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曹操吐出滿口酒氣,“希望如此!”說完,往大塌上一躺,睡了過去。
接下來幾天,欒奕一直跟曹操在一起,視察士卒安插營寨。在紮好己方大營之後,還依規模,幫其他諸侯把寨基建了起來。
三日之後,鮑信至。
鮑信轄區濟北離濟南僅隔一條大河,原本跟欒奕約好同行,奈何糧草轉運出了岔子,這才耽擱了三天。
接著是來自比濟南稍遠地域的北海太守孔融。孔融見了欒奕老淚縱橫,高呼:“子奇,六年了!六年了!安好否?你新寫的《西遊記》融看了,妙!妙不可言!”
文友相見格外親切,欒奕、孔融四手相握,不停寒暄。
其實,這幾年來欒奕和孔融的交流就沒有斷過,隻不過之前都是停留在紙麵上,通過書信溝通。如今好不容易見麵,自有好多話要說。
人在中年孔融興奮的臉蛋通紅,“融寫的新詩看了嗎?”
欒奕道:“看過了!豪氣衝天,神韻兼備,絕對算得上是傳世之作。不過第二句最後部分‘天地’一詞稍顯生硬,改為‘寰宇’可好?更加廣闊,彰顯胸襟之豁達。同時也更合韻律。”
孔融嘟囔著沉吟一陣,“天地,寰宇。妙,妙哉。寰宇確實更勝一籌,幸得子奇指教。”
欒奕說:“指教不敢。隻是聽昭姬吟誦總覺有些別扭,反複思量才覺這第二句稍有瑕疵。對了,臨來前昭姬還把這首《夜雨》譜成了曲呢!隻可惜我忘記抄錄一份帶在身上。”
“哦?”孔融大喜,“昭姬譜成曲了?那音律定然不凡,待規程定要順路去濟南聽上一聽。”
“歡迎之至!”
與孔融、曹操聊了一夜的詩詞歌賦。第二日,有人來報,兗州刺史劉岱到了。
黃巾之亂時,欒奕馳援兗州,救了劉岱一命。自此算是建下了不錯的交情,隨後的六年時間裏,劉岱念欒奕對他有救命之恩,在兗州地麵上給了聖母教不少便利,進一步促進了聖母教在兗州的推廣和發展。欒奕對此十分感激,本人雖出不了洛陽城,卻時常讓老管家欒忠前往兗州拜訪,書信、禮物從未中斷,一來二去,關係也就熟絡起來。
如今,老友到來,欒奕不得不頂著黑眼圈相迎。
多年未見,久別重逢,難免要追憶一番平定黃巾亂時共事的日子,宴席飲酒自是不在話下。
此後的半個月裏,十九鎮諸侯,除西涼太守馬騰於西涼舉起大旗負責佯攻董卓大後方,不能到陳留會盟外,其餘十七鎮諸侯先後抵達。
哪十七鎮?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第十八鎮,接博亭侯,太子少傅,護國大教主欒奕。加上曹操本部人馬共計十九鎮。
眾諸侯皆至,各自安營下寨。饒是見過大陣仗的欒奕見到連綿不絕的營寨,都不由為之震撼。
曹操宰牛殺羊,大擺宴席。
在這個等級禮法製度森嚴的時代,通過一場宴席足可看出眾人身份的高低。
席上,身為東道主的曹操坐於主位,袁紹位於下首,也就是曹操右側首位,欒奕則坐在左首位置,其餘各鎮首依次落座。
菜肴上案。飲宴間,欒奕依稀見到公孫瓚身後站了三人,為首者姿容奇特七尺多高,麵白肩闊,氣度不凡,耳垂大的跟國家主希(chairman)似的。
難道?欒奕下意識望向那人的手臂,心中犯疑“這人的胳膊沒過膝蓋啊!是書裏寫的太誇張了,還是認錯了人?”還沒來得及張口確認,卻聽袁紹先行一步,他問公孫瓚,“敢問伯珪,身後這三位壯士何人?”
公孫瓚笑了笑,“正要與諸位引薦,此人乃吾同門師弟,劉備字玄德!”接著,公孫瓚將劉備平黃巾之亂的功績敘述了一遍,又道:“玄德現任平原令。身後那兩位是他的結義兄弟,於禁於文則,徐晃徐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