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特馬克”號事件
在蒙得維的亞決戰前不久,德國的“阿爾特馬克”號補給艦對“施佩伯爵”號進行了補給。此時,它又作為一座海上浮動監獄,監禁著德國袖珍戰列艦俘虜的300名英國船員。英國挖空心思要俘獲這艘補給艦;但是,它還是在南大西洋上成功地隱蔽了近兩個月之久。當它確信英國艦隊的海上搜索業已結束,它便試圖趁機返回德國。由於海上的氣候對德艦行動有利,“阿爾特馬克”號直到2月14日駛入挪威領海後才被英艦發現。英國的一支驅逐艦分艦隊在菲利普·維安海軍上校(乘“哥薩克”號)的指揮下在約星峽灣攔截了“阿爾特馬克”號。但英艦未采取進一步的行動,而是期待海軍部下達指示。當維安接到指示後,隨即派出兩艘驅逐艦前往“阿爾特馬克”號補給艦,並命令一支登船檢查隊隨艦前往檢查。挪威海軍的兩艘炮艇迎上英艦,並告訴維安:“阿爾特馬克”號已經過檢查,它不是一艘武裝船,而且該艦已獲準通過挪威領海前往德國。於是,英國驅逐艦隻好撤回待命。
就在這時,丘吉爾命令維安派人登艦檢查,必要時使用武力進行自衛。當挪威當局繼續為德方辯解時,“阿爾特馬克”號首先進行挑釁性的行動。它繼續航行,並企圖撞擊英艦“哥薩克”號。英艦避開了德艦的愚笨行動,接著,靠上德艦,並派出了登船檢查隊。經過一場激烈的肉博戰,德國艦員終於投降。經檢查,發現英國俘虜被鎖在貯藏室內,艦上裝有兩門多管高射炮和4挺機槍。
雖然英國的行動侵犯了挪威的中立,可是挪威對此態度非常曖味。“阿爾特馬克”號由於打著海軍輔助船的特別旗號向挪威申請豁免權,它實際上並沒有受到檢查。英國認為,“阿爾特馬克”號是參戰歸來,而且艦上又載有俘虜,因此斷言,它不是“堂堂正正地通過”挪威領海;英國還認為,問題在於挪威應該堅持行使其中立的權利。然而,挪威卻處於一種進退兩難的處境,它不敢得罪它那兩個強大的交戰鄰邦的任何一方。盡管大多數挪威人同情同盟國的事業,但他們卻害怕德國及其咄咄逼人的戰爭威脅。所以,挪威就“阿爾特馬克”號事件向英國提出了強烈抗議,其目的無非是希望以此來避開德國的反擊。
入侵挪威
挪威人希望不卷入這場戰爭,但這實際上是一種幻想。因為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德軍從挪威海岸可以對英國的斯卡帕灣海軍基地形成翼側包圍。如果德國潛艇或水麵艦艇打算前往大西洋活動,那麼,由挪威出發要比從德國基地出發便利得多。而且,還有一個尚不明顯的特點使得利用挪威領海對德國尤為重要。從埃格鬆到北角的挪威海岸線上,沿海島嶼和大陸之間有一條長達1000海裏南北向的隱蔽航道。這條航道被稱作挪威水道。自北歐海盜時代以來,它就是挪威的海上交通要道,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它都被德國所利用。德國艦艇可以無視挪威的中立立場,在飛機的掩護下穿越斯卡格拉克海峽或卡特加特海峽,衝過斯卡晏與克裏斯蒂安桑或埃格鬆之間狹窄的海麵,再順著挪威水道北上。然後,選擇時機,突入大西洋。
然而,艦艇使用挪威水道,這僅僅是問題的很小一個方麵。德國入侵挪威的主要原因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鐵”。德國每年要進口1500萬噸鐵礦石,而其中將近75%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夏季,這些鐵礦石由瑞典的律勒歐港通過波羅的海運往德國,這樣可以免遭英國海軍的襲擊,因為英國海軍不可能進入斯卡格拉克海峽。可是一到冬天,波羅的海冰凍,因此,鐵礦石隻好經陸路運至挪威的納爾維克。斯堪的納維亞的鐵礦石有41%就是由這條路線運往德國的。所以說,挪威對德國來說極其重要。
雷德爾元帥很早就提醒希特勒注意挪威的局勢。但他認為,如果挪威的中立立場能受到英國尊重的話,那將對德國有利。然而,雷德爾知道,英國將不會容忍在其封鎖線上保留一個豁口而不加以堵塞。所以,他命令海軍參謀部製訂出作戰計劃,在必要時入侵挪威。雷德爾為了以和平手段達到其目的,他為希特勒與極端親德的維德孔·吉斯林安排了一次會唔。雷德爾錯誤地認為維德孔·吉斯林能夠控製整個挪威議會。冬季,挪威的事態並未按照雷德爾所希望的軌道發展。挪威非但不能為德國提供幫助,相反,卻伸手向德國求援。“弗林特城”號與“阿爾特馬克”號事件表明,挪威水道也並非如德國所想象的那樣安全。後來柏林收到的一些情報表明,英國打算在挪威水道實施布雷。德國人認為挪威人將會對此表示默許。因此,1940年3月1日,希特勒簽發了代號為“威悉河演習”(即入侵挪威和丹麥)的作戰命令。
在實施這一戰役時,除了突然襲擊這一條外,德軍違背了所有的海軍戰略原則。入侵挪威的德軍將要在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的威脅下越過大海,並將在若幹個廣為分散的登陸地點上陸,其中有些地點距德國基地將近一千海裏。德軍上陸後必須鞏固灘頭陣地,穩住陣腳,並要抗禦英國不可避免的反擊。德軍要想占領挪威,就必須做到這一點。德國具有一個可以獲得成功的有利條件——即這個地區的地理位置。發起突擊後,德國可保持著一條補給線,這條補給線是從斯卡晏通過卡特加特海峽和斯卡格拉克海峽到達奧斯陸峽灣,航行距離相當短。由於這一海區靠近德國北部的空軍基地,英國皇家海軍在此無法行動。為了保護這條運輸線,德國決定既要占領挪威又要占領丹麥。雷德爾和德國海軍參謀部估計,如果最初登陸損失不大的話,物資可以先由海上運至奧斯陸,再由奧斯陸經過陸路運至各占領區,以保障各占領區的供應。
德國將其海軍的整個水麵艦艇部隊和大部分潛艇投入了挪威戰役。雷德爾充分預計到德方的兵力損失可達一半。他命令鄧尼茨將25艘潛艇派往挪威附近,這使鄧尼茨大為煩惱。為了執行命令,鄧尼茨隻好從北大西洋的狩獵區抽調一些潛艇兵力。在這次戰役中,德國水麵艦艇的部署情況如下:
第一大隊:前往納爾維克,包括“格奈森諾”號、“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10艘驅逐艦及2000名部隊。
第二大隊:前往特隆赫姆,包括“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型巡洋艦、4艘驅逐艦及1700名部隊。
第三大隊:前往卑爾根,包括“科隆”號、“柯尼斯堡”號輕型巡洋艦、“牛虻”號老式訓練巡洋艦、一些小艇(即魚雷艇)及900名部隊。
第四大隊:前往克裏斯蒂安桑和阿倫達爾,包括“卡爾斯魯厄”號輕型巡洋艦、一艘供應船、一支魚雷艇部隊及1400名部隊。
第五大隊:前往奧斯陸,包括“布呂歇爾”號、“呂佐夫”號、“埃姆登”號輕型巡洋艦,數艘小艇及2000名部隊。
此外,德國海軍還向丹麥派遣了兩個大隊。其中一個大隊擁有1艘老式戰列艦“石勒蘇蓋格-荷爾斯泰因”號,負責大貝耳特海峽;而另一個稍小的大隊則擁有一些輕型艇隻及1000名部隊,負責奪取哥本哈根。
按預定計劃,德軍將於1940年4月9日淩晨在各個登陸地點同時登陸。正當德國秣馬厲兵進行戰爭準備之際,英國也在擬定挪威作戰計劃。這真是戰爭的一大巧合。為了阻止德國使用挪威水道,英國海軍部計劃在納爾維克沿海布設水雷,並在采取這一行動的同時向挪威政府宣布英國的意圖。該項行動預定於4月6日夜開始實施。一旦這一行動計劃付諸實施,很可能會挫敗德國的入侵企圖。英國預感到德國對英國在挪威沿海布雷將會做出強烈的反應,甚至會因此入侵挪威,於是派遣了一支小型的遠征部隊乘船與布雷艦部隊一同行動。可是,由於在最後階段出現了一些障礙,布雷行動推遲了48個小時。後來,對於倫敦接到了有關德軍行動的情況,內閣便決定部隊由船上下來,以等候局勢弄清後再行動。所以,當德國遠征部隊航渡時,急需前往挪威反擊德軍的英國軍隊卻依然待在英國。
4月8日,一艘德國驅逐艦同英國驅逐艦“螢火蟲”號在海上發生一場遭遇戰,由此開始了挪威之戰。在兩艦遭受重創之前,德國的特隆赫姆大隊(即第二大隊)的“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型巡洋艦突然出現在戰場上。“螢火蟲”號驅逐艦有效地利用煙幕作掩護,勇敢地向這艘新出現的敵艦發起攻擊。最後,處於沉沒狀態中的“螢火蟲”號向著敵艦猛衝過去,將德國巡洋艦的舷側撞開一個缺口。“螢火蟲”號在駛開後即爆炸沉沒了,德國人從海上救起了大約40名“螢火蟲”號的幸存者。“螢火蟲”號的艦長在死後被迫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4月9日淩晨約3時30分,又發生了一次海上戰鬥。英國“聲望”號戰列巡洋艦遇上了德國的“格奈森諾”號和“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雙方展開了短暫的交戰,但未分勝負。盡管英國海軍部,認為這些德艦可能前往納爾維克,但在他們看來,情況似乎並不象是要對挪威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挪威人也沒有看出這些事件所顯露的不祥之兆,他們也不從數小時前德國“裏約熱內盧”號運輸艦在克裏斯蒂安桑附近被一艘潛艇擊沉的事件中接受警告,當這些警告被曲解時,挪威形勢中的關鍵時刻卻已悄然過去。德國的冒險行動正在獲得成功。
當德軍入侵丹麥時。丹麥人幾乎沒有進行什麼抵抗。德軍的1000名士兵在哥本哈根登陸。另一支德軍小分隊在該島西部迅速占領了戰略要地和交通要道。當丹麥人尚未醒悟過來時,他們就已經處於納粹軍隊的鐵蹄之下。
在奧斯陸,德軍遭受一次極為嚴重的挫折。入侵挪威的德軍必須穿過70海裏長的奧斯陸峽灣。即使在夜晚,他們也無法避免被對方發現。在奧斯陸以南25海裏處,即在霍爾滕海軍基地附近,峽灣約有200碼寬,設在此處的挪威岸炮已經戒備。挪威人突然準確地向德艦開了火,於6時23分將德國“布呂歇爾”號巡洋艦一舉擊沉。正當德國的海軍武官在奧斯陸碼頭上焦急地迎候時,德國的突擊部隊已在霍爾滕的南麵登陸,並從背後奪取了霍爾滕。隨後,德軍繼續向前挺進。與此同時,德國的空降部隊占領了奧斯陸的福內布機場。不久,奧斯陸城便落入德軍手中。挪威國王將政府遷到奧斯陸以北100英裏處的哈馬爾。
在其他大多數地方,德軍的登陸未遇到抵抗,或遇到輕微的抵抗。隻有在卑爾根,挪威的岸炮重創了德國“柯尼斯堡”號輕型巡洋艦,並使之處於癱瘓狀態。第三天,該艦被英國海軍航空兵炸沉。在北部的納爾維克,德國入侵部隊遭到了挪威的兩艘海岸防衛艦“艾茲沃爾德”號和“諾格”號的抵抗。但經過一場英勇而無謂的抵抗後,這兩艘挪威艦艇都被擊沉了。此後,在兩艘戰列艦的全麵支援下,10艘德國驅逐艦溯峽灣而上,將部隊遣送上陸。
看來,“威悉河演習”作戰的結果比那些持樂觀態度的決策者們所預料的還要好。這次行動的損失極小。至4月9日晚,所有目標均已落人德國人手中,現在該輪到德國陸軍去利用德國海軍所創造的種種有利條件了。當然,德國海軍還有一些任務尚待完成,他們的軍艦需要駛出挪威領海,去保衛通向挪威的海上補給線。
德軍所遇到的第一次反擊發生在納爾維克。英國海軍部深感納爾維克港之重要,他們打算盡快采取行動。英國人確信隻有一艘德國驅逐艦駛入納爾維克港。於是,他們命令沃伯頓-李海軍上校率領一支驅逐艦分艦隊“前往納爾維克,擊沉或俘獲這艘敵艦。如果沃伯頓-李認為可以從現有的敵守軍手裏奪取納爾維克,則可酌情派部隊登陸。”後來聽說德軍兵力比所預料的強得多,海軍部又命令沃伯頓-李:如果他認為德軍防守嚴密、進攻無望的話,他可以取消這次行動。沃伯頓-李的回答體現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傳統作風:“立即投入戰鬥”。
沃伯頓-李上校乘坐的“勇敢”號驅逐艦在“獵人”號、“哈沃克”號、“霍特斯珀”號和“敵愾”號驅逐艦的隨同下,於黎明前駛入弗斯特峽灣。在接敵階段,當“霍特斯珀”號和“敵愾”號與敵岸炮交火時,另外3艘艦衝入港內。在港內,他們發現的不是一艘德艦,而是5艘驅逐艦和數艘商船,在第一次攻擊中,“勇敢”號的魚雷就擊中了德國的“威廉·海德坎姆”號驅逐艦,1名德國海軍準將喪命。另一艘德國驅逐艦也被炮火擊沉,第3艘擱淺。當德國人從突襲中清醒過來時,開始了還擊。他們向英艦進行交叉射擊,可是沒有擊中“哈沃克”號。英艦在煙幕的掩護下撤出戰鬥。不一會兒,“敵愾”號和“霍特斯珀”號加強了“勇敢”號和另外兩艘英艦,再次發起攻擊。“霍特斯珀”號擊沉了兩艘德國商船。英艦一鼓作氣又發動了第三次攻擊。可是,這一回時運逆轉。沃伯頓-李又發現3艘德國驅逐艦從赫簡斯峽灣正徑直向他駛來。當相距10000碼時,沃伯頓-李首先向德艦開火。然後,英艦調轉船頭,邊打邊撤。可是,當英艦駛至巴蘭根峽灣時,遭到了德艦的伏擊,另有兩艘德國驅逐艦正在那兒等侯著它們。“格奧爾格·蒂爾”號迎擊“勇敢”號。沒過多久,“勇敢”號的艦橋被擊中一炮,沃伯頓-李上校不幸犧牲。幾分鍾後,“勇敢”號沉沒了。“格奧爾格·蒂爾”號轉而向左,瞄準“獵人”號驅逐艦一連發射了數條魚雷,又將“獵人”號擊沉。“霍特斯珀”號和“敵愾”號均被打傷,可它們終於和“哈沃克”號一道逃入公海。德艦因遭受了損傷不能進行追擊,也不能按原定計劃撤回德國。幸存的3艘英國驅逐艦在向外海撤退的途中遇上了德國軍火船“勞恩費爾斯”號。英艦打了幾個齊射後,這艘軍火船便在一聲巨響中爆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