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南亞華僑沉浮史:從“支那”到“中華”(1 / 1)

東南亞華僑沉浮史:從“支那”到“中華”

幕後

2014年3月,在印度尼西亞總統蘇西洛簽署的2014年第 12號總統決定書中,“支那”一詞被正式改稱為“中華”。

風雨飄搖下南洋

在1958年底,蘇加諾出任印尼總統。很快,有損華僑利益的名為“掃除殖民經濟殘餘”的經濟政策出台。作為一係列類似政策中的一個,1966年印尼議會通過法令,禁止稱中國人為TiongKok或者Tionghoa,要稱Cina,也就是所謂“支那”。

華人向東南亞發展,自唐朝始,沿海居民出海捕魚,行至東南亞諸島。至南宋鼓勵海外貿易,沿海居民競相到海外發展。英國的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鹹曾言,馬來半島的繁榮昌盛“皆華僑所造成”。

這些在海外的中國人,於清末在中國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國務院僑務辦原副主任、第四屆中國僑聯主席莊炎林的父親莊希泉,正是這場革命的實際參與者。

同仇敵愾禦外辱

抗戰期間,以新加坡僑領陳嘉庚為首的海外華僑,再次捐獻大批資金、藥品支援抗日前線。大批海外華僑以“南洋機工、華僑飛行隊”等形式,直接投入到中國抗戰洪流中。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海外部計劃與英方組織一個“中國留印海員戰時工作隊”,南洋華僑林謀盛和莊希泉之弟莊惠泉受派參加組訓工作。抗戰期間,莊希泉胞弟莊朝開的財產被日本侵略軍劫掠一空,在貧病中離世;胞弟莊朝榮、堂弟莊朝瑞因參加抗日,受盡日軍酷刑;排行十六的胞弟莊朝鬆在新加坡淪陷後,參加遊擊抗日,被日軍逮捕後,於抗戰勝利前夕被絞死。林謀盛奉命潛入馬來亞後被捕,於1944年6月被殺。

海外關係是個好東西

及至改革開放大幕開啟前後,鄧小平多次對東南亞國家領導人承諾,要求華僑遵守當地法律和管理,盡公民的義務。

與之呼應的是,中國政府對華僑寄予厚望。1977年鄧小平指出:海外關係是個好東西,可以打開各方麵的關係,“我們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希望中國興旺發達。”“現在搞建設,門路要多一點,華僑、華裔也可以回來辦工廠。”

1978年,國家外經部辦公廳主任莊炎林調任新成立的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總局任副局長、黨組副書記。這個機構就是後來的國家旅遊局。這次調動是主管僑務的廖承誌要求的,希望他解決北京缺乏高檔賓館的問題。

1984年,鄧小平對“海外親人和朋友”的幫助表示感激,同時也希望他們“今後提供更多的知識和勞動。”

上世紀90年代,相關部門統計,歸國華僑達到了一百餘萬人。及至2003年,據中國僑聯的統計數據,國內仍有新老歸僑超過100萬人。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