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對陣(1 / 2)

袁術死了。

豫州給出的官方說法是死於聖母教刺客行刺。

可坊間卻說袁術是在調戲已故下屬的小妾時,不曾想那名小妾格外剛烈,反抗時不慎用玉簪把袁術刺死了。

相對於前者,後者有理有據,還有十數位壽春城百姓現身說法,所以讓人覺得更加可信。

“那姑娘死得慘呐!讓袁術糟蹋完,還被十多根長槍刺得到處都是洞啊!”

“袁術那廝,禽獸不如啊!”

一時間,已經入土的袁術遭到全大漢士人的口誅筆伐。在這個年代,士人是輿論唯一的載體,在他們的推波助瀾下,袁術遺臭萬年已成必然。

袁術死後,長史楊弘提議當借此機會,以報仇雪恨為由,即刻發兵徐州。

這一建議遭到袁術從弟袁胤的強烈反對,他說:國不可一日無君,軍不可一日無帥。方今,家兄新喪,軍中沒了主帥,群龍無首仗就沒法打。所以,若要出兵,必須先立嗣,明正統,否則強行出征,即便打也是名不正言不順,戰之必敗。

帳中文武紛紛符合,“是啊!”“說的有道理啊!”

楊弘大急,表示人家曹孟德和孫伯符已然整軍待命了,就等咱們一聲號令,三路大軍便會把欒奕團團包圍。兵貴神速,再等就沒這麼好的機會了。此外,正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主公兩個兒子中袁耀稍長,自然由他來繼承大權。

多年來,袁胤與袁耀有過不少衝突,自然不願讓這個侄子騎在自己頭上。所以就編造出袁術生前準備立次子袁輝為嗣的謊言,支持起了袁輝。

於是楊弘、袁胤兩個意見相左之人,便因立嗣的事鬧了起來,兩邊各有勢力加入進來,越鬧越大。

隻不過,楊弘久在袁術身邊,任長史高職多年,勢力遠大於袁胤。

沒過半個月,袁胤的很多支持者就在楊弘接連不斷謀劃下被擠到了權利的邊緣。他深知一旦袁耀登上主公的寶座,必然沒有好果子吃,眼見自己節節敗退,瀕臨滅亡的深淵,急得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欒福來到了他的府上。告訴他,隻要他不出兵徐州,欒奕願意給少帝上表,封袁輝為新任豫州刺史。

如此一來,袁輝皇命加身,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正統繼承人,就算楊弘和袁耀不承認都不行。

袁胤聞言頓時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心頭暗想:先把聖旨拿到再說,等到袁輝執掌大權,我才不管什麼約定,照耀對你用兵。毫不猶豫點頭應諾。

話音剛落,欒福便從袖子裏掏出一卷黃巾呈到袁胤手中。

原來,欒福來前,欒奕就料到袁胤定會同意,所以一早備好了聖旨,隻要袁胤點頭同意,立刻便會交到他的手上。

別看這時候皇帝落魄了,但是皇家的餘威還在,世人仍對漢皇充滿敬畏。所以憑著聖旨,袁胤立刻反敗為勝,將袁術次子袁輝推上了主公寶座。

隻不過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事情並未因此而止。在政治鬥爭中落敗的楊弘深知失去了權勢與丟掉性命是相輔相成的,在強烈的求生欲望下,楊弘帶著長子袁輝逃亡汝南,並把大將紀靈招至麾下,將文鬥發展成了武鬥。

豫州以南,揚州北部一片混亂,袁家二子內鬥不斷,再也沒有經曆顧及討伐徐州之事。

由此,在欒奕、郭嘉、賈詡三人共同設計下,袁術、曹操、孫策三路聯軍中,袁術一路不攻自破。

曹操、孫策探清豫州局勢,自知袁術那邊是指望不上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隻能硬著頭皮集兩家之力分別發動討伐之戰。

徐州這邊,老帥盧植留張遼領兵3000鎮守下蔡,曹性把守靈璧,自領呂布、張遼、臧霸、成廉,魏續、宋憲、侯成諸將,在軍師毛玠、從事李肅輔佐下,提徐州軍2萬,聖熊軍1萬5千,與江東軍於潁水河東對峙。數日之內,十餘座大寨樹立起來,寨內營帳緊湊斜街,此起彼伏,連綿數十裏。

在經過幾次小規模試探之後,兩支大軍在廣袤的平原上擺開陣列,從天空俯視下去,黑壓壓一大片,宛若探得甜腥的螞蟻群一般。

旗幟鮮明的陣列之中,幾個黑點在陣列之間往返穿梭,那是風風火火揚蹄疾奔的傳令斥候。大陣中央蒙皮大鼓的模樣清晰可見,強壯的勇士握著鼓吹,敲出震天裂地的豪氣。“咚咚……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