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知識篇(4)(1 / 3)

記得有一次,筆者生了病,腸胃不適,上吐下瀉,去看了好幾家醫院、好幾名大夫(大多還是主任醫生、副主任醫生呢),有的說是急性胃腸炎,有的說是胃酸過多,看了病回來,藥倒是開了一大堆,票子也送過去不少,卻總是反複得一兩天又犯,一個多星期都不見好。後來碰到一個學醫的朋友,順道跟他說起這事,他笑笑說:“你這八成是胃腸型感冒,試一下我的藥。”他就開了一些簡單的藿香正氣膠囊之類,居然很快便好了。後來我問他說,你倒奇了,不過是個主治醫師,倒比人家大醫院的主任醫師強!他說,不是這麼回事,而是我最近比較愛看書,一些醫學期刊上有論文,正好提到這個胃腸型感冒是種新病症,治是容易的,隻是懂得判斷的人還不多。說起來我是閑啊,才看這些書,原來幫你看的那些個醫生,真正的水平肯定比要我高,但估計是太忙了,最近少看了書的緣故吧。

若幹年前,北京發生了一起著名的事件“清華才女朱令鉈中毒”。朱令在鉈中毒後,由於是全國首例,主任醫生未能正確對症下藥,當時互聯網又尚未普及,朱令的同學貝誌誠最終還是決定上網,向全世界發出求救信。幾位世界醫學專家都立即回信,判斷她是鉈中毒。然而主任醫生起初仍未接受此推論,繼續按原方案救治。雖然,醫院最終還是按照鉈中毒確診,采用普魯士蘭進行療治,搶回了朱令的性命,但因錯過最佳搶救時間,導致朱令100%傷殘。這一事件,直到2006年仍被媒體進行追蹤訪問。朱令事件的不幸,為醫學界敲響了警鍾。但在此後的多年間,國內陸續又出現了幾起鉈中毒案例。由於朱令事件沉痛的教訓在前,患者都及時得到了治療,恢複了健康。

當代醫學知識的折舊率,5年便達到80%。這駭人聽聞的數據,不得不給老字輩們敲一個警鍾:如果再要在醫學界立足,造福大眾,必須急起直追,老來學皮匠,反複實踐回爐!醫學院的教師們每年都規定,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到附屬醫院去行醫,一來是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二來也能在實踐中提高自身能力。紙上得來終覺淺啊!

知識更新、學問保鮮有二條途徑:一是學,二是問。“學”最重要的是自學,博覽群書、博采眾長、跟班、蹲點、多實踐、多揣摩。如瀏覽病例,勤查房,參觀實驗室,注意“時興藥”及“新動向”;工作手冊隨身帶,時時摘錄;抽空彙編信息,做卡片或輸入電腦。

“問”,可以不恥下問,拜能者為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見縫插針。參加各類培訓班、進修班,聽講座、學術報告。“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要傾注一升水就得有一鬥源泉。

更重要的是素質訓練,文學、語言、基礎醫學、外語、電腦……這是基本功,這樣在醫患及師生交往中,會更臻完美。還有待病人似親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救死扶傷,為病家開辟綠色通道,發揚南丁格爾精神。

麵對競爭,知識更新是當務之急。提高醫藥企業家素質的任務,非常艱巨。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而醫藥科技曆來處於科技發展前沿。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高新科技產品的不斷湧現,使得我們醫藥界的企業家們不僅要有不斷增強的市場駕馭能力和企業管理能力,還必須具有不斷接納、消化最新專業知識的能力。唯其如此,我們的醫藥企業在決策時才不會落伍,在市場搏擊衝殺中才有巧妙的“計謀”和最新的“武器”。

已跨入世貿門檻,如何縮短與世界知名優秀企業之間的差距?怎樣才能減少因企業家個體素質的差異而造成的失誤?我們的醫藥企業家們,要緊緊抓住我國醫藥市場離全麵放開尚有的一段時間,迅速“入學”,快速“充電”;既要學先進的管理、營銷知識,也要學先進的科技知識,還要學習相關的國際慣例和國際法律法規。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要像強製推行GSP、GMP標準一樣製定硬性的相關培訓計劃和標準,組織國際一流專家學者編寫實用性和前瞻性兼備的學習資料,分係統、分層次、有針對性地舉辦培訓班,並力求長期化、製度化,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風雲。

7.軍人履行使命需要知識更新。

軍人素質是一個曆史的範疇。不同曆史時期,戰爭形態不同,軍隊擔負任務不同,作戰對象不同,軍人的素質也呈現出明顯的“曆史階段性”特點。比如,時下正熱播的電視劇《亮劍》中李幼斌扮演的團長李雲龍,集軍人的忠誠、豪壯、勇敢、謀略於一身,其素質反映了過去步兵時代,我軍官兵既嫻熟於手中的武器裝備,更靠勇敢和智慧取勝於敵的基本特征。而到了21世紀,通過伊拉克戰爭這樣的現代戰爭,我們知道,現代戰爭對於武器裝備的倚重程度已進一步加重。其實,在陸海空天等“有形戰場”上作戰,我軍指戰員知識、能力結構的轉化和提高,還比較容易達到。但在電磁空間、認知領域等“無形戰場”上作戰,仍屬一個全新的課題,迫切需要在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運用新戰法中,建立起新的知識和能力素質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