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濟南,欒奕也不聯絡當地教堂,學著古裝劇裏的皇帝,玩起了微服私訪。
他行走在位於濟南西南的西平陵縣內,四處查看百姓生活。
不得不承認,自己離開的這五年裏,徐庶、毛玠把濟南治理的很好,城外的農田一眼望不到邊,綠油油地看著就喜人。分割齊整的農田裏,農人們胸別木製十字徽章,整齊的唱著聖歌揮舞手中鋤頭除草,土地邊上,在農人呼喝下,壯碩的黃牛奮力的拉拽背後的木犁,開墾起荒地。
細細看去,這木犁與普通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畜力。
熟悉古代農具的人不難看出,這架耕犁正是出產於唐朝後期的曲轅犁,如今創意被身在洛陽的欒奕偶然想到,將創意搬到大漢,在簡單繪製草圖,記述耕犁改進意見後,托人寄回濟南濼口工廠研發部,交給鄭渾負責研發。
鄭渾多方考證,谘詢了許多老農耕作經驗,並親自適法學習耕作,經過一年多的嚐試,結合農人耕作需要,終於這曲轅犁造了出來。
欒奕雖不知這大漢版的曲轅犁跟唐朝曲轅犁是否一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鄭渾創出的曲轅犁大大的提高了土地的耕作效率。為此,欒奕親自為曲轅犁題名——鄭式曲轅犁。
鄭渾聞知新犁竟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激動地熱淚盈眶。研發部的一眾工匠亦是激動萬分,幹勁兒比以前更高了,千方百計找路子,想法子,爭取早日研發出一種能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新生事物。
首批5000具鄭式曲轅犁於去歲製成出廠,欒奕沒讓對外發售,而是一股腦全交給了毛玠,讓他平均分發到濟南國各地教堂,農忙時免費借給本地信徒使用,先訂先用,後訂後用,合理分配。
同時他還在信中讓毛玠統計濟南國外兗、青二州教會機構數量,並把總數報給濼口木工坊,讓木工坊結合數據趕製一批鄭式曲轅犁送到這兩個州的教堂,仿照濟南國模式,租給當地信徒。
等兗、青二州配齊鄭式曲轅犁,再考慮對外銷售獲取收益的事。
回濟南國之前,欒奕隻見過鄭式曲轅犁的設計圖和模型,如今遠遠看到實物,難免生出幾分好奇之心。可是又怕田中耕作的農人認出自己,不敢近前,隻好讓餘篤代自己上前打探情況。
餘篤拱手領命,小心翼翼走進田裏,來到那名耕農身邊,盯著耕牛身後的木犁看個不停,“這位壯士,你這是犁真好?從哪弄買的?很貴吧!”
那農人看餘篤一眼,咧著大嘴憨厚一笑,“啥呀!根本不用買。一文錢不花,在教堂裏領的!”
“真的一文錢都不用花?”
農人答的理所當然,“那是當然。隻要是教徒都不花錢。俺們村的小教堂裏有10架哩,誰家有活計,誰家去登個記就能借出來。瞧,前麵的老黃牛也是教會借給俺的。”
臨來之前,餘篤雖由欒奕親自洗禮,加入了聖母教,可他畢竟沒來過濟南,對聖母教的認識僅局限在洛陽的教堂裏。哪裏見過濟南國這樣教堂林立,信徒滿國的地方。如今,聽說信徒在濟南國竟有這麼大的福利,難免一陣震驚。“那犁壞了,或者牛死了怎麼辦?”
農人笑的很幸福,“教堂自會添置新的,不讓俺們配錢!”
“啊?”餘篤愣住,“那教會這不白賠銀錢麼,他們圖什麼?”
“圖啥?他們圖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圖大家夥死後都能上天堂唄!”農人答完問題,上下打量餘篤一眼,見餘篤人過中年下巴上沒毛,頓時起了戒心,“聽口音,你不像當地人。你打哪來,到濟南作甚?”
餘篤扯謊,“哎!家裏遭了難,這不,到濟南國避難來了。”
“哦!避難!”農人想了想,小步跑開,到田裏一位老漢身邊耳語一陣,期間還時不時衝餘篤指指點點。
老漢似是村裏德高望重的人物,抬頭看了看餘篤,大手一揮。在田裏耕種的農人同時得令,提著耕具嘩啦一下把餘篤圍住。
老漢一臉戒備的問:“汝到底何許人也?”
餘篤把剛才的謊言重複一遍,“裏遭難,到濟南國避難來的!”
“不對吧!”老漢摸著白須,猛然喝問:“大膽閹人,汝騙的了別人騙不了老夫。快說,到俺濟南來到底作甚?不說實話,把你交到教堂,有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