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綜合作戰(上)(1 / 3)

大西洋綜合作戰

“戰爭中唯獨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國潛艇的威脅。”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這麼寫道。在同盟國看來,大西洋之戰是在平安無事的情況下獲勝的。每當一支運輸船隊順利地抵達目的港時,戰爭便向勝利邁進了一步;而一旦海上突然發生了不幸事件,戰爭就離失敗更接近了。大西洋之戰的最終勝利是由許多人共同奮鬥所取得的。他們是駕駛貨船與油輪的船員、裝卸貨物的碼頭工人、操縱護航艦艇與飛機的官兵,以及建造商船與軍艦的造船工人。除此之外,大西洋兩岸數以千計的人們在各條戰線上也為大西洋之戰的勝利作出了貢獻,他們探測德國的潛艇,製訂運輸船隊的航線,安排航運的船隻,試驗新式裝備,以及研究分析以往曆次作戰的經驗教訓。

最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作戰雙方對大西洋之戰都毫無準備。盡管英國和德國於1935年所簽訂的英-德海軍協定允許德國在一定條件下建造與英國同等數量的潛艇,但是,德國的造船廠當時正在按“Z”計劃全力建造水麵艦艇,因此,隻建造了少量的潛艇。所以,大戰開始時德國隻擁有56艘作戰潛艇,其中僅有22艘適合在大西洋作戰。其餘的34艘潛艇中,10艘尚未完成戰備檢驗,24艘為250噸級的近程潛艇,隻能用於北海作戰。

英國的準備隻允許進行一場小規模的反潛戰。海軍部已經撤消了下屬的掃雷處、反潛處和貿易處。英國當時隻建造了少量的小型反潛艦艇,因為海軍部曾製定了明確的方針,即在下一次戰爭中,“隻有具備以下兩種情況時,方可采用運輸船隊係統:第一,力量對比有利於己方;第二,運輸船隻損失嚴重,國家認為運輸船隻獨立航行已不適宜,為了確保同盟國船員的安全,運輸船隊係統必不可少……顯而易見,這隻是一種權宜之計……鑒於在戰爭爆發時不急需運輸船隊,我們將有時間臨時組織對運輸船隊的護航,同時命令造船廠開始建造我們最終所必需的小型護航艦。”由於具有戰鬥力的護航艦艇不可能臨時拚湊起來,戰爭初期大部分護航艦是由拖網漁船和其他小型船隻匆匆改裝而成,它們不適合擔負所要承擔的艱巨的護航任務。幸運的是,由於英國的潛艇探測器和美國的聲呐相繼研製成功,英、美都有了可靠的水下探測裝置。經驗豐富的聲呐兵掌握了這種裝置就可以在大約1500碼以內測出水下潛艇的方位和距離。但是,後來潛艇采取了夜間在水麵實施攻擊的方法,從而大大降低了這些探潛裝置的作用。1937年,英國海軍部重新獲得了對海軍航空兵的指揮權。海軍航空兵交海軍指揮,雖然是為了適應艦隊航空母艦作戰的需要,但英國皇家海軍也可將它用於反潛作戰。同時,在保衛同盟國的海上運輸方麵,海軍也得到了英國皇家空軍岸防航空兵的密切合作。事實證明,這種密切合作和協調一致是大西洋作戰中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第一階段:法國失陷前的德國潛艇戰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鄧尼茨不得不以極少量的潛艇投入戰爭,而在他看來至少需要有300艘。然而,在大戰爆發的第一天,德國的U-30號潛艇用魚雷擊沉了美國的“阿錫尼亞”號定期班船,這明顯說明德國企圖重新開始進行一場無限製的潛艇戰。德國潛艇的這一行動一下子打消了英國海軍部在采用護航製度問題上的猶豫不決。8月26日,海軍部開始對所有的英國運輸船隻實行控製,並在“阿錫尼亞”號被擊沉之後立即下令,在主要航線上將航速9-14.9節的運輸船隻組成運輸船隊。在此航速範圍以外的運輸船隻則單獨航行。後來,海軍部又將船速為6-7節的船隻編為慢速運輸船隊。由於護航能力有限,對前往直布羅陀和塞拉利昂的運輸船隊隻能在西經15°、北緯47°以內的海域提供近距離護航。在整個戰爭期間,大西洋東岸的運輸船隊航行比較順利,損失隻有0.1%。英國與挪威之間的運輸船隊於10月份開始通航,一直到德軍入侵挪威前都未受到損失。在這期間,英國在多佛爾海峽布設的水雷障礙阻止了德國潛艇的通行。

可是,所謂“進攻性”的反潛戰和上述這些反潛措施的成功相比,卻截然不同。9月14日,英國的“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在進行反潛巡邏時險遭敵方潛艇的魚雷攻擊。三天之後,22,500噸的英國航空母艦“無畏”號在愛爾蘭附近海域巡邏時因缺少足夠的掩護兵力,被德國的U-29號潛艇擊沉。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北海水雷障礙所取得的奇跡般的成功,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布設了類似的水雷障礙。結果,隻炸沉1艘德國潛艇,根本沒有限製住德國潛艇的行動。

德國還采取了大規模布設水雷的辦法。德國的空軍、水麵艦艇和潛艇在港灣、河口以及英吉利海峽和北海的淺水海域布設了進攻性雷區。德國所布設的均為磁性水雷,采用普通的方法不易排除。1939年11月23日,英國在泰晤士河口打撈起一枚由飛機投布在泥灘中的德國磁性水雷。通過剖析,英國人掌握了這種水雷的工作原理。隨後,他們在每艘艦船的周圍繞上一根充電的電纜,從而能夠部分地對付磁性水雷。這種叫做“消磁電纜”的設備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德國水雷戰的效能。盡管如此,在戰爭的頭四個月中,德國的水雷嚴重破壞了英國的近海航運,炸沉79艘商船,總注冊噸位達262,697噸位。所有這些被炸沉的船隻差不多都是獨立航行的。

與此同時,英國在大西洋上組織了運輸船隊。德國潛艇在9月份擊沉了153,879噸同盟國與中立國的船隻,但在所損失的41艘運輸船中,沒有一艘是在有艦艇護航的情況下被擊沉的。到1939年年底,英國皇家海軍護航的5,756艘運輸船中隻損失了12艘,其中有4艘是被德國潛艇擊沉的;在此期間,有102艘獨立航行的商船遭到損失。鄧尼茨損失了9艘潛艇,約占德國潛艇兵力的六分之一。據他在戰後所撰寫的《論海上戰爭》一書中透露,“1939年冬至1940年,在作戰海區內活動的德國潛艇數量從未超過10艘,有時甚至少到2艘。”

由於護航兵力的大幅度波動,護航運輸隊中的護航艦的配置也經常變化。從理論上講,防禦德國潛艇攻擊的最有效的護航隊形是護航艦環包著運輸船隻,而運輸船則編成正麵寬、兩翼窄的隊形。這種隊形可減少德國潛艇進行翼側攻擊的機會。為了保護一支周長為了7海裏的運輸船隊(即10路縱隊,每路4艘,縱隊與縱隊的間隔為600碼,縱隊中船與船的距離為400碼,如1939-1940年所采用的隊形),護航隊指揮官最初采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盒形警戒幕,即在運輸船隊的每一角部署一艘護航艦,並命令其他護航艦在編隊正前方的扇麵內就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一般習慣使用巡洋艦或戰列艦擔任護航,但在敵人的水麵襲擊艦的威脅消除後,英國便廢除了這種作法,因為這樣做對大型軍艦來說危險性太大。

早期典型的橫渡大西洋的運輸船隊一般由30-40艘商船組成,編成9-12路縱隊。通常所以采用寬正麵的長方形隊形,其原因有如下幾個:第一、減少德國潛艇從有利的翼側對運輸船隊進行攻擊的機會;第二、最利於編隊內各船之間的視覺通信;第三、避免過長的縱隊的尾部船隻匆匆趕超前麵的船隻;第四、在護航艦缺少的情況下,這是控製為數眾多的運輸船隻盡可能減少互相碰撞的最佳隊形。此外,這種隊形既能最有利於護航艦艇阻止德國潛艇的攻擊,又能最有利於護航艦艇對有威脅的潛艇實施攻擊。顯然,運輸船隊充當了潛艇攻擊的目標群。但如果船隊中各船之間留有充分的間隔距離,那麼,一顆“白朗寧子彈”(意指朝著運輸船隊的大體方向發射的一條魚雷)也未必能夠碰上目標。同樣,隻要編隊中各船間保持適當的間隔距離,也可以減少德國潛艇穿過(白天從水下,夜間從水麵穿過)護航艦的防禦,以一個魚雷齊射擊沉數艘船隻的危險。

英國早期的作戰思想是要求對攻擊的潛艇立刻實施“製裁”。這種戰術盡管在德國的狼群戰術出現之前能有效地減少運輸船隊的損失,但很少能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因為每支運輸船隊中配備的護航艦甚少,而且多數護航艦的速度較慢,它們在尚未來得及對敵實施致命的攻擊時就必須跟上它們的運輸船隊。因此,德國潛艇在規避開護航艦的攻擊之後,往往會再次盯上原來的運輸船隊。鄧尼茨的潛艇艇長們喜歡夜間在水麵上從運輸船隊的左右45度方位實施攻擊,這樣可縮短魚雷在水中的運行距離,使得商船來不及規避。英國新發展的護航原則要求加強正麵防禦,因此在1942年創製了“曲線”警戒幕。所謂“曲線”警戒幕,就是加強運輸船隊的正麵防禦,並在正前方另外部署一些艦艇,以阻止敵潛艇直逼船隊的要害部位。如何防止被“白朗寧子彈”擊中,始終是護航隊指揮官的一個棘手的問題。直到1942年護航艦使用了艦載雷達和高頻無線電測向儀,他們才能將警戒幕距運輸船隊的距離從4000碼增大到6000碼。同時,運輸船隊各縱隊之間的間隔也由600碼增至1000碼,這一措施將“白朗寧子彈”命中運輸船隊的概率減少了50%,而運輸船隊的周長才增加不到8%。

1940年第一季度,德國潛艇在英國海域實施了布雷,但這並不清楚地表明鄧尼茨將軍即將發動一次強大的攻勢。德國潛艇繼續集中在西南海防區活動,它們在1至2月份擊沉了85艘運輸船,共計280,829噸。其中隻有7艘是運輸船隊中的船隻。可是,德國為此卻損失了3艘潛艇。因入侵挪威的需要,鄧尼茨後來將25艘潛艇派到挪威海域。在隨後的3個月中,運輸船隊的損失有所減少。

由於魚雷普遍發生故障,潛艇作戰受到影響,因而在入侵挪威戰役中德國潛艇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在納爾維克附近海域,京特·普裏恩向錨泊在那兒的運輸船隻和巡洋艦多次發動攻擊。結果,他發射的所有磁性魚雷都往深處運行,未命中目標。德國對這次攻擊的失敗作了詳盡的分析。德國海軍參謀部據此作出論斷:魚雷的故障致使潛艇未能發揮作用,使這個區域的1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以及多艘驅逐艦和運輸船仍在繼續活動。後來的調查結果證明,磁性魚雷的引爆裝置失靈,而且魚雷航行時往往超越選定深度。結果,德國的魚雷檢驗機構因此而改組。實際上這是魚雷試驗不充分所引起的。不久,這種情況也出現於太平洋海域的美國潛艇部隊,並影響了潛艇的作戰。對於同盟國來說不幸的是,德國人糾正自己的缺點要比美國人及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