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這才放心。
九月十六,禮拜一,開壇禮已成昨日。欒奕暫時放下教會的工作,將精力集中到了神仙釀問世一應事宜上。樹的影,人的名,在過去三年時間裏,欒奕一直引領著大漢皇朝的時尚潮流,無論是桌椅、折扇還是小說中人物的衣著,始終是世人,尤其是年輕男女爭相模仿的對象。如今,神仙釀問世,他責無旁貸的肩負起自家美酒的代言人,連續多日駐足酒樓,親飲神仙釀吸引來客,為神仙釀打造聲勢。
為了將宣傳攻勢推到高潮,他還特意將詩仙李白的《將進酒》抄了來,並配以音律,親自在起鳳閣吟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地才君,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岑夫子指欒奕在潁川學院的啟蒙恩師;地才則是毛玠的代稱。)
此歌一出,濟南各界無不嘩然。城中巷裏,無數人爭相稱讚,“好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好個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善,大善。當浮一大白!”
不過兩日時間,神仙釀借一人,既欒奕;一歌,既《將進酒》;二滋味,既醇香甘醇,在濟南國曆城縣熱銷開來,又迅速以洶洶之勢覆蓋了濟南全國,最終遠銷到兗州、青州、冀州、豫州等大漢其它州郡。
當然這也是後話!欒奕暫時放下了教會事物,教會裏的神仆們卻是一直沒有閑著。他們被分成三個小組,外出開展活動。
在昨日的開壇禮上,神仆們將各自小組參禮人員的個人信息暗暗記在了心裏。這些人多數為有財力在欒家產業消費的有錢人,是聖母教接下來主要發展的對象。第一小組,也稱之為貴族路線小組,由小武帶隊,主要就是負責向他們傳教。在接下來的五天時間裏,第一小組將分別這批人,給他們講經,解釋聖母的旨意,並勸導他們一定要去參加下一次的禮拜。一旦有人直接或間接表示不願參加禮拜,神仆便會輪番上陣,接二連三登門拜訪,直至對方抹不開麵子,點頭應允,承認願參加為止。
第二小組走得是高層路線。為免朱英、孫孺他們發覺自己結交大臣,欒奕隻得曲線救國,玩起“枕邊風”戰術。為此,他專門組建了以女子為主體,由母親欒刁氏親自領銜,小翠、櫻蓮從旁相輔的第二小組。主要負責攻關濟南國內各級官員、軍事將領的妻子家眷,爭取把她們拉進教會中來。以便未來跟朱英等人魚死網破時增添助力,最起碼也可借助她們,打探到許多內幕消息。
第三小組走得則是群眾路線。他們是所有小組中最為忙碌的一個,因此配備的人員最多,足有60多人。小組的組長由欒福親自擔任,他的副手便是說相聲出身的小柏和琴師王伯。他們將小組中所有人員打散,分派到了曆城縣內的各個村鎮,深入到底層人民之中,給貧苦大眾分發《聖母經》,講述聖母創世的故事以及聖母的道,並告訴他們如何能上天堂,怎樣會下地獄。
起初,各村鎮的農人們對這些身穿潔白長袍,胸口繡有血紅士子徽章的神仆心存戒心。生怕他們跟那些巫蠱教的惡道一樣,是來盤剝他們的財產的。可是時間一長,大家漸漸發現,整日來村子裏講經的這些身穿潔白長袍的神仆,真得與那些巫蠱教的惡道不一樣。前者謙恭、慈悲,後者無禮、凶惡,簡直是天壤之別。
聖母教的神仆們,一入村子,既不找村長,也不找地主,而是到處走訪,打聽村落裏生活貧苦家庭的情況,並將這一情況記錄在小冊子裏帶走。
第二日,他們再來之時身後總會跟一輛大車。大車直奔村中貧苦人家,將一袋一袋的蔬菜、糧食卸到院子裏,並給全家人各奉上應季的新衣。雖然在那棕色的新衣胸口位置,與神仆一樣也繡著看起來別扭的紅十字徽章,但是對於連飯都吃不上的窮人,隻要能有個遮體的衣服就很不錯了,更何況這衣服還是白拿的新衣裳。於是,被救助者無不感恩戴德,跪地叩首不止。
神仆麵帶激動的淚水,恭敬地將這家人扶起來,道:“莫要謝我,要謝也應該謝仁慈的聖母。”他同時還說,並告知,等到冬天,教會還會送嶄新的棉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