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技能篇(5)(1 / 3)

“我省每年技工學校畢業生在5萬人左右,能達到複合技能型人才標準的僅占三成。”吉林省人力資源市場主任尹寶田說,複合技能型人才在南方城市特受歡迎,該省很多企業也開始關注複合技能型人才。“複合技能型人才的就業走勢會越來越好”,尹寶田還透露,從就業市場看,複合技能型人才不但求職成功率高,就業狀況穩定,收入也比隻掌握一種技能者高出近20%。“前幾年,計算機、財會、司機等單一技能職業還是技校的熱門報考專業,但現在僅學會這類的某一種職業卻很難找到工作。”尹寶田認為,一些傳統單一職業在走下坡路,這是社會對人才需求標準提高的必然趨勢。但這也並不意味著計算機、財務等專業畢業生就沒有就業出路。他們可以在校期間學習其他相關技能,向複合型人才方向發展,將“短處”變“長處”。

在近年的媒體招聘會上,不少單位打出了“專業不限”的牌子。他們自己命題,對應聘人員進行考試,重點考核他們的綜合素質、語言根底和應變能力。在去年底的一場北京傳媒類人才專場招聘會上,很多傳媒單位都表示,一般的采編人員已經飽和,現在最需要的是不僅擁有新聞專業知識,同時掌握另外一門學科基本知識的複合型人才;需要既懂新聞、又懂經濟的媒體經營管理人才。

這些媒體的負責人認為,媒體應該具有多種專業的人才。如果僅用新聞專業的人員,可造就的空間太小。新聞專業的畢業生,隻不過是比非專業的多懂得一些專業術語,早一點知道采編出版流程罷了。而這些,他們可以讓一個潛力上佳的非專業畢業生在一兩個月內就學會。而一位經濟專業出身的編輯記者,隻要有足夠的靈性,就可以輕易駕馭文字,文章不以詞害意;而他有著經濟專業的背景,放在經濟版做出來的報紙,難道不比單學新聞的“外行”好?而一位新聞專業的畢業生也表示:“記者依靠的是‘天分+勤奮+經驗’,現在有哪個單位還會看你新聞史考了幾分?所以,新聞係的高年級學生中‘逃課’現象很明顯。我們一個宿舍6個人,從大三下半學期開始都在給不同的媒體做撰稿人,一方麵是在實戰中繼續學習,另一方麵也是給求職時攢資本。”

若對前程無憂網(51JOB)、中華英才與智聯招聘網的北京地區招聘信息進行統計,對傳媒業的人才需求具體職位進行分類,“市場、廣告、公關”類人才需求最多,占傳媒產業人才需求總量的39.74%;其後依次為“創意、策劃、設計”類,“文案、編輯、記者”類,“影視、製作”類,“經營管理”類。

分析人士指出,由此統計數據可見,“文案、編輯、記者”類人才需求數量並不大,而經營管理類人才雖然目前需求數量有限,但是潛在的用人需求會逐漸上升。因為,目前活躍於國內媒體的一些經營人才,主要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新聞界進行改革轉型的大環境下湧現出來的,其中很多人對報業發展的規律,以及如何去適應市場變化的理念沒有完全吃透。所以,隨著中國傳媒業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深,這種懂得經營管理的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量,有可能會持續增長。

但是,目前國內高校新聞專業仍然以培養“生產內容”的對象為主,傳統的“重術輕學”模式培養的人才後勁不足,大多數隻是一些工匠式的“編輯”、“記者”。

這將直接導致一些新聞專業的學生就業思路狹窄,對許多廣義上的新聞工作職位不“感冒”。在一次招聘會上,一位新聞專業的畢業生說,我學的是新聞專業,就是奔著記者和編輯的職位來的。經營管理類的職位太高,勝任不了;也不會考慮市場、公關等“低端”職位,因為感覺他們就是跑廣告的業務員。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劉建明教授認為,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不再喜歡用萬金油式的新聞專業畢業生,而需要各種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的畢業生,著力培養專家型的記者。這給新聞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挑戰,他們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必須在學好專業知識,發揮上手快的優勢的同時,努力把自己塑造成跨學科的複合型人才。比如可以在學校裏選修一些經濟、法律等課程,力爭讓自己的知識儲備量再多一些、麵再廣一些。

對於新聞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劉教授有自己的看法:“現在很多學校都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也開設了一些相關課程來培養這方麵的人才,有些學校還開始招收媒體經營管理方向的研究生。但是即使是研究生層次的畢業生也很難說就是合格的新聞經營管理人才,他們很容易隻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因為新聞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高層次的新聞經營管理人才還必須要在實踐中鍛煉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