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一來二去(2 / 2)

看著老部下臉上綻放出發自內心的微笑。張繡終於知道跟自己出逃的人為什麼一次比一次少了。

正午時分,簡先生帶著幾名工人把午食拉了來。

午餐的內容還算豐富,一人一碗雞蛋麵疙瘩湯,一份兒炒白菜,其中還夾雜著些許肉丁,還有一份兒素菜炒蘿卜。麵餅管夠,可以敞開了吃。

這方麵,教會並沒有將前來勞改的降卒和雇傭來的工匠區別開來,大家每頓的夥食都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工匠每天可以領到十五個大仔兒的工錢。工錢按月用聖劵發放,每月十五日便是領餉的時間。

相對於工匠,勞改犯們是沒有任何餉銀的,畢竟,他們是來贖罪的罪人。

與過去的30多個日夜一樣,餐點到手以後,在場800餘名工匠、勞工沒有一人動筷,熙熙攘攘聊著天,等待牧師到來。

午時正,丁家灣教堂的3名牧師應約而至,給張繡念經的那位青年牧師也赫然在列。他們高聲引領在場所有人等一起禱告。

“各位聖母的子民,尊敬的匠人,讓我們一起禱告!”

言訖,一應人等齊刷刷於胸前抱拳,低頭眯眼。隨著牧師吟唱的禱告詞默默祈禱。祈禱家人安康,萬事和順,感謝聖母賜予大家美食、生命和健康,感謝教主贈予他們財富、充實的生活和對未來美好的向往。

張繡嚐試模仿信徒們的模樣,沉下心來,在心的內核之中虛設一尊聖母神像。他向聖母傾訴,傾訴自己這一生中的諸多不順,自詡才華橫溢,武技無雙,卻屢屢不得重用。他怨董卓,怨曹操,甚至對自己死去叔叔有諸多不滿。依稀之間,他竟覺得自己說的話心中的聖母全都聽進去了。於是,他不停地說,不停地回憶,很多從未向外人言道的事情他都說了。

比如那年出征路上,他渴的要命,便讓部下去附近村落裏找水。沒曾想,那幾名部下進村以後,竟相中了村子裏一位姑娘,並輪番把人家姑娘給糟蹋了。

姑娘受不得屈辱,投井而死。

村子裏的人因此大為惱怒,提著農具找上門來說理,要求張繡嚴懲罪人。

按理說村民們的要求是合理的,依據軍法也該判那幾人死罪。

可是,張繡並沒有那麼做——要知道那幾名部下可都是大大小小與羌人作戰十數次的功臣呐,其中還有幾人多次救過他的性命。

他不忍這樣殺了他們,便私自包庇了部下。令人用亂棒把村民們打出了營寨。

對此,他一直心懷愧疚。

像這樣令他愧疚遺憾的事還有很多,全被他扒了出來,傾吐給了心中的聖母,所以這日餐前禱告他耗時最長,足足祈禱了三炷香的時間,等到他睜開眼簾的時候,多年積攢下來的心結打開一大半,頓覺心情格外輕鬆,連身體都變得輕盈起來。“感謝聖母,以我主聖母女媧之名禱告,啊……天門!”

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連吃飯都比平日香。

用完午食,張繡沒有回宿舍午睡,而是跑到距營房不遠的丁家灣村子裏,四下打量。

這是個有六十多座院落的小村,村子中央便是村屬教堂,以教堂為源點,村中的各條道路平整幹淨,顯然是剛剛修繕過的。

張繡順著平整的道路執行,翹首張望院子裏的光景,竟發現有得院子裏沒有人影卻院門、屋門大開,起初他還道是粗心的主人下地幹活時忘了關門,可接連路過好幾個院落,發現家家均是如此,方知並非房主粗心大意,而是村子人心齊整,達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程度,根本不必擔憂開門招賊。

全村絕大多數院子的主人都不在家,偶爾有幾處,有農婦坐在院子裏製衣紡紗。

張繡本想進去跟農婦攀談幾句,可轉念一想人家當家人不在家,自己一個大老爺們找人家媳婦私下聊天不合禮數,便悻悻作罷。

可是他又實在想找當地人聊上幾句……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他在村路拐角處的一座院子裏找到一位老人家。而老人家看到他身上穿的工匠袍亦是格外熱情。

“誒?後生渴了吧!來,來,進來喝杯茶,剛沏好的青州茶,來嚐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