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鄧小平推動多黨合作方案(1 / 3)

鄧小平推動多黨合作方案

春秋筆

作者:吳偉

如何改革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政治體製改革中一項重要課題。1989年年初,根據鄧小平“多黨合作要拿出方案”的指示,當時的中央組織專門的研討小組,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研討和方案製定工作。筆者根據所掌握的資料,對這一過程記述如下。

“多黨合作”是80年代政治改革中最為敏感的一個問題

現行的中國政黨製度,叫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這項製度發源於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抗日和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為目標而結成的由中共領導的“統一戰線”。隨著中共建政和執政地位的確立,這個“統一戰線”逐漸演變成為“有中國特色”的政黨製度。

在1949年和1950年建政初期(政務院時期),中共實行的是新民主主義的建國方針,在處理與各民主黨派的關係上,延續了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製定的《共同綱領》中“多黨合作”的政治主張,組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聯合政府。中央政府首長和政務院各部門的行政首長,除由中共黨員擔任外,各黨派民主人士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也占據了近半的比重。但是,為了保證中共對政府的“絕對領導”,中央政府成立後一個月,1949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又發出了《關於在中央人民政府內組織中國共產黨黨委會的決定》和《關於在中央人民政府內建立中國共產黨黨組的決定》。此後,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機關迅速而普遍地建立了黨組或黨委,對政府各部門實行“黨的統一領導”,黨的領導得到迅速“加強”。而在各級政府中擔任職務的“民主人士”的職權則開始被逐漸削弱。

1954年9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共同綱領》的基本法地位被取代。副總理以上職務全部由中共黨員包攬,各部級機構行政首長中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也所剩無幾;原來在政務院中擔任領導職務的多數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被安排到全國人大和政協。

1956年,毛澤東提出了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他在闡述這一方針時說:“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論十大關係》,《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34頁)他還說:“所謂互相監督,當然不是單方麵的,共產黨可以監督民主黨派,民主黨派也可以監督共產黨。為什麼要讓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

但是,毛澤東很快就放棄了這個主張。此後的幾年裏,中共相繼發動了1957年的“反右”運動等若幹場政治運動,大量的“民主黨派”成員被打成“右派分子”,成了“人民的敵人”,多黨合作由此受到嚴重破壞,“互相監督”開始變成共產黨單方麵對民主黨派的監督。各級行政首長均由清一色的中共黨員擔任。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多黨”名存,“合作”實亡。

直至1976年粉碎“四人幫”和後來中共進行了“撥亂反正”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製度”才得以恢複。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根據總書記胡耀邦的意見,把“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並提,作為中共與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針,但多黨合作在此時並沒有形成完整的規範。

1986年,鄧小平根據當時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提出在深入進行經濟體製改革的同時,同步進行政治體製改革的意見。10月,鄧小平指定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的趙紫陽設立和主持中央政治體製改革研討小組,進行政治體製改革方案的研討和製定工作。在此後的研討工作中,大量涉及了多黨合作製度的改革問題。

1986年12月17日下午,中央統戰部部長閻明複帶領統戰部的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長、黨派局局長,與中央政改辦的有關人員開了一個以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為內容的“溝通會”,筆者參加了這次會議。

會上,閻明複首先提出一個重要問題。他說,從一國兩製的前景看,香港回歸後,將有代表參加人大;如果台灣也統一了,國民黨也要參加政權機構。這樣,在我們的政權中,除了共產黨和八個民主黨派以外,將會出現一個名副其實的反對黨。將來人大、政協的政治環境會發生一個重大變化,這就是有反對黨出現。1946年的國民參政會,我黨是少數,一部分友黨支持我們。將來,我黨是多數,八個民主黨派還會不會支持我們,是否會被國民黨爭取?這個問題十分重要。所以,從現在起就要考慮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包括其自身建設都需要研究。

閻明複說,現在民主黨派沒有黨綱。在人大中民主黨派所占的比例、要不要成立黨團都要研究。現在黨派是代表地方、個人參加會議,將來要代表本黨派。我們現在是黨禁,隻承認八個黨派,反對組新黨,對這個問題也要研究。應該考慮製定政黨法來進行規範。我國的民主黨派是先天不足,沒有黨綱,更像政治團體。後天又失調,由我們黨包辦代替。耀邦同誌曾經提出,一定要想辦法解決民主黨派的經濟獨立問題。目前我們正在搞這方麵的試點。

閻明複講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政治體製改革中怎麼進一步搞好黨派工作。他說,從我們的角度看,統戰工作主要就是八個民主黨派的問題。政治體製改革,就是要在我黨能承受的範圍內,加強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監督三方麵的工作。參政的形式,是通過各級人大、各級政府。我們現在省一級還可以,在四五個省市有民主黨派的副省長。但是他們不是作為黨派代表參政的,而是作為非黨人大代表參政的。從議政角度說,現在通過人大、政協進行,情況還可以。監督方麵,國務院最近成立監察部,我們準備建議安排一兩名民主黨派人員擔任副部長,以提高民主形象,也有利於行政監督機製的完善。我們現在的監督是自我監督,如果能充分利用起現在的體係,如政協的各個工作委員會,人大的各個委員會,監察部等形式,就可以很好地發揮民主黨派的作用。

中央政改研究室主任鮑彤在後來聽取中央政改辦與會人員的彙報時表示,政治體製改革要研究允許不允許民主黨派有自己的黨綱。民主黨派在人大和常委會中是否可以設立黨團,也要進行研究,拿出個意見。統戰部可否考慮,就哪幾個必須進行改革的問題自行向中央提出報告。從他們那個角度提出,可能會更順一些。

12月24日下午,中央統戰部和中央政改辦聯合召開了一次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座談會。邀請了民盟中央副主席錢偉長、民盟中央執行局副主任羅涵先、民盟中央常委千家駒、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民建中央委員吳大琨、農工民主黨中央執行局副主任章師明、九三學社中央執行委員趙偉之、九三學社中央候補執行委員金開誠、無黨派人士程思遠等到會,聽他們談了對政治體製改革的想法,和對多黨合作問題的改革思路。在發言中,幾乎每個民主黨派人士都涉及了一個要求,這就是,民主黨派要成為真正的政黨,要有自己的黨綱,有自己的言論機構(指媒體)。

此後,中央政改辦專門設立了“社會主義民主專題研討小組”,多黨合作成為其中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該小組還就此提出了一個專題研討報告。198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趙紫陽在報告中專門提出了要“完善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協商製度,進一步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的問題。

十三大後,為了改革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根據趙紫陽的提議,將“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製度”中的“下”字拿掉,改為“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以表達共產黨與其他參政各黨派“平等合作”之意。趙紫陽認為,去掉了一“下”字,表麵看差別不太大,但“領導是個政治問題,領導下就是一個組織問題”(《改革曆程》第278頁)。二是針對各民主黨派作為政黨,但普遍沒有政綱的情況,提出支持各民主黨派在社會主義總目標下和憲法的範圍內,製定各自獨立的政治綱領。三是加強在政府中的多黨合作,吸收了若幹民主黨派成員到中央和省級政府部門擔任領導職務。四是健全和完善執政黨向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進行通報協商的製度。協商的主要內容包括對中共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事先征求各黨派意見,重大事件的通報,準備提交政協協商的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