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奕麵貌一囧,扯謊道:“之前聽龐士元提到過,荊州有一人名喚諸葛亮,表字孔明。其人堪比管仲樂毅,才學淵博。想來便是你了!”
諸葛亮遂即釋然,“在下與士元兄僅有一麵之緣,得兄長如此讚譽,亮汗顏之至。”
“誒!小友莫要謙虛,適才我聽了小友那曲《梁父吟》,借那首歌足可見小友之才並非以訛傳訛,乃是真才實學。”將諸葛亮招致麾下的願望,欒奕不是想了一天兩天,今日諸葛亮就坐在麵前,欒奕毫不猶豫拋出橄欖枝,“方今朝廷整治用人之際,不知小友可願留在濟南為朝廷效力?”他本以為,自己在大漢手眼通天,正值蒸蒸日上之際。諸葛亮定然不會拒絕他的邀請。
然而,現實卻與他的想象截然不同。諸葛亮拒絕了,而且眼神舉止透著鮮明的斬釘截鐵意味。
欒奕竟熱臉貼了個冷屁股。
自來到東漢之後,欒奕見過的所謂曆史名人數都數不過來。已經不再是二十多年前那個第一次見到幼年郭嘉時激動地渾身發抖的曆史屌絲,成為全身心的融入在東漢社會中的一員。或者更為精確的說,他本人已經變成東漢這個大時代中最大的名人。
別看諸葛亮在後世曆史上是被世人評價“智幾近妖”的大人物。但是放到當下,不過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士子。與之相對的,欒奕二十年前便以幼年之齡成名,青年時連創《聊齋誌異》《原富》大作,名揚海內。十六歲之齡領兵東征西討在平定黃巾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現如今更是大漢八州的實際掌控者。萬人之上,連大漢天子都要聽命於他的大漢齊王。
位高權重的欒奕向諸葛亮發出邀請是給他麵子。現在被諸葛亮斷然拒絕頓感顏麵大失。他毫不遲疑認為諸葛亮這是在沽名釣譽,想將用在劉備身上的“三顧茅廬”之法原封不動搬到他身上。讓他屈尊三番四次前來拜會力邀,諸葛亮從而最終實現直接攀登高位的願望。
欒奕心中冷笑。孔明啊,孔明。那你可算打錯了算盤,曆史上劉備是因為身邊無人可用,無奈之下才會低三下四求你出山。
想我欒奕,且不提帳內名動天下的謀士就有數百人,可堪大用的上將過千。此外教會各所高等院校還在源源不斷向教會、朝廷基層衙門、教堂供應有學識的士子。人用不過來,何缺你一人?
你不願應邀,我還懶得招你!
思及此處,欒奕便未再繼續跟諸葛亮談論效力之事。當然,他也沒因一時的氣憤給諸葛亮甩壞臉色。畢竟他身處高位多年,應有的氣度還是有的,尤其諸葛亮還是黃承彥的女婿,算起來也是他的晚輩。作為長輩他也不能跟諸葛亮這個小娃娃一般見識。
短暫的不快,在欒奕爽朗的笑聲中一閃而過。欒奕隨即主動切換話題,跟黃承彥商討目前建造大船所麵臨的困難。
在這方麵,欒奕過去幾天做過些總結。就欒奕來看,現在之所以造不出巨船原因就在於當下船體的龍骨結構不夠科學,隻有設計出更加堅實的龍骨結構,才能製造出更加巨大且奈風浪的船體。
對此,欒奕給出了設計方案。建議黃承彥接受造船適宜後,塑造出以若幹個三角形共同編製成的巨大三角框架。
看了欒奕手繪的設計圖,黃承彥、黃月英和諸葛亮一愣,不解詢問欒奕為什麼非要選擇三角形做龍骨的框架基礎而不是常見的長方形。
欒奕隨即給他們進行了詳細詮釋,並隨手從黃承彥的木料堆裏取出四根木棍,向他們解釋長方形在受到外力影響時,四個邊很容易發生位移,變成菱形。而三角形則是不然,三角、三邊結構更加穩定,從而更能保證整體結構的完整。
聽了欒奕的解釋,黃承彥恍然大悟。決定采納欒奕的建議,表示未來造船時不但龍骨是三角形,其他吃力較多部位,比如風帆和船頭也盡量采用三角結構。即便無法直接使用三角形為主體,也可采用技術手段予以切割,形成多個三角形的組合。
舉個簡單的例子,傳統的船頭都是四邊形平實木板。現在完全可以將這片四邊形木板一切為二,籠成一個尖再予以縫合。這樣既能減少船體航行的阻力,有能借用三角結構,加強船頭的穩固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