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型動物,總渴望著關懷和理解。朋友多的人,孤獨的時候可以有人傾訴,傷心的時候可以有人安慰,失敗的時候可以有人鼓勵,朋友可以幫助你從低穀中走出來。為什麼那些陷入心理困境的人多是性格孤僻的人?因為他們沒有朋友傾訴,心中的鬱悶越積越多,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積的多了,自然就會爆發。這個憤悶的爆發力,往往是傷害性很大的。而開朗的人,則鮮有想不開的。朋友總是能設身處地為你著想,總願意聆聽你的訴說,寬解你幫助你,小之可以開闊心胸,大之可以影響整個人生。所以,現在社上到處流行“人脈”一說,識的朋友多了,路子也就多了。
沒有友情的人生是暗淡的,就像大地失去了太陽的照耀,沒有光彩。沒有友情的人生是枯燥的,就像受了潮的火柴,任你怎樣摩擦,也點燃不起生活的希望之火。沒有友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要有朋友,要有朋友的關懷,這才能理解人生的真正樂趣,才會讓你具有堅強、健康的心理。
久經磨難必然堅強。我們曾經常說:“自古英豪出磨難,從來紈絝少偉郎。”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柯魯德·史密斯曾經這樣說:“對於我們來說,最大的榮幸就是每個人都失敗過。而且每當我們跌倒時都能爬起來。”日本人把“不倒翁”這一玩具稱為“永遠向上的小法師”;每當有人參加競選時,就把它當成裝飾品。不要怕失敗、不要怕磨練、不要怕苦難。人們從失敗的教訓中學到的東西,比從成功的經驗中學到的還要多。而磨練、苦難,則被稱為“最好的大學”,是“巨大的財富”。所以格林斯說:“人生成功的秘訣,隻有那些在奮鬥中尚未成功的人才知道。”
講個故事。一位父親很為他的孩子苦惱,因為他已經十五六歲了,可是一點男子氣概都沒有。於是父親去拜訪一位武術學校的校長,請他訓練自己的孩子。校長說:“你把孩子留在我這裏,3個月後,我一定把他訓練成真正的男人。不過,這3個月裏你不可以來看他。”父親同意了。3個月後父親來接孩子。校長安排孩子和一個空手道教練進行一場比賽,以展示這3個月的訓練成果。教練一出手,孩子便應聲倒地。他站起來繼續迎接挑戰,但馬上又被打倒,他就又站起來……就這樣來來回回一共數十次。校長問父親:“你覺得孩子的表現夠不夠男子氣概?”父親說:“我簡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來這裏受訓3個月,看到的結果是他這麼不經打,被人一打就倒。”校長說:“我很遺憾你隻看到表麵的勝負。你難道沒看到你的孩子那種倒下去立刻又站起來的勇氣和毅力嗎?這才是真正的男子氣概啊!”
隻要站起來比倒下去多一次,那就是成功。
建立“危機幹預網絡”
一位從事了多年心理研究的專家表示,“大、中學生(包括社會上的其他青少年)心理問題如果再不引起社會的重視,慘劇將會繼續發生,並會愈演愈烈。”怎麼辦?
除了父母管教、學校引導、單位重視、自身進取,我們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家都來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正視心理問題、解決心理問題。
有些國家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如日本人就對他們的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以此來磨練孩子們的心誌,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我國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雖然它在現階段還不夠完善,但對於我們學生的健康的成長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在莘莘學子們的斷乳期,大學的責任首當其衝。應該對當前的教育指導思想進行重大調整,大學不應該僅僅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應該同時向學生傳授實際的工作技能,增加實習的內容與比重,使大學生在畢業時就能具有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在求職時不會因為“沒有經驗”而淪為弱者;同時,大學應該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專門開展品德、心性方麵的活動,幫助學生培養獨立性格與心理承受能力。當前國內教育多注重技能和知識的教育,但在死亡教育及挫折教育方麵處於缺失狀態,而這兩者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一課。
貴州師範大學學生王智宇(化名)說:“我希望學校能真正關心到每個學生的心理,因為這比任何關心都重要。我們大學生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太多,因此我們感到迷茫,感到自己很無能,但為什麼會這樣呢?”張可(化名)則表示:“我認為社會應該多關愛一下學生的心理問題,我們學生中大部分人在心態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我也不例外。一進校我就有個目標,就是每次考試要在班上前三名。我做到了,大一兩學期我都考了第一,還拿了一等獎學金。現在大二了,我反而開始厭煩學習,感覺自己的什麼都保證不了。所以我現在對學校的一切活動都不太感興趣,我發現自己現在很悲觀了,什麼事都朝壞的方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