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禍不休,天災也沒有斷過。華夏文明的母親河——黃河,在滋養世代華夏兒女的同時,也定期彰顯著它狂暴的一麵。20年裏送來了4次洪流,淹沒良田無法計數,數萬人直接死於洪水,數十萬人洪災後流離失所,直接經濟損失高達上千萬貫錢。除了洪水,青、豫二州連年大旱,導致糧草大幅減產……
天災人鍋不斷,致使人口大幅度兌減。據聖母教會不完全統計,僅中平元年到聖元五年的短短十三年裏,兗州、青州、濟南、徐州、豫州五地損失人口五十多萬戶,約三百多萬人死於戰火或饑荒,二十多萬人離開了故土,去外地躲避災難。
這一狀況自聖母教入主徐州、青州、兗州之後相對得到了控製,但是介於仍在持續,且仍要持續許久的戰爭,漢人的死亡率在未來數年裏還會居高不下。
欒奕深知人口在推動勢力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此,他在聖母教第二個五年計劃裏提出在各大教區推行一係列相關“鼓勵生育”的方針策略。
按照他的規劃,自聖元六年始,凡是在教區居住三年以上的夫婦,生出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到鼓勵生育政策的相關福利。他們生下孩子之後,
鼓勵生育政策自孩子下生開始至十二歲結束,孩子出生之後,不論男女,其所在家庭每月便從地方官府領取四斛上等粟米或麵值二十文的聖券,兩歲之前每個禮拜還可到當地教堂領一小壇羊奶或馬奶。
四斛粟米和二十文錢雖然看起來不多,但對於一個教區的普通人家來講,足夠支付養育一個嬰兒的半數開銷了。況且這一數量還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五歲時,所領取的福利將向上翻一番,增至一鬥粟米或四十文錢,而一鬥米足夠一個成年人食用一個月了。
年齡超過十二歲的少年不再享受政策福利,地方官府停止向他們支付福利錢糧。對於大漢來說,十二歲的少年已經可以幫家裏做許多事,滿可以自己養活自己。
鼓勵生育政策一經提出,立刻受到朝廷和教會兩方麵人馬的一致讚同。但同時,也有很多人提出了疑義。
疑問的關鍵隻有一個字——錢。
率先提出質疑的不是別人,正是欒奕的嶽父司徒王允。他在新年的大朝會上洋洋灑灑說了一個多時辰,先是表明鼓勵生育政策確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同時也言明不支持將其付諸實施。他所說的具體理由大體如下:
顯然,要順利推行鼓勵生育政策,需要花費一大筆錢糧。而且這筆錢會隨著推行年份的增加連年增長,直到十二年後第一批鼓勵生育的受益者滿十二歲,支出才會變得常態化,這個時候每年相應支出也達到了峰值,其數量足可用天價來形容。
現在的朝廷連年入不敷出,這麼大一筆錢,莫說掏不出來,就算情況有所好轉,掏的出錢糧也很勉強,是個很大的負擔。與其把錢花在這上麵,還不如通過其他方法為百姓做些別的好事。
王允的說法得到了很多人讚同,連欒奕都不得不承認,錢糧短缺現在是他麵臨的最大難題。
楊彪適時出列,道:“國庫空虛確是不假。不過……”他將目光瞟向欒奕,說:“國庫空虛,可是教會有錢啊!子奇,能不能讓教會出資來鼓勵百姓生育。”
“不行!”欒奕毫不猶豫的搖頭反對。
誠如楊彪所說,教區的善男善女們每年給教會捐贈的奉獻銀數量不少。加之教會旗下還有不少類似欒家商會、聖田這樣的產業,都給教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然而,教會收入雖多,花費亦是不少。且不提地方教會對貧苦人家扶持方麵的支出,僅連年征戰消耗的軍費就是個天文數字。
總體而言,教會方麵也沒有多餘的錢財為鼓勵百姓生育買單。
欒奕將教會缺錢的事解釋給了眾人,又引來眾人一陣長籲短歎。
“那……事就不好辦了!”楊彪無奈的捋了捋胡子,退回原位。
青州刺史呂布稍加猶豫進言,道:“不就是缺錢?子奇不若讓教會多印些聖券,如此一來,不就有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