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
今年58歲的張忠謀,1958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後與集成電路發明人傑克·科比等人同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並在此揚名。43歲時再入斯坦福大學,獲電子專業博士學位。1987年回到台灣,創立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把台灣的製造業名聲推至頂峰。
從1994年開始,張忠謀領導的台灣集成電路公司,連續三年營業額倍增,獲利從35%到40%,再到50%。1997年銷售額為13億美元,盈利達5.35億美元。其卓越的表現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1997年度全球25位最佳管理者之一。
管理名言
●張忠謀最愛說:“大策略看市場,小策略看對手”。
●“隻做代工,不與客戶競爭的永續性原則”是張忠謀為企業立的信條。
●身為領頭羊,張忠謀指出:“每件事都是經理人的當務之急。”
●媒體評論張忠謀:“他是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物”。
●關於未來,張忠謀說:“今天成功,不代表5年、10年後會成功,也不代表今年會成功。”
“改變了產業遊戲規則(指沒有自己的產品,又幫別人代工),半導體業史上理應記載他一筆。”
商業周刊1997
半導體曆史的裏程碑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能克敵製勝,贏得世界第一,靠的是正確的策略。在張忠謀20餘年領導生涯中,他非常注重策略,他認為大策略看市場,小策略看對手。
大策略通常要靠領導人的洞見,是由多年來讀書、觀察、談話、思考而來。
擬訂策略更是要著眼未來,領導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想未來、規劃未來,董事長應該花75%的時間想未來,總經理應該花50%的時間想,副總經理應該花25%的時間想。領導人也應該不斷給經理人出問題,逼他們想公司的未來。
滿頭銀發、深邃的眼神,他不屬於衝鋒陷陣的典型,也沒有熱情洋溢的領袖魅力,60多歲依然揮軍作戰的他,沉默、神秘,卻又準狠、嚴厲,一出手就要打國防級戰爭。70年代他就掀起全球半導體大戰,被國際媒體喻為讓競爭對手發抖的人。
在被譽為世紀金礦的黃金產業——半導體業內,誰能挑戰英特爾公司?誰能撼動摩托羅拉公司?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不但讓英特爾、摩托羅拉成了手下敗將,而且將半導體業從一片荒原點化成綠洲。知道這艘所向披靡的旗艦,它的船長是誰嗎?他就是張忠謀。
清晨八點,一輛黑色的奔馳轎車,從台北緩緩馳向新竹。
車裏的張忠謀,穿著黃綠格子交織的襯衣、米色西褲。車裏出奇的靜,沒有音樂,古典的、現代的都沒有;沒有新聞,車上的大哥大,僅供緊急時用,唯一能聽到的聲音是,隻有當他點燃煙鬥時發出的嗤嗤聲。
窗外喧囂、雜鬧,張忠謀的沉靜,似乎與窗外的城市搭不上調,看起來,他甚至很孤寂。踏入他的辦公室,簡單的陳設,簡單的人——一位秘書,一位收發,很難想象這是坐擁上億美元的董事長辦公室。
但是一踏入台灣集成電路公司,霎時,感覺到張忠謀並不孤寂。來回奔走的工程師,徘徊走道的經理,都揮灑出張忠謀的影子——精確、敬業、嚴謹。10年來,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一群30出頭的員工,從平地搭起一磚一瓦,在貧瘠的土壤中,栽起成蔭大樹,以全世界第一家專業代工半導體公司出現(不生產自己產品,設計公司拿圖樣,請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生產),創新產業競賽、撼動競爭規則。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讓台灣的半導體業首度在國際揚名。催生者、領航者、運籌帷幄者,始終都是這位沉靜的董事長——張忠謀。
今年67歲的張忠謀,是亞洲薪水最高的經理人之一,年薪加紅利超過100萬美元。他領導的企業——台灣集成電路公司,1997年銷售額為13億美元,盈利5.35億美元,是全台灣最賺錢的企業。
半導體,從電話到冰箱,從宇宙飛船到衛星,無所不在,是電子產品的心髒。半導體市場快速成長,至公元2000年,產值將達3000億美元,被譽為世紀金礦產業。世界各國競相投入此產業,白發、沉靜的張忠謀,正在默默建構半導體王國,采掘此世紀金礦。極少公開露麵的張忠謀,以長遠的思考、宏觀策略,以及細密的執行力見長,在國際科技產業界舉足輕重。
張忠謀領導四家高科技公司——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世界先進、慧智、美國晶元科技。在張忠謀的企業版圖中,還除了旗艦——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是世界半導體業裏第一家專業代工的公司外,有很多“唯一”。在台灣的半導體公司,都由美日轉移技術,世界先進是唯一技術自主的公司,而且更遠在美國矽穀。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說:“企業必須選擇一套與眾不同的策略,才有持久的競爭力。”張忠謀正是這一言說的體現者。
出了台灣,更能發現他的聲譽及影響力。
美國《商業周刊》指出:“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改變了產業遊戲規則(沒有自己產品,隻幫別人代工),半導體產業史上會記載他一筆。”
◇讓對手發抖
張忠謀與半導體淵源深厚,40年前,張忠謀與半導體開山始祖摩爾(GordonMoors,英特爾創辦人)同時踏入半導體界,與集成電路發明人傑克·科比(JackKilby),同時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那一年,他正好27歲,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碩士生。
在60、70年代的台灣,絕大多數人還沒聽說過半導體。隔著太平洋的張忠謀,已在指揮世界第一大半導體公司——德州儀器公司,開疆拓土,痛擊競爭對手,英特爾、摩托羅拉都曾是他的手下敗將。“掀起全球半導體大戰,讓競爭對手發抖的人,”1974年5月號的電子雜誌,這樣描述當時43歲的張忠謀。
張忠謀在他德州儀器1-4世紀的歲月,正是半導體百家爭鳴、動輒風雲變幻之際。有企業如流星,一閃而逝,有企業盛極而衰,更多企業虎視眈眈,乘勢而起。張忠謀運籌帷幄,縱橫脾睨。1972年,他接下全球半導體業資深副總裁職位,德州儀器交給他“世界第一”的冠冕,他自始至終緊緊握住,絲毫不給別人覬覦的機會。
當時半導體是新興行業,產業混沌,沒有數據,沒有先例,全靠他的判斷力和洞察力彙成策略,再以此建立克敵製勝的團隊。現今他的部屬分散於世界各地,有的在矽穀、有的在歐洲、有的仍留在德州,但談起那段和張忠謀一起打拚、橫掃敵軍的日子,仍覺得那是他們生命中的高潮,至今難以忘懷。“他設定高標準,也對你有高期望。”後來任英特爾副總裁的卡登說。
在德州儀器,張忠謀學習到國際公司的管理經驗,這對後來創辦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很有幫助。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成立後,就采用國際公司的架構,例如財務製度移植自飛利浦、人事製度移植自德州儀器。
因為有在德州儀器的經驗,使他日後堅持專業管理人的原則,在台灣眾多家族企業中,風格獨特。他會為員工福利向董事會力爭,例如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一成立,就決定撥出利潤的20%作為員工的紅利,董事會猶豫,經他力爭才同意。當經營層沒有盡力,業績不佳時,“他也會全力承擔責任,尤其不會偏袒部屬,讓投資者放心。”一位資深主管說。
更由於國際大企業嚴格的洗禮,張忠謀更有著堅強的毅力。“你知道,有問題,他都會守那裏。”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董事張安平記得,7年前,他和張忠謀一起去談判,從下飛機開始,談到淩晨3點鍾,紅著眼睛,近60歲的張忠謀依舊不放棄查證每個數字,仔細問每個問題。
◇不做第二
訪問張忠謀的過去,是一大困難,他可以天南地北,談曆史、談科技、甚至談文學,惟獨不善於談自己,尤其是自己過去的成就。他說:“這一行隻能往前看,不能往後看。”
張忠謀進入德州儀器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個大考驗,IBM將一批自己發展出來的幾項產品移轉給德州儀器,其中之一,而且是最難的,就是由他負責。他領著幾位工程師,不眠不休,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將這項產品研究發展成功。成果卓著,而且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良率(半導體裏最重要的競爭利器,良率越高,成本就越低)甚至超過IBM的研究。他的表現驚動了當時德州儀器的總裁海格,對他開始另眼相看,希望培植他做德州儀器的研究發展最高主管。
張忠謀並不是學電子的,他的半導體知識都是靠這幾年邊做邊學的,而且也隻有碩士學曆。德州儀器希望能送他進博士班讀書。“他們問我希望進哪裏讀,我說斯坦福,他們很滿意。”因為斯坦福是當時全美半導體研究最好的學校,當然也意味著很難進去、很難畢業,德州儀器的人覺得他很有誌氣,要讀就讀最好的。
3年很快就過去了,張忠謀重回德州儀器,麵臨更大的挑戰,也要締造自己的紀錄。
第一個紀錄,是把一個部門的營業額,一年之間提高一倍半。當時IBM需要一種電晶體元件,但德州儀器一直沒辦法供應,他的前任負責人開了數十次會議,仍然沒有結論。不是說開發不出來,就是說開發出來,IBM也不會要。但是張忠謀,這位34歲的經理一上任,開了兩次會,就指定幾位工程師一起去發展。在幾年的工作經驗裏,他累積了對IBM足夠的認識,他認為開發出來IBM一定會大量采購。果然開發出來後,需求應接不暇,營業額和利潤都呈倍數增長。那時候,他已管理3000位員工,營業額5000萬美元。
德州儀器總把他派到最艱難,但最有成長潛力的部門。35歲升任集成電路部門總經理、36歲升任副總裁,5年後,升任主管全球半導體業務的資深副總裁。現今全球半導體第一的英特爾當時不過剛在矽穀成立,營業額也不過幾百萬美元,而德州儀器已雄霸世界第一多年,呼風喚雨。在公司內,半導體業務占德州儀器的50%,全世界六七萬員工,其中兩三萬員工都歸張忠謀管,那年他僅41歲。這位來自中國的資深副總裁,已是公司內第三號人物,僅次於董事長及總裁。
張忠謀躍登華人在美最高層經理人。
大企業是美國的典型產物,也是美國為白種人建構的最後堡壘,黃皮膚黑頭發的他,如何攻進的?
他設定高目標:他一出手,就要爭世界第一。
目標一旦設定,他很少妥協。70年代,英特爾在存儲器市場所向無敵,很多企業抱憾退出,張忠謀堅挺前進,要跟英特爾拚到底。
他更以堅毅達成目標,例如當他剛回台灣的時候,隻學過兩年漢語的他,堅持在講漢語時。絕不夾雜一個英文字。
由於他從事的科技行業,日新月異,他勤於求知。“不管他到哪裏,他都要到書店。”一位接近他的人說。
另一方麵,綽號“張大帥”的他也開始顯現威風,他要的報告,今天要就是要,絕不能遲交,作得不好的報告,往往丟回去重寫,給部屬的目標,遠超過他們的能力,“更無法忍受平庸、不努力的部屬”,“他講起你的缺點時,會一條條說盡,你會奇怪,他怎麼有那麼多材料可講。”他的舊部屬,現任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總經理布魯克說。
性格過於剛烈耿直,不願與人妥協,阻礙了他晉升總裁之路,例如當年德州儀器總裁菲柏重視消費電子,不願大幅投資半導體,他在公司每個場合都大聲疾呼,不管總裁在不在場。
“我是容易發怒,”他承認,“但那是基於做事的熱誠,為什麼事情總是做不好呢?”基於做事的熱誠,在德州儀器,雖然步步高升,他覺得責任更重,“升遷不應是一個人的裏程碑,”他說,“人有旦夕禍福,美國企業也可能一夕大局突變,誰能說得準呢?”“一個人最大的快樂,應該來自做成一件事,而不是名利。”
◇改寫遊戲規則
他擬訂策略、督促部屬,為他們爭取公司資源,不時到實驗室鼓勵徹夜伏案的研究員,往歐洲拜訪客戶,來亞洲建立生產基地……
在德州儀器的1/4世紀裏,他打過無數場戰役,最著名的兩場仗,不但他記得,他的部屬記得,美國產業界也都記憶猶新。他推廣當時最新的半導體製程,席卷全世界50%的市場,成為產業標準;他首先發動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市場之爭,英特爾曾是他的手下敗將。
在這場戰役中,能克敵製勝的原因,是他首重擬訂策略,快速行動,到今天,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有此成績,也歸功於張忠謀當初選擇策略的成功。“他是典型的策略家,”一位企業界人士指出。例如在1972年,德州儀器準備發展存儲器,當時市場主力產品是1K(目前為16M,即當初容量的16,000倍),最大競爭者就是英特爾,但張忠謀決定,要做就做4K才能競爭得過,“他不但有策略,而且策略要超越今天。”他在德州儀器的部屬羅夫說。
在威勢逼人的國際大企業裏,經理人一旦出手,就必須能席卷全球,張忠謀擬訂策略後,更要快速行動、主動出擊,他總是push、push、push,絲毫不留情,直到達到他要的為止。
在60、70年代,正值電子業戰國風雲四起,旦夕之間,新產品會取代舊產品、新製程取代舊製程、新技術取代舊技術。此時,要席卷全球,就必須大力投資研究發展,推出新產品,讓顧客選擇增加。
他不但快速推出新產品,而且定時降價,奪取市場。今天看來這並不稀奇,而在當時這是“撼動產業界,改寫遊戲規則,”一位半導體從業人士說。例如,德州儀器開發出新產品後,張忠謀就和客戶協定,每季降價10%,而且他說到做到,即使成本一時無法降低,他也信守承諾,顧客紛紛轉向德州儀器。競爭對手如摩托羅拉,不但疲於應付,更無招架之力。
定期降價策略,後來被電子業廣泛采用,但10年前,當張忠謀與英特爾總裁格魯夫(他比張忠謀晚進半導體行業甚久)會晤時,英特爾仍堅持微處理器不降價,張忠謀就斷言,如果不降價,英特爾就不可能奪取高市場占有率。幾年前,英特爾果然開始調降微處理器的價格。“要嚇退競爭者,這是唯一的辦法,”他說。
今天,半導體戰國風雲依舊,隻是規模更大、更狠,一出手就是你死我活。往日,一個廠隻要幾千萬美元,現在動輒上10億美元,執台灣半導體牛耳的張忠謀,責任更重大,“當初如肉搏戰,現在則如核大戰。”他說:“打了40年,我還要打下去。”不管是肉搏戰、遊擊戰、核大戰,在場場戰爭中,張忠謀總是身在其中,也身先士卒。最重要的,是在那1/4世紀中,他身在世界級企業,往來世界級企業中,打的是世界級的仗,培養出世界級企業人的胸襟,不服輸的他,不但要做世界級,還要做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