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什麼奇怪的?”蔡瑁素與蒯越不和,一聽對方又跟自己唱反調氣就不打一處來。“誰家還沒個揭不開鍋的時候?再者說了,不就是借400萬貫錢,何來別有所圖之說。就算有所圖,最多也就是圖那400萬貫錢,到期不還罷了。欒奕一向注重名聲,斷然不會為這點蠅頭小利自損聲明。所以,這筆錢他不可能不還。”
聽完蔡瑁一席話,劉表細細思量亦覺頗為有理。世人皆知,欒奕向來以君子自居,借錢不還這樣損人不利己的事是絕對做不出來的。一想到這兒,劉表疑慮頓消,當即拍板,撥400萬貫錢給毛玠帶回濟南。
令劉表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欒奕壓根就沒有想過歸還這一大筆借款。因為,在他新的五年計劃裏,荊州將納入教會的版圖。到了那個時候,荊州成為教區的一部分,向政治核心輸入足量的資財是地方官府的職責所在,所謂的400萬貫財政輸出也就不能稱之為借款了,而是上繳合理的地方稅賦。
這方麵,欒奕借鑒了後世美國的做法。作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出奇的,美國政府所背負的債務卻是居高不下。而這些債務他們卻是從來沒有思考過償還的問題,等到債額堆積到一定程度,超過戰爭的成本。他們會毫不猶豫開動馬達,掀起硝煙的洪潮,將債主國打敗,用一場戰爭讓過去若幹年欠下的巨資一筆勾銷。
這等行為不僅可恥,簡直就是流氓。等於是他們用蠻橫的武力,盤剝、剝削債主國的人民。
如今,欒奕將此法照搬了來,用在了劉表身上。
按照欒奕事先估算,從劉表那裏借來的400萬錢足夠支持鼓勵生育這一惠民政策三年的開銷。三年之後,朝廷、教會連年開源節流,省下的資金還可勉強支持兩年。兩年過後,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荊州落入教會之手,富饒的荊州會給朝廷和教會奉上豐厚的財政支持。
第二個,第三個400萬貫將源源不斷補充入庫,等到熬過第一個12年,首批受惠民政策扶持的孩童具備了一定的勞動能力,教區各地的勞動生產率必然有一番量的飛躍,且年年大幅增長。生產率和生產量的增長直接促進朝廷賦稅的增長,屆時朝廷再轉過頭來反哺百姓就容易多了。
400萬貫運抵濟南,就意味著鼓勵生育政策可以正式付諸實施。於是,在欒奕授意下,聖元六年二月初一麵世的《聖光報》頭版頭條上,大字刊登了由大漢兗州刺史、護國神教教主、著名學者欒奕親自撰寫的社論《為百姓謀福祉,朝廷又有新舉措》。
該作在詳細闡明朝廷“鼓勵生育”相關惠民政策的同時,破天荒的采用了新的文體。文中不再加入“之乎者也”之類的語氣詞,而是別具一格的運用了口頭用語。說白了,整篇社論隻是偶爾插入些文言辭令,其餘大段都是普通人家掛在嘴邊的大白話,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白話文。在句與句之間,加入了“,”“。”“!”“《》”等奇怪符號用以斷句和區分文意,這也是在過去任何書籍中不曾見過的。
無論是報紙也好,白話文、標點符號也罷……欒奕知道出於對未知事物的抵觸心理,時人怕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接受他們。
於是,由聖母教主辦的《聖光報》並不投入市場,僅作為教會內部刊物免費發放給教區的2000多座教堂。每期報紙僅印1萬份,發到地方教堂平均每家隻有5份,供地方識字信徒借閱。
《聖光報》每月2期,每期隻有4個版麵,其中頭版名為“風聞天下”,主要刊登最新政策指令;2版和3版為“福音之歌”,刊載教會最新新聞,包括教會體係內新的舉措,以及信徒好人好事和慈善行動之類的正能量先進事跡。從第1版到第3版正文全部采用白話,並加入標點符號分句。
第4版叫做“曲水流觴”。 所謂“曲水流觴”,說起來其實是盛行於漢文帝時期,並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種習俗。每到夏曆三月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文人雅士會坐到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麵前,誰就取杯賦詩一首,若是作不出詩來需罰酒一杯。這種古老的遊戲便被世人稱之為曲水流觴。
所以,這以“曲水流觴”為題的第四版便是文學板塊,每期刊登詩歌作品,間或連載一些時下風行的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