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實卻是在曆次考試中不乏才女麵世,她們的成績很多力壓群雄(指雄性),甚至位列榜首。
在之前的三年時間裏,在諸葛亮獲得貢生身份過程中便遇到過這樣的女子,州試中一女更是位列第二,緊隨諸葛亮之後。這讓諸葛亮震撼了好一陣子,常暗暗想:原來女子並非都是頭發長見識短,其中竟也有人能有這般才學。
諸葛亮後來把考試遇奇女的事情講給了黃月英,問月英要不要參考,將來為國效力。黃月英的思想原本在黃承彥灌輸下比較傳統,覺得女人呆在家裏相夫教子才是本分,拋頭露麵是無德的體現。
此時,諸葛亮勸黃月英不要把思想局限在狹隘的死胡同裏,應該向那些走在時代前列的優秀者學習,應該學會為了國家摒棄世俗觀念。在這方麵,他把蔡琰搬了出來作為範例,反問黃月英,“你看,連齊王妃都出來做官了。而且是大漢第一個女官。你難道能說蔡大家無德嗎?”
長久以來蔡琰一直是黃月英的偶像,聽了諸葛亮這番話,她頓時茅塞頓開。“是啊!王妃都能入仕。我也能行。”月英好勝之心隨即搭贈。想她從父親身邊讀書十數載,也算學有所成,若是參考定然不會輸給男兒郎。
唯一的難度就是,黃月英沒有參加過之前的縣式、郡式、州式。不是貢生,就沒有參加國考的資格。
無奈之下,她便去求黃承彥去找欒奕求情,以便能開個後門。
黃承彥起初不願,卻耐不住黃月英死纏爛打,最終隻得豁出老臉給欒奕寫了封信。
本來有一搭無一搭敷衍女兒的事,卻不曾想欒奕第二天就派人送來了黃月英的貢生身份證明,以及今年的國考準考證。
於是乎,黃月英就這樣成了今年國考大名單中的補入人員。
……
國考前,來自全國各地擁有教籍的士子趕到濟南,其中寒門士子占據多數。來自貧寒之家的他們,不像士族豪門子弟那般自幼享受高人一等的教育資源,也不可能像士族豪門子弟那樣受薦舉製度庇蔭,從以下生就注定了將來為官的命運。
他們需要打拚,需要通過努力來改變祖祖輩輩延續下來,麵朝黃土背朝天的人生。
而教會科考製度的出現無疑是他們另謀出路的最佳選擇。於是,在過去的四年時間裏他們努力著,奮發著,就等著這一鳴驚人、金榜題名的時刻。
他們穿著帶有明顯地域區別的衣服,說著南南北北的方言在濟南雲集,將這個古老的土地烘托的異常熱鬧。
過去的濟南國——現在的齊國濟南郡,郡內的商賈們在此之前已經經曆了兩次國考了。精明如他們早就發現國考中所蘊含的潛在利潤。於是,紛紛以國考為噱頭,大展經營之道。
這廂有家客棧將店內包房改為“魚躍龍門”、“前程似錦”、“金榜題名”……全是吉祥話。
那邊有家鞋鋪幹脆換了招牌——“高升棧!”
聽聽,穿了這家的鞋子能不高升麼?
一時間濟南郡曆城縣內人頭湧動,叫賣之聲此起彼伏。
國考的地點距欒府也就是現在的齊王府不遠。位於濯纓泉泉池畔。這濯纓泉原本是欒奕府中的一部分,乃是後宅中飲馬洗滌兵器的所在。
欒奕後來聽說,自家府邸後門外的百姓日常取水困難,水源離家很遠。便決定將家裏的濯纓泉圈到院外,優先解決百姓吃水。
對此,濟南的百姓很受感動。事情傳揚出去之後,世人無不讚歎齊王愛民如子。更有文人雅士借此稱讚齊王讓泉之事,曰:“齊王愛民如手足,不忍百姓吃水苦。舊時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間百姓家。”
於是乎,為了感念齊王恩德,濯纓泉在民間又有了新的名稱——王府池子。
聖母教國考的闈場便在王府池子西畔一座巨大的院落裏。院落門分三進,每扇門前都有三十六位教會衛士及三十六位女仆分別對男女考生進行層層搜身,以避免考生隨身夾帶作弊之物。
諸葛亮和黃月英趕到闈場時,門前已然排起了長長的隊。
黃月英探頭瞧了瞧,足有上百人之多,隨即長歎一口氣,“什麼時候才能進去啊!”
諸葛亮幽幽道:“想必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