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所謂金融(1 / 2)

貨幣能為百姓日常生活提供極大的便利,更能給教會帶來巨大的受益。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信徒在教堂中存入百兩黃金,這百兩黃金的硬通貨幣就等於落到了教會的口袋裏,信徒換回的隻不過是一張寫著金額的聖劵。聰明人一眼就能看出,聖劵這種所謂的紙幣,換個角度來說就是一張借條,信徒是債主,把百兩黃金借給教會後的憑據。

按理說紙質的借條是不具備任何價值的,隻不過聖劵有所不同,教會借助自身的影響力和信譽度,聯合諸家商號給它輔以了等同於金銀銅錢的價值,這才可以用來直接交易。

說到這兒就牽扯出一個技術問題來。硬通貨幣存進教堂,難道欒奕會眼巴巴看著它堆在庫房裏嗎?

當然不會。儲蓄業務推出之後,介於它超強優勢,自然會吸引大量資金注入。後世經濟學告訴我們,在這一筆筆巨款中,至少有8成是長久儲戶們平日裏幾乎用不著,至於另外2成,則是保障資金,為儲蓄者們日常提取做好準備。為保險起見,欒奕將保障資金調整為4成。

也就說,有6成的硬通貨幣會堆積在倉庫裏長時間不會被儲戶領取,要知道青兗濟三地的人口總量足有500萬人,這群人若是全用上聖劵,其儲蓄值完全可以用天文數字來形容。這麼一大筆錢空置不用,不符合商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

為了能讓資金流動起來,欒奕會將這6成硬通貨幣提出來,用來跟非教會控製區,也就是沒有流通聖劵,隻能用金銀銅交易的地區開展走私貿易,可用來買賣原料、購置貨物,借巨大的資金優勢賺取更多財富;也可以用來采購戰馬、糧草等軍用物資,解燃眉之急;當然還可以用來開渠築壩修建,挖建運河。

所以,剛才欒奕說教會將承擔青州、濟南、兗州一線運河、水渠的五成總工程款就是從這裏出,隻不過在想民夫支付薪俸時,他不準備使用儲戶們存入的銅幣,而是直接發放聖券。即節省了硬通貨幣,又促進了聖券的大麵積推廣,一箭雙雕。

畢竟,相比於鑄銅製銀,印鈔票要快捷方便的多。開展了儲蓄、信貸業務,欒奕就等於攢牢了印鈔機,有大筆的銀錢可供他調配。

不過前提條件是,挪用的錢是要還回庫房的,將來必須用金銀銅這些硬通貨幣來彌補,至少保證與聖券發行總麵值40%等值的硬通貨幣存在教會的庫房裏。

舉例而言,假如說現在教會總共收到了1000貫存款,那麼供教堂調度的錢便有600貫,400貫作為保障資金存在庫房裏絕不能動。等教會存款額漲到1200貫時,也就等於發行了總麵值共計1200貫的聖劵,活躍的硬通貨幣隻能是720貫,另480貫保障資金一個子兒都不能少。若是少了必須趕緊補上,如果還不上聖劵就會麵臨貶值的問題,缺口越大貶值越厲害。到時候原本麵值100貫的聖劵可就不等價於100貫銅錢了。這就是所謂的貨幣供給大於需求,從而引發了貨幣通脹。

聖劵問世除了能給教會帶來收益,還能發揮巨大的政治效能。

儲戶們無論看中聖劵的便利也好,對教會的安全性信任有加也罷,隻要把資財存進教堂……聖母教會健在之時他們手中的聖劵就是實打實的貨幣。可若是聖母教會垮台,那揣在他們懷裏的聖劵立馬變成白紙,一枚銅錢都換不回來。這就使得他們在不知不覺間被綁上了聖母教這架戰車,想不對聖母教忠心耿耿都不行。

此外發行貨幣,實施儲蓄、信貸的好處多到數不勝數,在這裏就不一一敘述了。

正因為優勢如此眾多,欒奕才會選擇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就把他搬了出來,因為他堅信有銀行體係在手,足可一勞永逸。

除了經濟發展戰略,欒奕還著重強調了一番文化建設。在文化建設諸多領域,以教育發展為重中之重。

在過去6年多時間裏,各地教堂廣泛開展普及教育,使得教區百姓的識字率提升到了2成之多,收獲可謂巨大。然而礙於規模限製,聖?女媧教會學院培育出的畢業生隻有1200多人。這部分人絕大多數都被分配到了地方教堂打理教務,還有一部分人約100餘人留在教會學院中務教,他們是教會教師資源中的中堅力量。

為了進一步擴大教育規模,欒奕決定將聖?女媧教會學院搬出教堂,並一分為五,分為聖城大學堂、神聖軍師大學堂、聖十字醫科學堂、聖母工科學院和聖福音藝術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