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課程的設置(1 / 2)

化學課程的設置

一、化學課程在中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社會主義的公民素質教育,它的任務是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各行各業輸送合格的勞動後備力量,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

我國目前還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經濟不發達。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曆史時期內,我們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實現四個現代化。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人的知識、才能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決定因素。《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一個重要關鍵在於人才。要造就數以億計的工業、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有文化、懂技術、業務熟練的勞動者,要造就數目宏大的各行各業的專家和技術人員隊伍。

人才,主要靠教育來培養。人才的極端重要性決定了教育在四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教育是開發智力資源的一個重要投資部門,教育投資是效益最大的投資。據統計,在1900~1959年的60年間,美國的物質資本投資所獲得的利潤是3.5倍,教育投資所獲得的利潤是17.5倍。日本、新加坡自然資源都很缺乏,但經濟發展都很快,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非常重視教育。

外國的經驗和我國三十多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都證明了這樣一條真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必須堅持把發展教育事業放在突出的戰略地位,加強智力開發,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各級各類人才。

為了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中學必須開設化學課程。化學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它已滲入到國民經濟一切領域,與國家的四化建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化學通過提供大量化肥、農藥和其他技術手段,促進了農業的穩產高產,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衣著。化學為國民經濟提供大量鋼鐵、有色金屬、各種合金、塑料、橡膠、合成纖維,為空間技術、海洋開發、電子工業等尖端技術提供各種具有耐高溫、耐低溫、耐高壓、耐輻射、耐腐蝕、高強度、密度小等特殊性能的原材料。化學幫助我們合理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化學為我們治療疾病、保護健康製造各種藥物,為消除公害、防治汙染,創造優良、舒適的環境作出貢獻。從前麵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化學科學是創造人類文明的強大武器,每一個合格的公民都應該具有一定的化學知識,都應該學習化學。這對於他們無論是就業或繼續學習,對於他們享受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我國化學課程的設置

我國化學課程的設置,開始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當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江南製造局,該局為培養技術人才,附設機器學堂,講授機械製造的科學知識,包括開設化學課。清同治六年(1867年),清政府主辦訓練外交人員的京師同文館增設算學館,教授天文學、算學,同時也開設格致、化學課程。該館修業期限八年,化學在第七學年學習此後陸續開設的新學,大都開設化學課。

1903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對於學製和化學課程的設置作了如下規定:

這個章程的上述規定,標誌著化學課程在我國新教育製度中正式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也頒布了自己的學製。1922年學習歐美,實行六、三、三學製。這種學製一直沿用至今。從2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這幾十年來我國化學課程的設置情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