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爐溫不夠高,欒奕一想:壞了,難道這時候讓人尋找煤炭,煉些焦煤出來不成?
情急之下欒奕開始來回不停踱步思考。怎麼辦?爐溫不夠雜質不除,玻璃成色就不足,那就不能製成琉璃器皿。冷靜冷靜!現在的問題是爐溫不夠,提高爐溫有改變燃料和通風,等等,通風……有了!
欒奕立刻激動的抬起頭。環視一看,眾人還正焦慮的搓著手。似是在想,這樣一個功在萬世的任務怎麼就在這樣一個地方卡殼了呢!
欒奕連忙咳嗽一聲引來眾人的目光,興奮的說道:“奕有辦法了。先取紙筆來。”
待拿得紙筆,欒奕飽蘸濃墨,大筆一揮。不一會兩幅栩栩如生的圖畫便躍然紙上。
眾工匠看這位小神童畫以作畢,紛紛圍了過來。鄭渾問道:“先生,此乃何物?”
欒奕笑著說道:“此乃助燃之物,喚作風匣、煙囪。”說完將它們的公用、製作方法和重要性向眾位工匠說了一遍。
若問他畫的是什麼!其實21世紀的人都知道,第一幅,畫的正式後世電視劇中大家經常看到的推拉風箱,也稱作風匣,他的製作工藝簡單且工作效率不俗,在世界曆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被視作最完善的通風設備,直到工業革命以後才逐步被其他設備所取代。這風匣的製作工藝是欒奕在探索頻道一集介紹中國古代發明的紀錄片中看到的,沒想到這時候派上了用場。第二幅,欒奕畫的是煙囪。要知道,煙囪可以在加熱爐采用自然通風燃燒器時,利用煙囪形成的抽力將外界空氣吸入爐內供燃料燃燒,從而間接的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提高爐溫。
眾人皆為行家裏手,一聽解釋馬上領會此二物的重要性,俱是激動萬分。這兩樣東西的製作工藝都十分簡單,如若製成確實能夠增加爐溫。
欒奕轉頭問道:“如若製作此物,需用耗時多久?”
鄭渾想了想說:“七日之內,必定製成。”
欒奕嚴肅的說:“那好!鄭渾聽令,責你七日之內製作風匣、煙囪。凡參工之人,如若提前完成任務,每人每日賞錢200貫。不過如若遲一天……每人每日扣300貫錢。”
“喏!我等定不負眾望。”
隨後的幾天裏,欒家曆山工廠內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氣氛。欒奕每天除了關注冶煉設備的改造之外,還在完善廠內的各項製度,同時欒奕還改良了逄掌櫃原本那陳舊的流水記賬方式。
廠長忙著,下麵的一眾工匠也沒得清閑。除製作木匣、煙囪的工匠外,一眾力匠已經開始深入景山大量采集礦石,而鐵匠則開始著手設計、製作未來玻璃工藝品的模具。
忙碌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五天之後,在全廠職工的歡呼之中,大漢琉璃廠的第一批琉璃終於出爐了。雖然成色依然次於後世的玻璃,但是已經比現在市場上流通的好得多。對此欒奕也是非常興奮,立刻大獎有功之人,並將技術部所有工匠的薪金提了一倍。同時,他還要求部內工匠不許將琉璃的配方外泄,否則他欒奕決不輕饒。
第二天,欒奕親自便將首批製作出來的四件琉璃杯送到了濟南王府,交到朱英的手裏。並表示以後每月拿出同樣質地的四套琉璃物件,以孝敬上官朱英。
朱英聞言大喜,捧著琉璃杯左瞧右看。要知道,琉璃此物在大漢朝絕對算得上及其珍貴的奢侈品,僅這四件四尊琉璃杯市價足可達到五十張金餅,按照一張金餅等價約一萬貫銅錢換算,也就相當於五萬貫錢。這麼一大筆錢,他濟南長史一輩子的俸祿加起來也不夠!更何況這筆錢還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以月為單位源源不斷的送到家裏來,一年下來也就是六十金,六十萬貫錢,比妖道楊牟向他支付的十貫供奉錢多出數六倍。憑空多出這麼大筆進項他焉能不喜?
他卻是不知,在改良過琉璃的配方和生產工藝後,從欒奕工廠製造一件琉璃器皿所需要的成本其實不過幾百文錢。這麼點小錢,欒家根本不放在眼裏,丟到地上都懶得去撿。
不過,朱英有一點很清楚,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欒家下這麼大的本,肯定有事相求,且所求之事還不小。他便問欒奕,說:“子奇先生,此次拜訪所為何來啊?”
欒奕吞吞吐吐,表示自己過來也沒什麼大事,就是欒家生意在濟南步入了正軌,老爹又在濟南國當官,所以特地來孝敬身為上官的朱英一番,希望他多加照拂。
朱英見欒奕視線遊離,明顯心口不一,捧著琉璃進一步說:“本官與欒大人、子奇先生交往時間雖然不常,但卻投緣的很,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是以,一想將欒大人視為要好朋友。朋友遇到困難,本官定然盡力相助。是以,子奇先生不必隱瞞,有事盡管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