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職能(1 / 2)

政治職能

自然科學包括化學科學在內,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這不僅表現為是促進社會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革命因素,而且也表現為是以生產夫係為中介來促進政治的變革,具有重要的政治職能。

當然,這並不等於說化學科學本身具有任何政治屬性。實際上,化學既沒有人道主義的性質,也沒有反人道主義的性質。化學也是無階級性的、求知於自然界的產物。然而盡管如此,又並不等於說同樣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化學與政治沒有任何相幹。事實表明,化學同政治具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並已經成為當代階級鬥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表現出鮮明的“化學——政治”現象,特別是在化學同作為“政治鬥爭最高形式”的軍事戰爭的關係上,尤其如此。

一、戰爭物資的供應基地

化學不僅是一種社會生產力,而且也是一種軍事戰鬥力。這首先表現為化學生產是戰爭物質的供應基地,是取得軍事鬥爭勝利的物質保證。正如著名科學家貝爾納所說,現在“如果沒有化學工業,戰爭就無法進行下去”。因此,化學對於軍事鬥爭、政治鬥爭的勝敗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這主要是因為化學工業本身所具有的“民用”與“軍用”兼有的、不可分的雙重性質。例如合成氨、硝酸銨、汽油、橡膠、塑料,以及鋼、鐵、銅、鉛等金屬產品,既是和平時期工農業生產所需的肥料、燃料和材料,也是戰爭時期國防工業生產炸藥、飛機、大炮所需的軍用物資。平時產品與軍需物資的性質兼而有之,二者的界限很難劃清。所以貝爾納說,“在化學工業中特別難以區別有多少科研工作屬於民用性質,有多少屬於軍用性質”,“所有這些物資在平時和戰時都有用處”。因此,化學工業在戰爭時期也就會自然地轉化為軍事生產部門,擔負著提供軍事物資的重要職能,從而成為影響軍事戰鬥實力的重大因素,在政治鬥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武器性能的改進手段

武器性能的高低對於戰爭的勝負以至戰爭的規模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然而武器性能的改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化學技術的進步。武器發展的曆史進程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在原始社會時期,由於化學技術水平低下,人類還不可能製造出鋒利的軍事武器,隻能以簡單的物理手段加工岩石作為武器進行戰鬥,難以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戰爭;到了奴隸社會以至封建社會時期,由於化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已經開始能夠從礦石中提煉銅、鐵等金屬,製造出鋒利的刀、劍等金屬武器,使得戰爭的規模得以逐步擴大。然而這隻不過是屬於威力一般的“冷兵器”之類。後來,由於中國早期化學家煉丹術士發明了火藥,進而發明了各種火槍、火炮等火器,使武器的發展得以從“冷兵器”進入到“熱兵器”時代,進一步提高了軍事戰鬥能力,以至成為新興資產階級摧毀封建騎士階級的強有力武器。所以馬克思說,“火藥把騎士階級炸得粉碎”,火藥等三大發明,“是預告資產階級到來的聲明”。到了20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化學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已經能夠從鈾礦石中提取出“濃縮鈾”作為核燃料,製造原子武器;又由於無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的進步,已經能夠合成出一係列具有耐熱、耐壓和高強度等優異性能的新材料,以及能夠製出高濃度過氧化氫、發煙硝酸,以及液態氫和液態氧等得以產生強大推力的高能燃料,從而導致了導彈核武器的出現,使武器發展從“熱武器”時代進入到“導彈核武器”時代,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軍事戰鬥力,並成為國際政治角逐中的一張“王牌”。這就使得武器和作為改善武器性能手段的化學,對軍事、政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響。可見,化學的進步對於武器性能的改進,軍事戰鬥力的提高,以至宣揚國威,激發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國際威望和擴大政治影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