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狙擊,人生的經曆永不後悔
抗擊“伊波拉”的過程中,秦玉玲也不時地幫助患者準備一些日用品,比如一些常用的牙刷和衣物,有時候還幫他們買手機,這樣可以把一些消息及時告訴親戚朋友。在秦玉玲看來,這種方式是必要的,因為一個大家族裏過世的人太多,哪怕隻有極少幸存者,患者都可以作為幸存者的心理顧問。
與抗擊“伊波拉”病毒的嚴酷性相比,讓秦玉玲更加難以忍受的是各種各樣的生死離別。有一次,一個叫瑪莎的9歲女孩來到治療區,當時她的病症並不算嚴重,還給了秦玉玲一枝西非特有的鳳仙花。可是當天晚上,瑪莎的病情突然惡化起來,她不但嘔吐不已,周身還出現了各種出血點。雖然大家對瑪莎進行了全力搶救,可她還是去世了。
握著瑪莎給的鳳仙花,無聲的眼淚在秦玉玲的臉頰流淌下來,她傷心地對身邊的護士說:“肆虐的‘伊波拉’病毒,在我眼前生生地融化了瑪莎……”
還有一次,一名近乎虛脫的年輕父親,帶著一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來到友好醫院。因為與父親有過接觸史,並具有一定的“伊波拉”症狀,小男孩也被救護車送到這裏,同時也可以照顧父親。遺憾的是,僅僅過了1天,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當父親的屍體被運走之後,這個小男孩的舉動出乎秦玉玲的意料:他將父親使用過的毛巾、麵罩等一一清洗幹淨,還找來一塊抹布,將父親吃飯用的桌子擦拭得幹幹淨淨。忙過了這些,他又給別的病人打水端飯。護目鏡後的秦玉玲注視著這一切,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真正的堅強!
一次次非常的經曆,讓秦玉玲的心靈受到洗禮,也鼓起了無盡的勇氣。1個月後的一天夜裏,病房裏來了6名患者,其中有一個18歲的名叫“卜薩”的小夥子病情尤其危重。卜薩不停地嘔吐,而且是噴射性的,秦玉玲深知,這種病人的嘔吐物裏有很多致命的細菌,傳染性極強。更要命的是,卜薩由於嚴重虛脫,早就沒有了力氣,他根本無法走到傳染區裏的病床上,而是直接躺到了走廊上。
秦玉玲和同事一起,連忙找來一張輪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卜薩搬到治療的區域。這時,一些塞拉利昂的醫護人員為卜薩進行病毒量的測試,他的含量已經達到了最高的A級。本地醫護人員對秦玉玲說:“這種病例以前從未存活過,下一步,隻能讓他自生自滅了!”
秦玉玲卻不甘心,這樣一個強壯的小夥子,怎能就這樣放棄呢?秦玉玲還了解到,卜薩一家6口人,已經有4人因為感染伊波拉病毒去世。秦玉玲立即與同事一起,對卜薩進行緊急處理。當時的卜薩發熱達40度,處於昏迷狀態,意識更是陷入了模糊,這種情況下,最要緊的是靜脈補液給藥。然而由於卜薩處於休克狀態,血管壁都塌陷了,針頭難以紮進去。
秦玉玲與大家艱難地進行靜脈輸液操作:消毒找血管進行穿刺後,沒有任何回血,隻有不停地嚐試。時間一點點地過去,此時秦玉玲等人在病房裏已經達到極限時間,再繼續留下去會有極大危險。無奈之下,隻好換班第二批人員,第三批人員……功夫不負有心人,4個小時之後,靜脈通道終於建立起來,而此時窗外已經發亮了……
可是第二天,卜薩的病情繼續惡化。秦玉玲並沒有氣餒,她繼續和同事們精誠合作,不眨眼睛地做好每一個環節,監測卜薩的每一個生物學指標。因為在秦玉玲看來,隻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15天的艱辛工作之後,奇跡出現了,那天早上,卜薩的生命特征逐漸平穩下來,經檢測他的血液呈現陰性。秦玉玲疲憊至極的眼神綻放出別樣的光彩,因為按照世衛組織的標準,卜薩已經確定治愈。那一刻,整個診療中心都沸騰了……
2015年5月18日,秦玉玲從塞拉利昂醫療前線凱旋歸來,此時,她已經在狙擊“伊波拉”病毒的陣地上奮戰了63天,無數的艱險,無數的辛勞,都在落地的那一刻隨風消散。遠處,丈夫與女兒手捧著大束的鮮花,正在滿臉喜悅地迎接著她的歸來。
8月,獲得無數鮮花與掌聲的秦玉玲接受了筆者的采訪。這位從塞拉利昂回來的傳奇女性,似乎仍未拂去“戰鬥”時的激情,在她的身上,你依然能感受一股昂然的、向上的力量。秦玉玲說:“如果沒有親人的支持,我不會安心地抗擊‘伊波拉’病毒。親情的縈繞,促成了我內心的強大。人生中有這樣一段經曆,我永遠也不會後悔……”
(應主人公要求,除主人公外,其餘人物為化名)
文/西眉;責編/鄧琳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