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與當時德州儀器新任總裁菲柏意見不合,張忠謀決定離職,雖然董事長再三挽留,他還是決定另辟事業第二春。“沒有舍,就沒有得。”他說。
◇創造一個產業
1987年,張忠謀以在美華人最高企業主管回到台灣,多年往來於國際,張忠謀看出台灣的製造優勢。從作業員到研發人員,都具有一定水準。“台灣重教育,人又肯學,”張忠謀說。在腦子裏迅速整合資料及平日思考所得,他下了個大賭注,成立世界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美國《商業周刊》指出:“他的決定成為半導體曆史的分水嶺。”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成立之時,台灣半導體業仍是一片荒原,公司成立之後,帶動了台灣半導體業投資熱潮。“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是催化劑,將半導體業一片荒原點化成綠洲,”台灣宏基電腦總裁施振榮說。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把台灣的製造業名聲推至頂峰,美國第一家芯片設計公司Altera,委托全球各大半導體廠製造,拿到日本做,要12個星期,拿到新加坡做,要6個星期,在台灣集成電路公司,4個星期就好了。
在波士頓268號公路上,沿途布滿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AnalougueDevice把低層次產品留在美國做,高層次卻運往台灣給集成電路公司做,打破台灣隻能做低價位、中等價位產品的刻板印象。“他們十年如一日,產品有一貫的品質,”總裁捷瑞如此評價張忠謀的公司。
1997年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已經連續風光三年,營業額每年倍增,獲利率從35%到40%,到50%,1997年盈利5.35億美元。10年後,張忠謀要求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營業額要做到美元100億,那時,這家從台灣起家的高科技公司,在半導體業的影響力,將與位於美國矽穀的英特爾不相上下。
今天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停車場上一字排開奔馳轎車,客戶爭相從歐美及台灣各地前來拜訪。一位客戶估計,台灣集成電路公司隻要幫他們多生產1000片晶園,他們就可賺30萬美元。“台灣集成電路的業務人員,隻要負責說‘不’就行了,”一位半導體業人士半開玩笑說。
風光的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讓人很難想象1987年到1990年的艱難曆程,總經理難產,銷路打不開。當時廠長曾繁城還記得,1990年,董事長張忠謀在聖誕節帶著兩位部屬,在冷清清的辦公室裏,做下年度經營計劃,三人相對苦著臉,不知道下年度的客戶從何而來。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在美國辦事處更是捉襟見肘。今天在矽穀,擁有40人的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美國辦事處,當時隻有一位業務代表。他家住東岸佛羅裏達州,星期一從佛羅裏達坐6個鍾頭飛機到西岸矽穀,周末回家,拜訪客戶,介紹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一年多,沒有帶進什麼客戶,隻有每次來台灣,向我舉起大拇指說,我的方向正確。”張忠謀說。
張忠謀認為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既然是國際公司,希望能找外籍人士,擔任總經理。他找了幾位前任部屬,包括英特爾副總裁,和現任總經理布魯克,但這些人都不願來台灣,張忠謀說:“加上我這個代工的餿主意。”
尋尋覓覓,終於找到原任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半導體部門總裁的戴克,張忠謀與他促膝長談後,終於說動他,認為專業代工有前途,值得加入。但不到一年,戴克也因家人不能適應台灣而離職。
意誌雖然堅強,現實依然殘酷,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掛牌營業後,原來3家設計公司,或是生意欠佳,或是已找到韓國、日本廠商代工,台灣集成電路公司隻能靠著少量訂單苟延殘喘。通常客戶都等需要時再訂,貨源很不穩定,“吃飽了這頓,不知道下頓在那裏”,一位工作人員說。
對於41歲就領導世界第一大半導體部門的張忠謀來說,現在卻必須從頭做起,真的能如此釋然嗎?
“有挫折、有失望。”他說。
遇到此刻,他會把過去的成就,拿出來重新評估,“產生新的勇氣、新的信心,就能重新衝刺”。
他更認為有挫折,才能自我更新,每個人都應該設定目標,達到了,再設一個更高的目標,逼迫自我達到。
這家新誕生的公司,好轉契機來自英特爾。“那時沒有ISO9000,英特爾的認證等於國際通行證,”一位半導體業界人士指出。英特爾積極尋找海外代工,加上與台灣集成電路高層人士的交情,安迪·格魯夫最後同意,分給它們部分代工,但是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必須先通過英特爾的品管測試。接著的一年多,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上上下下,領會到英特爾的仔細、挑剔,但也學會了品質觀念。
半導體200多道製程,他們一站一站檢查,檢查通過後,才到下一站。如果將來要換機器、換製程,都得先經過他們準許。英特爾挑出200多個問題,要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改進,“我們看來都是小問題,他們卻決不妥協,”一位資深主管說。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咬著牙齒,賠本做英特爾生意,“他們心狠殺價,但買來英特爾的認證,還是很劃算,”張忠謀說。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拿著這張通行證,暢行無阻。
1997年,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銷售額13億美元,盈利5.35億美元,在半導體專業代工領域裏,是龍頭,而且是遙遙領先的龍頭,但張忠謀仍不滿意,“領導企業要把距離拉大,後麵的人永遠追不上來,”他用力敲著桌麵,強調著“永遠”兩字。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不但掀起奇跡式的成功,台灣、新加坡、以色列、乃至泰國,處處有人爭相仿效,要做專業代工廠。美國《商業周刊》指出:“它創造出一個產業。”
◇神話王國的啟示
為何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能在10年之間,創造13億美元營業額,首創台灣最高速成長的企業,更超越明星科技公司——英特爾、康柏的成長率?
對於這樣的疑團,每一個企業和企業家似乎都有無窮的興趣。究竟答案在哪兒呢?
最主要的成功因素,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一開始,就要超越本土,做世界第一。甚至在孕育期就立此遠景。
張忠謀注重分工授權,團隊合作。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有詳細的策略規劃,評估競爭者優劣勢,擬定出製勝策略。“他們打起仗來,確有章法可循,”一位業界觀察者指出。
因此盡管在創辦時的困難時期,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一麵招攬生意,卻不忘打基礎,廣建規章製度,打下國際大企業架構。業務飛速起飛時,就少有成長陣痛,反而經常支出降低,利潤因而升高。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不斷建立競爭優勢,技術要領先、機器運轉要全時,要挑有成長潛力的客戶。即使獲利率達50%時,張忠謀仍然出各種題目,設各種指標,逼公司向英特爾看齊。“財務數字隻是結果,不能真正反映企業競爭力。”他在會議中斬釘截鐵地說:“不管是景氣好、景氣不好,賺錢、不賺錢時,主管的責任,就是建立競爭優勢,讓競爭者永遠趕不上來。”
我們永遠都無法統計,究竟有多少人在研究張忠謀的成功,有多少人在探討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輝煌。綜觀張忠謀的企業統禦術,我們不妨從以下幾點去找尋成功的答案——
1.注重策略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能克敵製勝,贏得世界第一,靠的是正確的策略。在張忠謀20餘年領導生涯中,他非常注重策略,他認為大策略看市場,小策略看對手。
大策略通常要靠領導人的洞見,是由多年來讀書、觀察、談話、思考而來。
擬訂策略更是要著眼未來。領導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想未來、規劃未來,董事長應該花75%的時間想未來,總經理應該花50%的時間想,副總經理應該花25%的時間想。領導人應該不斷給經理人出問題,逼他們想公司的未來。
大策略,通常是市場和技術的交會點。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當時要專業代工,是一個大冒險,但這是經過仔細衡量做出的決定。
專業代工公司的客戶,主要是半導體設計公司。當時美國隻有幾家設計公司,但可看出會越來越多,有設計師脫離大公司,出來自己開設計公司,但他們沒有資金來建廠,因此希望有人幫他們製造產品。
台灣有很好的製造技術,製造業人才不隻是工程師而已,而是從作業員到研究開發人員一層層的人才素質都比美國和歐洲高,技術因此不成問題。
有市場和技術的交會點,做專業代工這個大策略就可定下來。
大策略下,還要有一連串小策略。
小策略則要看競爭對手,要充分打擊競爭者的弱點。當時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競爭者,是日本企業,如東芝、日立,這些日本企業的合格率和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差不多。要找到他們的其他弱點,加以打擊。日本企業以代工為副業,可有可無,隻有在工廠閑置時他們才願意幫別人代工,而且還要求客戶技術授權,到時,還在市場上跟客戶競爭。因此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樹立了兩個小策略:對外,不和客戶競爭,對內要有彈性,盡量配合客戶需求。小策略下,還要有更小的策略,例如強調彈性,就要說到做到,日本企業要6個星期才能交貨,他們就降低一半,3個星期就交貨,日本企業不願意為客戶修改製程,他們則願意改,客戶拿什麼設計圖來,他們都願意配合。隻要願意試,客戶都很滿意。因此開工兩年,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就做了20億台幣的營業額。
張忠謀認為,大策略最好是逆向思考,才容易有生存空間,台灣很多企業的策略,卻都是順向思考,比較沒有創意,因此隻能從節省成本,加強生產力著手,賺管理的錢。策略訂得正確,隻保證60%的成功希望,其他40%是靠執行力,尤其逆向思考的策略,領導人要花很多時間去說服部屬,才真的能激發他們的執行力。
當初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做專業代工,隻有一兩個高層主管真正信服,直到做出成績後,公司上下才覺得是值得追隨的策略。張忠謀說:“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在專業代工領域,原本隻此一家,現在諸多競爭者加入,就麵臨策略轉折點,這時就要考慮,如何把競爭障礙越築越高。例如技術是一項障礙,如何建立堅強技術團隊,技術領先對手,沒有人,就得去找人。既然決定這是項策略,就得貫徹。”
例如英特爾前幾年,到處找人要專利費,那時它靠知識產權,收取大筆資金。但這幾年,它積極建立技術障礙,其他競爭對手,如Cyrex、超微都不是它的對手,英特爾在微處理器市場占75%,就是因為它的技術障礙越來越高。
張忠謀認為,服務也是競爭障礙,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和客戶互相依存,他們要發展成客戶的虛擬晶園廠,即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工廠,就是客戶的工廠,他可在自己辦公室裏,和台灣集成電路公司電腦聯網,產品做到什麼程度,甚至將來連產品的成本多少,都可以給他們知道。
如果競爭對手做不到這一點,這也就成了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競爭障礙。
2.拒絕誘惑堅持策略
走過1990年半導體的不景氣(張忠謀掌管的3家企業都出現虧損),從1991年開始,台灣集成電路邁入高速成長期。一年增長1億美元到2億美元之間。“才寫他們要挑戰下個一億美元時,年底就已達到了,”一位新聞界人士說。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說,在未來無疆界經濟中,企業就是要追求成長。規模不重要,不是“大”是美、“小”是美,而是“成長”就是美。“否則,你就成為恐龍”。
盡管台灣集成電路公司這幾年很風光,但工作人員仍然安靜、井然有序地忙碌著,作業員、工程師、經理,接待客戶、發展製程依舊。他們不擅與新聞界打交道,也不擅長自我推銷,連自己公司成功的因素,都分析得支離破碎,難以想象是他們創造世界第一。“還是典型的工程師文化,”張忠謀說。但是從工作人員的態度,可以看出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精神——專注。10年來,他們專注建立世界級企業、專注本業、專注技術、專注開發客戶。“張忠謀的個性表露無遺,”一位新聞界人士說。
在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的競爭理論中,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優勢是進入專注(focused)領域,而且是第一個進入此領域的公司。“要有高利潤,你就得在別人還沒有進入時,搶先擠位,”張忠謀說。
代工雖然是專注領域,但成長空間卻廣大。每年增長30%,兩年半就增長一倍,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目前隻占全球代工量的25%。即使今天,很多半導體公司爭相投入代工業務,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在謹慎抗敵之餘,對未來卻高度樂觀,“正是逼自己往更大圈子走的時候,”張忠謀說。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也從不改變專業代工策略,不論在景氣或困難中,都堅持此策略。
在1994、1995年,當半導體市場炙手可熱,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仍然初衷未改,孜孜為客戶生產他們的產品。一位同業分析,如果當時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生產自己的產品,利潤會更高,但他們不為所動。“拒絕誘惑,需要很大勇氣。”這位同業說。
甚至在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經營理念裏,也確立了隻做代工,不與客戶競爭的永續原則。這很符合波特的最新競爭理論,企業為了長久保持競爭優勢,在複雜的競爭活動中,必須明確地取舍與選擇,以深化策略定位。
3.善用國際兵團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更專注國際企業格局。張忠謀一開始就請外籍人士擔任總經理,就是希望借重國際人士的人脈、管理經驗。有經驗的人不願來開荒拓土,張忠謀寧願等,也不願妥協,當時很多員工不理解他這種堅持。“現在看起來,他好像有道理,”一位資深主管說。經驗豐富的總經理,可以敲開國際企業的大門,為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帶來業務。例如1988年,當時的英特爾副總裁格魯夫,願意來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認證,就是因為第一任總經理戴克及張忠謀的引介。“我們到哪裏去認識格魯夫,隻有從書上認識他,”這位主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