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心理堅強的人即將走俏
堅強健康,才有希望
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女教師表示:高素質的人才,不僅僅是技能的優秀,還應該包括心理素質的健康。隻有心理素質出色、堅強健康的人,才能在當今高效率、快節奏的時代適應工作、學習與生活的需要,也才能長期立於不敗之地。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們進行廣泛社交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語言技巧,是交際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自信、自愛、自尊——這將是何等的重要!
讓我們縱覽古今中外各個領域那些幹出過一番偉大事業、流芳千秋的著名人物,不管是革命家、科學家、企業家,誰沒有一個堅強健康的心理素質?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鄧小平“三起三落”、哥白尼堅持“日心說”不屈服、王永慶經無數年拚搏終於在台島建立起自己龐大的實業王國、李書福的“吉利集團”能有輝煌的今天也是付出了多年堅持不懈的辛勞……他們都有著同一張“名片”——百折不撓、永不言棄。美國作家海明威曾有一句名言:“人不是生來注定要被消滅的。你可以打敗他,但是你消滅不了他。”
其實,人生裏有93%的煩惱都不是必須的,它們隻存在於自我的想象中,往往不會出現。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哈裏·伯頓說過:“懷著憂愁上床,就是背負著包袱睡覺。”卡耐基也非常強調“今天”一詞。不用預支明天的煩惱,不用想早一步解決掉明天的煩惱。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課要交,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課再說吧!這樣我們才能保持堅強、健康的心理狀態,積極、專心地去爭取並獲得一切。
現代經濟社會的競爭是激烈與殘酷的,而這勢必給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員工造成強大的壓力。企業是否能頂著壓力前行,是否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不僅要看員工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還要看其是否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企業在招聘新員工時,都會考慮這些問題:新招進來的員工是否具有創造才能和創造精神?是否能領導和訓練他人?是否能在團隊中工作?是否能隨機應變並善於學習?是否具有工作熱情和緊迫感?在重壓之下是否能履行職責……
在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如美國、日本、英國等,他們越來越重視對員工心理素質的考察,並通過一係列心理素質測驗來判定招聘對象心理素質的高低。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可以減少冒險,促進做出完美決定的過程。凡此種種,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要找到心理素質較好的人才。
國外一些大型企業在錄用大學畢業生時,注重獨立人格甚於學習成績,因為一個孤芳自賞的人不可能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者。人際交往能力和專業成績相比,如果前者不是更加重要的話,至少是同等重要。
除了具備優秀的人品、出色的才幹外,如今國內一些用人單位對求職者個人的意誌也非常重視起來。一家用人單位在招一名銷售總監。招聘負責人開始麵試,不是先問求職者畢業於什麼大學、有什麼工作經驗,而是先詢問對方遇到打擊時將以什麼方式麵對:“在遇到很大的打擊時,你有沒有想到過輕生?”這位人事經理認為,一個人的個人意誌很重要;有時也許一個人很有才幹,但他如果是個十分脆弱的人,那麼在公司的發展前景也不會太好,有時甚至會給公司帶來不良後果。原來,他朋友的公司裏就剛發生過這樣的事,一位銷售副經理因為承受不了壓力,竟然自殺了。
像這樣的單位並不在少數。他們大多青睞那些具有堅強意誌的求職者,他們樂觀向上,遇事冷靜,不會被一時的壓力所嚇倒;遭遇打擊時,他們不氣餒,而是努力地去解決困難和戰勝挫折。而這樣的人求職的成功機率當然比其他求職者要大得多。
還有一個區域經理,因為業績不佳被上司誡勉後,居然破罐破摔,采取延時發貨、少發貨等方法報複公司,並散布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的謠言。公司最終將之開除,並利用多種渠道,向同行通報此人的所作所為。這是典型的損人不利己,既傷了公司的利益,也傷了自己的前途。
隨著社會從工業社會向市場社會轉型,對於一個人的能力考核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過去,看一個人有沒有能力,一是看他的學曆背景,二是看他的工作熟練程度,這些都是相對比較“硬”的指標;而現在,看一個人有沒有能力,衡量的指標更加多元化了,除了上麵的“硬”指標之外,很多“軟”指標也滲透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