不但撥款500萬元,還親自給他們布置了幾項任務。

調查團眼看就要東行,不想卻橫生枝節,被麥克阿瑟將軍給“擋駕”了。12月8日,盟軍總部在複電中稱:“目前如果派一兩名專家隸屬於總部聯絡員之下,從事工作就較切合實際。”麥克阿瑟認為,“目前不便從事大規模調查活動”。這樣,組織赴日調查團的計劃隻好作罷,追討文物的經費也銳減為10萬元。

其後,中方改派張鳳舉作為盟國對日委員會中國代表團顧問、中央博物院籌委會主任李濟以專委會委員名義赴日調查和歸還事宜。兩人總算得到了一些線索,但盟軍總部很少給他們支持。

日本被迫還書

1937年日軍占領上海,江南許多著名藏書樓毀於戰火,珍本典籍損失慘重。鄭振鐸和一批誌同道合者,為國家先後購得了江南著名藏書家——玉海堂、群碧樓、嘉業堂、蘊輝齋、風雨樓、海鹽張氏、南潯張氏適園等一批珍貴藏書。後來,其中的“珍本”、“善本”陸續裝箱郵寄到香港大學。為了將來容易辨識起見,在每冊之上加蓋了中央圖書館藏書章和中英庚會的印記,這成了日後卻成了追回這批文物的關鍵。

不久,香港淪陷,這批珍貴古籍被日寇劫掠而去,運往東京。

1946年2月中,有人在東京上野公園內的帝國圖書館中,看到了該館所藏的《永樂大典》上,有國立中央圖書館的印章。經過我駐日代表團的深入追查,終於在帝國圖書館地下室搜獲了兩萬五千冊古籍。另外,在伊勢原鄉下又起出一萬冊珍品。中國駐日代表團查明真相後,限令日方編造目錄全部歸還,共3286部,34970冊,於1946年8月18日正式交接。

日本政府處處敷衍

日本政府迫於國際壓力,雖奉命調查,但“多係敷衍了事,結果不是說遭毀滅,就是說調查無跡蹤”。至此,在日本追償文物的工作已是處處碰壁,寸步難行。1947年,王世襄請求準予回國。民國政府準許其回國,但是同時要求他把107籍善本書押運回國。

1948年,國際上“冷戰”開始,美國對日政策公開轉為扶持,甚至勸說其他國家放棄對日本索賠。自此,中國對日文物索賠已失良機。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