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閱兵(上)(1 / 2)

欒奕講話畢,帝國的儀仗隊擎著國旗從場地入口處走了進來。作為帝國軍隊的形象,他們不但各個人高馬大,姿容俊秀,身上的軍服也有異於普通帝國衛士。這些軍服乃是仿照二戰時期德國軍裝製作出來的軍禮服,一件件衣服穿在身上得體而又大方,衣服上的金穗和鑲著金邊的紐扣讓儀仗隊的成員看起來既高貴又典雅,頭頂上的大蓋帽襯托著他們的嚴肅和虔誠。他們腳下踩著加厚的皮靴,靴底包了一層鐵,這讓他們走起路來顯得鏗鏘有力,一聲聲整齊的跺地聲直扣人們的心靈。

儀仗隊邁著正步站到旗杆下,抬手一記抬手禮想欒奕致敬,“參見陛下。”

欒奕笑著衝他們點了點頭,“全體起立!升國旗,奏國歌。”

全場一萬五千觀眾於文武百官呼啦啦站了起來,久候多時的軍樂隊隨即奏響國歌《唱一首天上的歌》。

萬名儀式參加者齊聲高唱:生命的河,喜樂的河,緩緩流進我的心窩。生命的河,喜樂的河,緩緩流進我的心窩。我要唱那一首歌,唱一首天上的歌。天上的烏雲,心裏的憂傷,全都灑落。我要唱那一首歌,唱一首天上的歌。天上的烏雲,心裏的憂傷,全都灑落。

來自羅馬馬克西明一行哪裏見過萬人高歌這等壯闊的景象,登時驚得麵無血色,衝身側冷汗淋漓的佩特洛尼烏斯道:“賽裏斯人竟如此心齊……”

佩特洛尼烏斯歎息道:“若是羅馬團結如斯,何愁滅不了日耳曼人!”

與羅馬人相似,受邀來參加閱兵式的西域各國使節和國王亦是被神聖華夏帝國萬人齊唱國歌的舉動震撼到了,其中尤以精絕國的使節最為惶恐,因為就在不久之前,他們國王派遣軍隊喬裝打扮城馬賊劫掠華夏帝國商隊之事被教皇查了出來,據說教皇對此甚為震怒,於是精絕國王立刻派他來向尊敬的教皇請罪,可是教皇始終不肯見他,隻是派人賜給他一張閱兵式的請帖。

看到眼前的升旗儀式,精絕的使節立刻明白,他手裏那張不是一般的請帖,而是一份沉重的下馬威。

兩遍國歌唱畢,神聖的血紅十字大旗升入旗杆杆頂,迎風招展。

樂曲停止,欒奕退後一步向兵部尚書徐庶示意,“開始吧!”

“閱兵開始,軍樂起。”

國歌之後,高亢的帝國軍歌響徹閱兵的整片場地。帝國中央軍的一千五百米聖堂武士披著重甲、一手持盾一手持槍,排著橫平豎直的方陣,踏著隆隆的正步隆重出場。

“狼煙起,江山北望。龍起卷,馬長嘶,劍氣如霜。心似黃河水茫茫。二十年,縱橫間,誰能相抗。恨欲狂,長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何惜百死報家國。忍歎惜,更無語,血淚滿眶。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黃,塵飛揚。我願守土複開疆,堂堂華夏要讓四方……來賀。”

令人心潮澎湃的歌詞從軍陣中飄了出來,在閱兵場裏四下遊蕩。直聽得滿場觀眾熱血沸騰,更有老者和聖元元年後出生的少年為之流下激動的熱淚。

試問誰人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強盛。武帝時期的大漢曾一度讓華夏文明為之驕傲,讓漢家子女為之自豪。這些自豪不是一個個所謂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堆疊起來的,而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勝利、大捷、屠城——戰爭引領著中華文明走向強盛,外族人麵對因大漢強盛而對漢人卑躬屈膝,這是讓廣大漢人發自肺腑自豪的根本原因。

眼下,神聖華夏帝國用他強生的軍力,征服著一個又一個文明,達到前所未有的強盛。萬國來賀,百國自甘成為附庸,異國的國君哪怕是遇見帝國最為平凡的百姓也要退避三舍,主動讓路,同時還要卑躬屈膝主動見禮。這就是一個國家強盛的鑒證。

有這樣強大的國家做後盾,百姓怎能不對其忠心耿耿?

於是,剛剛坐回座位的帝國精英們又站了起來,揮著拳頭跟著帝國軍人一起引吭高歌。

如果說,剛才齊唱國歌的場麵給前來參會的番邦使者展現出了帝國百姓齊心一致、溫和儒雅的一麵的話,那麼眼前熱血沸騰的歌聲,則讓他們產生了濃濃的恐懼之情,並隨之得出統一的判斷——“華夏/賽裏斯人不好惹。”

緊隨聖堂武士之後入場的,便是帝國的聖殿騎士們。

在羌族自治州時,馬克西明一度以為趙統率領的部下就是賽裏斯最精銳的騎士。今日,見了聖殿騎士,他們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