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水麵作戰(下)(1 / 3)

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在結束同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會談後返抵英國時說,“這是我們的時代的和平。”然而,在此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即1939年9月1日4時45分,納粹德國的軍隊便大舉入侵波蘭,由此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空前的大災難。1939年8月的後半個月,戰爭危險的征兆就已經非常明顯,當時希特勒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從而消除了蘇聯進行幹涉的危險。英國、法國雖然與波蘭訂有互助條約,但是希特勒確信,他們對待這些互助條約將象對待曾被慕尼黑會議所踐踏的法捷條約一樣,除了在道義上之外,不會承擔任何實質性的義務。

德國元首計劃發動一場速決戰,企圖趁英、法兩國躊躇徘徊之際一舉擊潰波蘭,從而給英、法兩國造成一個既成事實。然而,希特勒卻沒有考慮到這兩個西方國家的領導者和人民的思想變化。這一次,他將遭到對方陸、海、空三軍全力以赴的抵抗。9月1日晚,英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9月3日9時,英國又向德國發出最後警告,1939年9月3日11時15分,張伯倫首相在一次對國民的廣播中宣布,英國政府決定同德國交戰。下午,法國也相繼對德宣戰。就在這同一天,24年前曾辭去英國海軍大臣職務的丘吉爾又重返海軍,再次擔任海軍大臣。他鬥誌昂揚,豐腴的圓臉上充滿了朝氣。“丘吉爾又回到海軍”的消息,迅速傳至英國艦隊。

當時,英國與法國無力援助波蘭。德國在波蘭平原上發動了一種新型的戰爭,一種運動迅速、高度機械化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德軍以坦克為先導,進行遠距離突擊,向整個波蘭軍隊包抄過去。天空中,德國的空軍橫行無阻,將軟弱無力的波蘭空軍全部驅走;然後又出動“斯圖卡”式和“梅塞施米特”式轟炸機,沿著德軍地麵部隊的進攻路線,將波蘭步兵的堅固支撐點一一掃平。德國的閃電戰戰術在波蘭發揮了威力。幾個星期之內,入侵波蘭的戰爭完全結束了。可是,就整個歐洲而言,戰爭並沒有終結。盡管在援助波蘭問題上,英國與法國的戰爭動員晚了一步,但是,他們製定了對付德軍向西挺進的作戰計劃,英國計劃主要使用海軍兵力對德作戰,而法國則打算使用以馬其諾防線為屏障的法國陸軍遏製德軍。

希特勒在當時並不希望同英、法正麵展開一場真正的戰爭。為了將戰爭控製在局部範圍,他承認了俄國對半個波蘭的占領。他希望能說服英國和法國接受這種局麵,並同意維持和平。這樣,他可贏得時間去發展德國的海軍力量,以便於1944年或1945年在西方發動一場戰爭。因此,在入侵波蘭的戰爭結束後,希特勒便停止了西線的進攻。這種遏製措施造成了人們所說的“假戰爭”。在整個1939年冬,駐守在齊格菲防線上的德國部隊同馬其諾防線上的法國部隊一直互相對峙著,雙方隻是偶爾發生一些小規模的衝突,從而打破了那種單調冷漠的氣氛。

海戰的爆發

接近1938年底,德國海軍總司令埃利希·雷德爾元帥向希特勒提交了兩份作戰計劃以供選擇。一份是設想戰爭迫在眉睫,要求將德國海軍的大部分兵力(包括潛艇、襲擊艦、布雷艦和一些岸防部隊)投入一場打擊敵商船隊的戰爭中去;另一份稱作“Z”計劃,這是一項較長遠的規劃,它設想戰爭在近十年內將不會爆發。根據這項計劃,德國將建立一支比英國海軍艦隊還強大的水麵艦艇部隊,以至它能夠從英國人手中奪取製海權。

希特勒通知雷德爾,他將采納“Z”計劃。希特勒作出這項決定的原因令人難以捉摸,但從後來所發生的一係列事件來看,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希特勒之所以倚重大型艦艇是因為這些艦艇具有政治影響。而且在海軍建設上,他一心想努力趕上甚至超過英國。可是,他幾乎沒有預料到他的歐洲大陸作戰計劃會將他卷入一場同英國交鋒的戰爭中去。當希特勒的野心在波蘭得逞時,英國發出的最後通牒使他大為震驚。直到1940年,他才放棄了說服英國讚同和平的希望。

希特勒的決定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暫且不論。就其決定本身而言,它使德國海軍對戰爭毫無準備。“Z”計劃於1939年底開始執行。可是,希特勒的艦隊要到1945年才能完成戰爭準備。各項試驗尚待作出評定,所建成的隻是一些臨時性的艦型。開始時,德國隻是建造一些常規艦艇;可是到了後來,他們進行一些越來越大膽的嚐試。為了確保艦艇具有較大的作戰半徑,他們大量采用柴油機推進裝置。但在1939年,部分德國艦艇采用了蒸氣機與柴油機混合動力裝置。

戰爭爆發時,德國海軍兵力的編成如下:4艘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諾”號(這兩艘已建成)、“俾斯麥”號和“梯爾比茲”號(這兩艘即將建成);3艘萬噸級裝有11英寸大炮的袖珍戰列艦“德意誌”號、“舍爾海軍上將”號和“施佩伯爵”號;3艘重型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歐根親王”號和“布呂歇爾”號;6艘輕型巡洋艦“卡爾斯魯厄”號、“科隆”號、“萊比錫”號,“尼恩貝格”號、“埃姆登”號和“柯尼斯堡”號;26艘由商船改裝而成的輔助巡洋艦。此外,德國水麵艦艇部隊還擁有相當數量的驅逐艦、魚雷艇、掃雷艦和輔助艦船。在德國進行潛艇戰時,它隻有56艘潛艇,由卡爾·鄧尼茨海軍上將指揮。就在戰爭爆發之前,德國就已有21艘潛艇以及“施佩伯爵”號和“德意誌”號袖珍戰列艦在海上待命。

戰爭一開始,德國海軍就攻勢淩厲。在英國參戰那一天,英國的一艘定期客輪“阿錫尼亞”號被德國的U-30號潛艇擊沉。德國潛艇艇長從潛望鏡中發現英國這艘客輪時,他禁不住它的誘惑,一舉將它擊沉。鄧尼茲、雷德爾和希特勒發表聲明,信誓旦旦地為德國開脫罪責。他們不相信,德國潛艇艇長會違抗他們關於不許攻擊客輪的命令。而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卻居心叵測地宣稱,整個這一事件是丘吉爾一手策劃製造的,其目的是為了將美國拖入這場戰爭的旋渦中去。

無疑,英國的海軍戰略幾乎同德國的相反。英國皇家海軍立即使用駐斯卡帕灣的本土艦隊對德國的北海沿岸及波羅的海的出口實施封鎖。然而,英國最重要的任務是保證每年運載4000多萬噸貨物的商船安全進入英國的港口並順利卸貨。奇怪的是,英國在戰前製訂保護商船的計劃時沒有注意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就是,錯誤地認為在運輸貨物問題上,護航運輸隊不如貨船單獨航行行之有效。而此時,英國海軍部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覆轍,準備繼續采用貨船單獨航行的方法。隻是由於“阿錫尼亞”號的沉沒,海軍部才改弦更張,並迅速組織起護航運輸隊。

9月8日,英國的第一支運輸船隊駛往哈利法克斯。護航隊護送著運輸船隊航行了300海裏,然後又折回,將另一支駛往英國的運輸船隊安全護送到英國港口。這就是早期護航運輸隊活動的形式。因為當時護航兵力匱乏,護航隊隻能在英國近海海域為運輸船隊護航。在戰爭的頭兩年中,由於德國海上襲擊艦活動猖獗,英國海軍部隊認為有必要為每一支運輸船隊配備一支強有力的護航隊。如有可能的話,護航隊包括1艘戰列艦或1艘巡洋艦,否則,使用1艘改裝的武裝定期客船。

由於“德意誌”號和“施佩伯爵”號在海上的活動,德國水麵襲擊艦的實際威脅很快就變得明顯起來。截至10月中旬,“德意誌”號擊沉了2艘英國商船,並俘獲1艘美國貨船“弗林特城”號,由此鑄成了頭等外交大錯。“弗林特城”號貨船在德國水兵的押送下,駛往俄國北部的摩爾曼斯克。後來,在經由挪威領海駛往德國的途中,“弗林特城”號被挪威人截獲,並歸還給美國。這一事件在美國激起強烈的反德情緒。這也是在軍事上將希特勒的注意力引向挪威的第一次事件。“德意誌”號返回德國後,被重新命名為“呂佐夫”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該艦萬一被擊沉時會挫傷德國人的士氣。

普拉塔河之戰

“施佩伯爵”號主要活動於伯南布哥與開普敦之間的海域。但在11月間,它悄悄地駛入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以南海域,在那裏作了短暫的逗留。在返回大西洋的途中,它遇上了“阿爾特馬克”號補給艦。於是,它補充了油料,移交了俘虜,然後又繼續在海上搜索目標。它在海上的巡航是卓有成效的。它不單單地擊沉了5萬噸船隻,更主要的是牽製了盟軍大量的軍艦對它進行搜捕。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和“聲望”號巡洋艦由非洲西突出部的英國基地弗裏敦出發,2艘法國重型巡洋艦和英國的“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則由達喀爾出發,前去參加這一搜索。同時,重型巡洋艦“蘇塞克斯”號和“希羅普郡”號在好望角做好了一切戰鬥準備;海軍準將亨利·哈伍德的艦隊所轄的2艘重型巡洋艦“坎伯蘭”號、“埃克塞特”號和2艘輕型巡洋艦“阿賈克斯”號、新西蘭海軍的“阿基裏斯”號都部署在南美洲的東部沿海一線。

12月13日,哈伍德準將的艦隊(除“坎伯蘭”號在福克蘭群島整修之外)在普拉塔河的入口處成功地攔截了“施佩伯爵”號戰列艦。在雙方接觸的過程中,哈伍德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戰術難題。“施佩伯爵”號上的6門11英寸(280毫米)火炮的射程比英國巡洋艦火炮的射程大約遠8,000碼。這3艘巡洋艦沒有一艘能長時間經受得住“施佩伯爵”號的如此強大的火力。為了迫使“施佩伯爵”號分散其火力,英艦隻有廣為散開,從不同的角度接近德艦。英國的巡洋艦必須通過距敵艦約30,000碼(即“施佩伯爵”號的火炮射程)至20,000碼(即英國巡洋艦主炮的最大有效射程)這一段危險區,才可能進行還擊。如果“施佩伯爵”號采取正確的行動,它一下子就可以甩掉英國巡洋艦,使其跟在後麵拚命追擊。盡管巡洋艦的速度比“施佩伯爵”號快5節,那也需要近半個小時才能衝過危險區,也許英國巡洋艦永遠也辦不到。可是,“施佩伯爵”號的艦長漢斯·朗斯多夫卻認為,他要對付的隻不過是一艘巡洋艦和兩艘驅逐艦而已。鑒於英艦位於“施佩伯爵”號與公海之間,“施佩伯爵”號便迎著英艦向南駛來,企圖擺脫對方的追擊。英國的3艘巡洋艦排成一路縱隊,“阿賈克斯”號領先,“埃克塞特”號居後。6時17分,“施佩伯爵”號首先開火,“埃克塞特”號急忙左轉,以便從南麵前去迎戰;與此同時,另外2艘輕型巡洋艦則保持北進的航向,準備從敵艦艦艏的另一側接敵。6時20分,“埃克塞特”號轉向完畢,在距敵艦19400碼時開了火。幾分鍾後,“阿賈克斯”號和“阿基裏斯”號也相繼開始射擊,3艘艦上的6英寸(155毫米)和8英寸(203毫米)火炮的炮彈一齊開始猛烈而準確地射向“施佩伯爵”號戰列艦。“施佩伯爵”號發射的炮彈也使英艦遭受一些損失。“埃克塞特”號被一發炮彈擊中,“B”炮塔被打壞,指揮通信被摧毀,艦橋上幾乎所有的人員非死即傷。接著,德艦將火力轉向兩艘輕型巡洋艦,並在煙幕掩護下調轉方向,朝著普拉塔河徑直駛去。當“阿賈克斯”號調轉航向急起直追時,“施佩伯爵”號再次向“埃克塞特”號開炮,並將對方再一次壓製住。到7時25分,“埃克塞特”號的兩座前炮塔全被摧毀;7時30分,後炮也失去戰鬥力。與此同時,“阿賈克斯”號也有兩座炮塔被打壞。哈伍德準將決定暫時停止戰鬥,以待晚上再幹。那時,他將有機會實施魚雷攻擊。“埃克塞特”號開始向福克蘭群島遠航;而受傷的“施佩伯爵”號戰列艦則向蒙得維的亞駛去,“阿賈克斯”號和“阿基裏斯”號跟在後麵追擊。這一整天,雙方偶爾發生一些小規模的交火,但都不想再次開戰。午夜剛過,“施佩伯爵”號駛入蒙得維的亞港。朗斯多夫希望在那裏整修他的軍艦,過些日子再衝出港去。他是根據航海長的建議選定了蒙得維的亞這個地方進行休整的。他如果選擇普拉塔河上遊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他將會受到更友好的接待。可是,朗斯多夫當時並不了解這種政治形勢。

德國領事館展開了頻繁而緊張的外交活動,請求烏拉圭當局允許“施佩伯爵”號在蒙得維的亞港停留72小時以上,結果未獲成功。英國揚言已在近海部署了一支大型艦隊,這種虛張聲勢的宣傳確實奏效了。事實上,加入“阿賈克斯”號和“阿基裏斯”號行列的隻有“坎伯蘭”號一艘軍艦。朗斯多夫接到柏林的命令,要他或者衝出港去,或者鑿沉軍艦。鑒於英國的“大軍壓境”,而自己又缺乏彈藥,朗斯多夫決定采取後一種方案。在將傷員、俘虜,以及大部分艦員遣送上岸之後,他於12月17日下午啟錨出航。英國巡洋艦迅即進入戰位。但是,在英艦尚未來得及與德艦交戰時,“施佩伯爵”號上的基幹艦員們便離開軍艦,接著,“施佩伯爵”號便發生劇烈爆炸。不久,朗斯多夫開槍自殺。在爾後的數月中,德國人放棄了對海上襲擊艦的使用。

其他海上戰鬥

正當“施佩伯爵”號還在海上搜尋目標之際,德國海軍的其他艦艇已在海上展開了積極的活動。最令人注目的是,德國U-47號潛艇在京特·普裏恩海軍上尉的指揮下,於10月14日夜潛入斯卡帕灣。這位海軍上尉後來成了德國的“王牌艇長”之一。普裏恩指揮潛艇成功地通過了曲折的海峽,將英國的“皇家橡樹”號戰列艦擊沉,艦上786名官兵葬身魚腹。11月下旬,德國兩艘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經北海駛入大西洋,其主要目的是掩護在中大西洋執行襲擊任務的“德意誌”號返回德國,並想順便在英國商船運輸線上討點便宜。它們遇上了英國皇家海軍的“拉瓦爾品第”號輔助巡洋艦。它是由一艘定期客輪改裝而成的,上麵裝有4門6英寸口徑老式火炮,並作為一艘輔助巡洋艦列入英國海軍的戰鬥序列。該艦的艦長以為遇上的是“德意誌”號。因此,他對這種遭遇戰的後果不抱任何幻想。然而,他還是接受了這種力量懸殊的挑戰。“沙恩霍斯特”號首先開火,“拉瓦爾品第”號竭力還擊。過了幾分鍾,英艦便變成了一艘毫無指望的破船了。在“拉瓦爾品第”號沉沒之前,英國“紐卡斯爾”號與“德裏”號巡洋艦趕到了現場。可是,這時德艦早已消失在一片黑暗和滂沱大雨之中。英國本土艦隊從斯卡帕灣緊急出航,但那兩艘德艦由於已暴露了自己而失去了繼續呆在海上的意義。於是,它們穿過英軍的警戒線向母港駛去。“拉瓦爾品第”號毫無勝利希望的戰鬥並不是徒勞無益的,因為這兩艘強大的德國襲擊艦在它們尚未闖入海運區時就被趕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