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鄧小平推動多黨合作方案(2 / 3)

對於中國政黨製度的思考

十三大提出的《政治體製改革總體設想》和其後實施的過程中,改革和完善多黨合作製度方麵的工作力度不夠,具體措施仍然沒有跳出以往處理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關係方式的老路。這是為什麼?

在現代國家,政黨製度是國家政治製度的基礎之一。在中國,隻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是國家政治製度的基礎,而“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是“黨的領導”的一種體現。從形式上看,中國除中共以外,還有八個“民主黨派”存在,但由於曆史的原因,這八個政黨卻沒有自己的政綱和執政目標。從這一角度說,中國離現代國家還有相當的距離。能否形成一個讓各種政治力量都能平等地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政黨製度,是中國實現向政治民主化、現代化的社會轉型中最基本的一個問題。

如何進行多黨合作製度的改革,涉及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最根本的一條:堅持黨的領導。按照當時的說法,這次政治體製改革,是由共產黨發動和主持的,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而“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則是鄧小平為政治體製改革設定的一條紅線,是不能碰的。碰了它,不但改革搞不成,而且會被扣上“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帽子。

十三大後,趙紫陽主持的中共中央曾經專門研究過民主黨派在人大中開展黨派活動的問題。1988年春節後,正在籌備召開七屆全國人大、政協第一次會議。中央書記處會議研究了在全國人大當中如何設置黨組的問題。趙紫陽的意見是,在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中,保留中共黨員組成的黨組,黨組書記是萬裏;其他各民主黨派也應該允許分別成立自己的黨組。書記處同意了這個意見。對此,趙紫陽後來回憶說:“這件事不知怎麼傳到鄧那裏,他那裏傳話給我的秘書李勇說,鄧講發揮民主黨派的參政作用,隻是講講而已,怎麼能當真?絕不能在人大中間搞黨派政治,鄧是反對的。”(《改革曆程》第279頁)這樣,書記處的決定被否決,在七屆人大代表和常委中,仍然隻有共產黨可以設立黨組,而其他黨派不能設立黨組。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今。

但是,民主黨派黨組不能搞,並不等於這場改革的主持者趙紫陽對這個問題沒有認識,沒有過思考。1988年在中央北戴河辦公期間的7月16日,趙紫陽找溫家寶(中辦主任)、鮑彤、張嶽琦(中辦副主任,趙紫陽秘書)、龔育之(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等人,談思想政治工作改造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研究問題。當龔育之說到文化多元化,有人講是資產階級的東西時,趙紫陽說,過去反右時把“雙百方針”當作策略,百家爭鳴,引蛇出洞。問題是隻有馬克思主義一家,戰鬥力太差,別的東西一出來,你就要靠行政手段去壓了。龔育之問,“雙百方針”的基礎是什麼?過去說是階級分析,歸根到底是兩家(指所謂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不是歸根到底還是要從認識論上,歸結到有不同的利益集團問題上?對這個問題,趙紫陽表示讚同,並說,民主黨派作用可以研究,是否起一點反對黨的作用,如果讓它亦步亦趨地跟著共產黨,那要共產黨一個黨就行了,要這麼多行政團體幹什麼,是否在某種程度、某種意義上要起點反對黨的作用?如果真的搞反對黨,那麼拆台行不行?是成立反對黨還是發揮群眾團體的作用?

這段話表明了趙紫陽對中國的政黨製度曾經有過的思考。但是在當時條件下,他沒有,也不可能進一步提出這個問題,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框架。趙紫陽很清楚,這次政治體製改革的目標是有限的,在政黨製度方麵,隻能是在大框架不變的前提下修修補補。所以,十三大後他一直在考慮,怎麼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民主黨派對執政黨即共產黨的監督作用。

鄧小平提出:多黨合作要拿出方案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之後,黨內的一些人利用治理整頓之機,開始大開經濟改革的倒車;政治體製改革由於複雜的政治原因也進退維穀,停滯不前;黨內腐敗之風愈演愈烈,以權謀私、權錢交易逐漸盛行;黨內高層的政治鬥爭日趨激烈而又缺乏透明,海外港台各種流言四起,各種小道消息出口轉內銷,引發國內人心不穩。在此情況下,知識界一些人士認為,經濟改革陷入困境的原因是政治改革滯後,要求加快政治體製改革的步伐。因此,社會上的民主化思潮空前活躍起來。民主黨派中的許多人也在此時提出了改革多黨合作製度,爭取更多參政機會的政治要求。

1988年年底,中央統戰部的內部刊物《零訊》第136、138、139期,連續刊登了幾位民主黨派人士對於改革多黨合作製度的意見。趙紫陽看到以後,選擇其中標題為《北京市部分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對“多黨合作”問題的看法和意見》的第136期,批送給了鄧小平,請他“便中一閱”。1989年1月2日,鄧小平在這份材料上批示:“可組織一個專門小組(成員要有民主黨派的),專門擬定民主黨派成員參政和履行監督職責的方案,並在一年內完成,明年開始實行。”(《鄧小平年譜(下)》第1262頁)趙紫陽遂於1月3日即做出批示:“小平同誌批示印發常委同誌。請明複同誌負責總抓,組織一個專門小組(政改辦參加)研究提出方案。”趙在這裏所說的“政改辦”是指十三大後設立,由鮑彤擔任主任的中央政治體製改革研究室。

1月7日,鮑彤在中央政改研究室的全體研究人員會議上向大家傳達了鄧和趙的上述批示,和趙紫陽的有關意見。趙紫陽說,這是今年的一件大事,總要搞出一點成果出來,不能不了了之。這個問題和當前社會思潮有關。今年是五四的七十周年,有人提出推進民主政治問題,多黨合作製,是個很好的題目。和廉政一樣,對於政治體製改革的各方麵工作,都會有推動。

鮑彤說,閻明複(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統戰部部長)同誌準備召集各民主黨派領導座談,我們研究室的陳群林、陳小魯負責,組織研討專題。社會改革局要全力以赴,這是我們室今年的主要工作之一。

鮑彤也談了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說,十三大上提到,要堅持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進一步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作用的問題。現在民主黨派這方麵的要求很強烈,社會上的議論更多,甚至和議會政治、反對黨聯係到一起。如果我們不認真地研究這個問題,提出共產黨的主張和措施,民主黨派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滿足,那麼不正確的觀點,就會擴大市場。對此中央準備研究一下,到底采取什麼樣的方針,不是改變基本格局,而是使這個格局更加充實,有內容有形式,搞得更好一點。搞好了,對於發展民主政治有好處,也有利於縮小不正確觀點的市場。

為了貫徹鄧小平和趙紫陽的批示,1月初,閻明複主持召開了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座談會和黨內“吹風會”,傳達了鄧小平和趙紫陽批示的精神,並在請示趙紫陽後,決定:第一,成立多黨合作研討小組,由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國務院、中央統戰部、中央政治體製改革研究室負責人參加,請趙紫陽任組長,閻明複任第一副組長,八個民主黨派中央主席任副組長。第二,成立研討小組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和起草文件,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宋堃負責(後改由部長閻明複親自負責,常務副部長李定參加),黨派局副局長孫楠、處長王彥君及工作人員詹清等三人常駐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統戰部黨派局、研究室其他人配合。辦公室成員還有中央政治體製改革研究室秘書長陳群林、社會改革局局長陳小魯,中央政改研究室社會局其他人員也參與工作。全國政協也派出了處長米鶴都等參加辦公室的工作。第三,中共黨內成立一個工作協調小組,由中組部、中宣部、國務院、中央政改研究室、中辦調研室、中央統戰部、全國人大黨組、全國政協黨組等派人參加,通過黨內進行協調。除了中共之外,各民主黨派內部也都組織了專門的研討班子,開展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1989年1月15日上午,中央政改研究室全室研究人員開會,研究下一步的工作。陳小魯介紹了中央統戰部組織的多黨合作研究情況。他說,中央統戰部對這個工作比較積極,提出了許多想法。比如,是否可以設立多個國家副主席,由若幹民主黨派民主人士擔任?今年人大會議以後,可否安排二十到三十個國務院部委的副職?對此,中央組織部回複說,因為年齡等原因,隻能考慮安排幾個人。全國人大提出,做這樣的安排,是否考慮要修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