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治理職能(1 / 1)

環境治理職能

在現代文明社會,化學家每年都在實驗室製造出成千上萬種化學產品,諸如橡膠、塑料、纖維、染料、化肥、農藥、洗滌劑等,大約以每周製造7000種新化學物質的速度在增加著,使地球表麵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物質,並在環境中遷移、轉化、降解,從而勢必打破在工業化之前地球環境的化學平衡,引起一係列生物化學效應,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和生態平衡的破壞,造成意想不到的惡果。例如1968年日本富山市由於鎘中毒造成人身死亡130人。又如,直到1970年時為止,全世界哺乳動物至少有36種已經消失,還有120種正在瀕臨消失。可以看出,現代文明社會在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汙染與破壞。不怪在60年代日本有人把他們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戲稱為“國民受汙染的總增長”。

一、化學發展與環境治理

應當看到,在造成環境汙染的諸因素中,以化學汙染所占的比例最高,約達80—90%。因此,化學究竟是給人類帶來了福利,還是損害,曾經成為一場激烈爭論的中心。然而,事實上化學成果已經不可逆轉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整個世界已經不可能再退回到化學技術廣泛應用以前的狀態,化學還會一往直前地更加迅速地向前發展,影響著人類社會的麵貌。此外,也應當看到,“解鈴還需係鈴人”。由於化學造成的危害以至其它因素造成的危害,還需要依靠化學去解決。因為“它或許比科學的任何其它分支更可能提供解決環境問題的答案”。實際上,化學幾乎在擔負著治理環境汙染的全副重擔,即主要依靠化學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實現物質分子的轉化,變害為利,取得人類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這也是新興的環境化學的主要任務。因此,化學發展與環境治理是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環境治理正在為化學發展提供著更加有利的條件。因為“公眾要求淨化環境的呼聲有希望成為化學品和化學工藝打開若幹先前在經濟上沒有吸引力的新的應用,例如淨化水質、回收廢品和潛在有用的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方麵,以及在創造可被生物降解的或更少毒性的,因而在生態上更良性的新材料方麵。”

二、化學治理環境的優勢

化學之所以能夠具有治理環境的職能,主要由於化學能夠認識環境物質的化學組成和遷移規律,及其對人類和生態環境的化學汙染效應,從而能夠使汙染物的分子發生化學轉化,進行“無害化”的處理。這是其它學科所難以做到的。例如可以把致癌的多環烴等碳氫物轉化為無毒的二氧化碳和水,把劇毒的氰化物在高壓處理後可以轉化為無害的二氧化碳和氮氣,以至把有害的加工工藝改造成“無害工藝”,例如“幹法造紙”、“酶法脫毛”和“無排放鍍鉻”等。

此外,化學在治理環境方麵具有更高一籌的是,不僅能夠使有害物質無害化,而且還能使有害物質有利化,變害為利,以至變廢為寶。例如過去的石油隻能用來提取煤油,而把汽油和重油當成廢物或害物扔掉。但是隨後由於“內燃機”的出現和化學的有效加工,而使汽油一躍成為寶貴燃料,並使重油成為製取柴油、潤滑油、瀝青和石臘以及裂化汽油的寶貴原料。此外,過去放空或白白燒掉的煉油廢氣,經過化學處現後可以轉化成塑料、纖維、橡膠等各種有用物品。因此,從化學轉化的觀點來說,一切物質都是有用的,一切“害物”或“廢物”都可轉化為無害的有用物質,從而能夠在改善了環境的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可以看出,化學在治理環境中具有其它學科所難以起到的獨一無二的作用。

化學在治理環境方麵還能進一步從宏觀到微觀,精細考察汙染物的存在狀態、內在結構及其環境效應,揭示汙染過程的機理和規律,為環境治理提供理論依據。例如以物質的存在狀態與汙染的關係為例,液態汞被人吞服少量尚不會致死,而氣態汞被人吸入少量則立即致死;無機汞侵入人體後易於排除,不積於體內,有機汞侵入人體後難於排除,積於體內,並可導致“水俁病”致死。又如揭示物質構造與汙染效應的關係,以亞硝基衍生物為例,二甲基亞硝胺是強致癌物,而二苯基亞硝胺卻是非致癌物,且隨著亞硝胺衍生物的兩個烷基鏈的增長而使致癌性逐漸減弱。特別使人感興趣的是,分子結構對稱的亞硝胺易引起肝癌,而不對稱的亞硝胺易引起食管癌,表現出不同的物質結構對不同器官具有著不同的親合性。顯然,對於這些微觀的汙染機理的揭示,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治理措施,也是化學治理環境的獨特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