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運動的特征
化學對象,從客觀上來看主要是指化學科學所研究的物質的化學運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們認識自然界,歸根結底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及其特征,並以此作為科學分類的根本依據。因此,認識化學運動形式及其特征,對於揭示化學對象的本質,確定化學定義以及化學同其它科學的關係,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一、化學運動同其它運動的差別
物質的化學運動,從宏觀現象上看,主要表現為是一種或幾種物質轉變成另外一種或幾種物質的運動形式,即產生新物質的運動形式;從微觀本質上看,主要表現為是涉及到了多種微觀粒子的運動,諸如離子的運動,氫氧爆炸式的自由基鏈反應,乙酸乙酯水解式的分子間反應,絡離子參加的絡合反應,膠體粒子參加的聚沉反應,以及製造離子交換樹脂式的高聚物分子參與的反應等等,實質上主要是由於分子內部原子間電磁力的相互作用而造成的化學鍵的改變,從而引起宏觀物質的分解或化合或重組,導致物質分子的組成或結構變化而產生新物質的運動形式。或者說,是從原子出發,經過微觀分子的質變而引起宏觀物質發生質變的運動形式。與此同時,還伴隨有熱能、電能、磁能或化學能等多種能量形式的變化。
可以看出,化學運動就其微觀本質的特征來說,主要表現為是由於原子重新組合而導致的一種或幾種分子轉變為另一種或幾種分子的分子質變運動。或者說是由於分子組成或結構的改變而引起的分子質變運動。依此可以區別於自然界其它的運動形式。例如區別於最低級的機械運動形式,即在保持分子的質不變情況下的物體的位移運動;也區別於較低級的物理運動形式,其中包括熱運動——在分子微粒的質不變情況下的無規則運動,電磁運動——不是分子的實物而是場物質形態的運動,基本粒子運動——是原子內部或原子核內部粒子的運動等;還區別於較高級的生命運動形式,即物質能夠進行自我更新、自我複製和自我調節等化學運動所不具有的特殊功能的複雜運動形式,從而鮮明地體現了化學運動形式的特殊性。
二、化學運動同其它運動的聯係
當然,同時也應當看到,化學運動同其它運動之間既存在著差別,也存在著聯係,彼此之間還可以相互轉化。機械運動可以轉化為熱、電、磁等物理運動,而當熱、電、磁等物理運動在量上增加到一定程度而達到關節點時,就可以使分子發生質變,轉化為化學運動。因此,化學運動中總包括有較低級的機械運動和物理運動。此外,化學運動在進化到一定程度以後又可轉化為更高級的生命運動。例如在自然界的生命起源過程中,原始大氣轉化為氮、氨、水等小分子,進而轉化為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單體分子,再縮合成蛋白質和核酸等大分子,直至形成以蛋白質和核酸兩大分子為主體的多分子體係而出現生命現象,都是通過一係列化學運動進行的。正如恩格斯所說,“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的”。因此,生命運動中總包含有化學運動,以及物理運動和機械運動。化學運動同其它運動間的關係是複雜的。化學運動不同於機械運動和物理運動,然而又總包含或伴隨有機械運動和物理運動,但是又不能把化學運動簡單地歸結為機械運動和物理運動,化學運動具有它們所不具備的特殊本質;化學運動也不同於生命運動,然而生命運動又總包含或伴隨有化學運動,但是又不能把生命運動簡單地歸結為化學運動,生命運動具有化學運動所不具備的特殊的本質。這樣,就使得化學對象既不同於物理對象也不同於生物對象,化學科學既不同於物理科學也不同於生物科學,然而又不可能在它們之間劃出一條絕對嚴格分明的界限。
可以看出,化學運動與其它運動之間存在的對立統一關係,化學對象與其它對象之間存在的相對絕對界限,正是人們認識化學對象和表述化學定義的客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