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憨人(2 / 2)

這個時候,教會大軍又展現出了新的優勢。主來來自於青州、兗州、濟南、徐州北部的他們,在中華民國的地圖上均在山東省版圖之內(新中國成立以後對行政區域進行了一番新的劃分,將徐州劃給了江蘇)。也就是說他們都應該算是後世所說的山東人。

而在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曆史長河裏,各地中華兒女對於山東人的評價始終如一,隻有一個字“憨”,或者再加一字——“憨厚”。

聽起來這“憨”字頗具諷刺意味,與其說是一句評價,不若說是一聲嘲諷。但實際上卻非如此,正如偉大的漢字創造者給沒一個漢字賦予了無限的韻味一般,“憨”字同樣如此。

將此字拆開,上“敢”下“心”,字如其形,也就代表著勇敢的心。

而掛著“憨”字標簽的山東人,自然也代表了懷揣勇敢之心的猛士。

當然,這並不代表山東以外的其他地域人不勇敢,相反的,在南宋以前,神州大地上炎黃子孫們均是滿腔熱血,能打好鬥,這一點從霍去病引500騎兵殺入千軍萬馬大破匈奴軍可見一般。

隻不過與其他同胞的勇猛相比,山東人還有獨特的一麵。這一特點同樣在“憨”字中有所體現。

誠如,《現代漢語詞典》對於“憨”字的解釋,憨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傻。隻不過對於山東人而言,這種傻並不是智商上的低下。相對的,山東人不僅不低,對中華文明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的他們,智商在各地同胞之中雖不能算最高,卻也足可算得上中上之資。孔子、孟子、曾子、孫武、墨子、神醫扁鵲、東方朔等一係列文化名人皆山東人士便可窺見一斑。不提遠的,僅說三國時期,齊魯大地上便孕育出了鄭玄、孔融這樣的經學大師,還有智近於妖的諸葛亮,於禁、臧霸這樣名垂千古的名將,以及位列八俊的荊州刺史劉表。

這些千古流芳的人物都是山東人,能孕育出此等人物的地域,能是傻人混居之地嗎?

當然不可能。

既然山東人並不傻,那為什麼還要把暗喻“傻”意的“憨”字嫁接到他們頭上呢?這也就牽扯出了《現代漢語詞典》對於“憨”字的另一解釋:樸實、忠厚。

所以說山東人的智商不低,但是情商有點低,說山東人是中國非少數民族地區情商最低的人怕也不過分。

他們看誰不順眼就是不順眼,寧肯當麵拳打腳踢以泄私憤,也不會背後捅刀子。顯然,相對於挨一頓拳腳受點小傷,後者可是要丟掉性命的。

他們說話直來直去,從不顧及對方的感受,不知道拐彎抹角。當然這不代表他們不會拐彎抹角,而是他們覺得沒有必要,因為自下生開始,身邊的人都是實話實說,開門見山,從不知道為什麼要繞彎子。

他們受孔孟儒家思想熏陶,在祖祖輩輩教導下嚴格遵守著“天地君親師”五級劃分,把“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視為行為準則,尤其對忠貞思想格外重視。

山東人的忠同樣與他處不同,帶著別樣的“憨”的意味。他們的忠心不計後果、不圖回報,完全是為了忠而忠,就像機器人無視數據指令是對還是錯的,都要矢誌不渝的去執行。是一種文化洗腦過後的教條主義的忠誠。追求“君讓臣死,臣就應該去死!”

前半句與“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一致無二,後半句看起來相似,結局都是個死,但其中暗含的韻味卻截然不同。原句——“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中,說出“臣不得不死”者多少有些牽強和被逼迫的韻味。而“臣就應該去死”赴死的臣子覺得自己死的理所應當,是自願自裁的。由此可見死者憨忠的可以。

曆史上關乎山東人憨忠的例子可謂數不勝數,無論是隋末的王薄起義也好,北宋的宋江起義、清末的義和團運動也罷,每一次農民運動規模不可謂不龐大,但是每一次起義提出的口號大同小異,都是“清君側”。

也就是說這些起義非但不是為了推翻朝廷,相反的他們對皇帝忠心耿耿,認為朝廷的盤剝不是皇帝陛下的錯,而是朝堂上出了奸臣。

於是他們費心費力攻城略地,最後卻又匍匐到皇帝腳下。皇帝利用了他們的憨忠,在履行所謂的詔安過後,將他們們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