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對象的演化(1 / 3)

化學對象的演化

化學對象,從客觀上來看是物質的化學運動即物質分子的轉變運動,這是不變的;然而從主觀上來看,由於人們在不同曆史發展時期對於化學運動和化學科學認識程度的不同,而使實際的化學對象和化學定義都有所不同。正如著名化學史家繆爾所說,“一段時期化學可稱為生命的理論,另一時期成為冶金學的一個分支;有時研究燃燒,有時成為醫學的幫手;某一段時期企圖隻給一個單字(元素)下定義,另一段時期就探求所有現象的不變的基礎。仿佛化學有時是手藝,有時是哲學,有時是秘術,有時是科學”。這就是說,實際的化學對象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人們對於化學運動和化學科學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從片麵到全麵的發展而不斷演化的。可以看出,了解這一演化過程對於認識化學對象的本質、表述化學定義和掌握化學發展規律,都是很為必要的。這裏擬從化學的萌芽期、煉金期、醫藥期、確立期和形成期等五個時期化學對象的演化問題做一討論。

一、萌芽期的化學對象

從人類有史以來直到公元前2世紀以前的化學萌芽期,人類從事的主要化學活動是在利用火的基礎上陸續形成的製陶(約公元前7000年)、冶銅(約公元前3500年)、玻璃(約公元前2500年),以及染料、釀酒和煉鐵(均約公元前2000年)等化學工藝活動。當然,這一時期中國和古希臘等國家或地區的思想家也提出了許多關於物質組成和結構的學說,但是大多還都是停留在哲學領域的思辨結論,並沒有對當時的化學實踐活動產生多大影響,還構不成為是當時化學活動的主體。因此,就萌芽期的化學主導方麵來說,還隻是由一些經驗知識所積累起來的實用技術知識。

在這種情況下,萌芽期實際的化學對象主要是對天然礦物和動植物進行實用性的轉變加工,以生產具有新性質的生活和生產用品。這就使得萌芽期的化學具有了以下三個特征:

(1)實用性,即化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生活和生產,而不是為了探索自然界化學運動的奧秘;(2)經驗性,即化學活動還沒有得到化學理論的指導,化學實踐和自然哲學的化學理論還沒有結合起來;(3)零散性,即化學知識還未形成為有聯係的統一的知識體係,化學科學尚未誕生。

但是,盡管如此,依照這一時期化學對象所進行的化學活動,卻為後來的化學科學誕生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特別是它所提供的陶器、青銅器和鐵器等三大材料的製品,極其有力地推進了古代社會的發展。實際上,化學從利用火開始,隨著進入製陶時期、青銅時代,直到鐵器登上曆史舞台,也就推動整個社會發展從原始社會進入到奴隸社會,再發展到封建社會。可以看出,化學依照萌芽期化學對象進行活動所提供的不同的物質材料,已經成了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所提供的巨大生產力,已經成了古代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煉金期的化學對象

在古代化學工藝所生產的多種產品中,以金屬製品最具有代表性,成了影響古代社會生活、生產、經濟和政治鬥爭的重大因素。特別是當金銀具有作為商品等價物貨幣的性質以後,就成了擁有社會財富的象征和維護國家強大的支柱。這就使得人們逐漸產生了變賤金屬為貴金屬的企圖。此外,獲取長生不老藥也逐漸成了封建統治階級追求的目標。於是便在約公元前2世紀開始產生了金丹術或煉金術,進而推動化學從萌芽期發展到了煉金(術)時期(約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後15世紀)。

在煉金初期,化學對象主要是企圖加工天然礦物或賤金屬使其轉化為貴金屬金銀。所以古代依照當時的化學對象為化學所作的最早定義就是“把化學描述成為關於製取金的方法的學說”,以至直到公元1000年時期的辭書家蘇達思(Suidas)仍是把化學“定義為金銀的製取”。當然,從其中的實際化學活動看,雖然也包括通常的冶金操作,然而更主要的還是幻想從非含金銀的物質轉化為金銀,實際上是在誤認、仿製或假冒金銀,即“劫取金銀”。這也可以說是對煉金初期化學對象的一個概括。因此,也有人把煉金術定義為是“劫取金的手藝”。

此後,由於煉金術的屢遭失敗,而使煉金活動更趨於神秘化。煉金家企圖依靠神秘的理論或神奇的物質幻想取得成功,從而使化學對象也發生了一定變化。

首先,煉金家企圖依靠亞裏士多德的“原性說”,從冷、熱、幹、濕的“性質”入手來改變物質本身,變賤金屬為貴金屬。這就使得化學對象“把注意集中於物體的外在特征”,即“研究物體性質中的矛盾”,並成了這一時期化學對象的一大特征。

其次,煉金家則把希望寄托於尋找神秘萬能的“金液”(kimiya)或“哲人石”。他們認為“金液”是能夠取得金銀完善本質的物質,是變賤金屬為貴金屬的媒介物。這就使得煉金術從企圖直接“製取金銀”發展為首先“製取金液”然後再製取金銀。因此“製取金液”也就成了當時的化學對象,煉金術也就成了“關於金液的科學”。

與此同時,他們還認為“哲人石”是更具威力的神奇物質,不僅可以“點石成金”,而且還是一種“長生不老藥”(elixirofLife),能夠治療一切疾病,從而又推動煉金家熱衷於去尋找“哲人石”,並在很長時期內都成了煉金家所追逐的化學對象。正如肖萊馬所說,“直到16世紀,尋找哲人石幾乎是化學研究的唯一對象”。因此,13世紀著名的煉金家羅吉爾·培根就基於當時化學對象的特征把化學定義為是“敘述製備某些靈藥的科學,當這些靈藥投在金屬或不完備物上時,能立刻使後者變為完美物”(金銀),體現了當時化學對象所具有的一定的神秘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