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社會,大學畢業生都是最具活力的群體。他們有勇氣、敢追求,因此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也最激烈。當代中國大學生更具有與其前輩和海外不同的特征,在這個群體越來越壯大的同時,一些先天的不足與後天的缺陷也逐漸暴露出來。
大學生們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嗬護,對社會、對人際懷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與認識;從小受到的應試教育壓力,使他們在考分掛帥的同時無緣進行其它方麵的鍛煉,單調的生活經曆可能使得其心理年齡小於實際的生理年齡,心理性格的發育成熟遠遠落後於知識與智力的進步;在大學擴招使更多人有機會利用升學改變命運的同時,教育產業化的高收費也使越來越多的家庭難荷重負,一些學生切身感受到了家庭的壓力、親人的期待,在心理上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負擔著成年人的煩惱;當前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畢業即失業,更使大學畢業生對未來產生了無盡焦慮。心理成熟的滯後、生活壓力的置前,使當代大學生提前感受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加上對現實的責任很少、對未來的焦慮很多,大學畢業生成為心理最不穩定、最易於失控的群體。
心理障礙、生理疾患、教育體製、國家政策、學習和就業壓力、情感挫折、經濟壓力、家庭變故以及周邊生活環境……這種局麵的形成,原因自然很多。大學生本來是社會的“天之驕子”,走進校門即意味著將來衣食無憂,甚至前程似錦。但這一切現在已發生變化,大學畢業生成了就業競爭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對工薪的平均預期甚至低於農民工;在他們的眼中,未來由陽光明媚變成了陰霾滿天,有些人因此產生了“離校恐懼症”。
低於生理年齡的不成熟心態,嚴峻的生存競爭考驗,使得大學生更需要社會的幫助,否則生活壓力可能使他們放棄責任、放棄自我。在他們淪為不穩定因素之前,全社會應該伸出手來,幫助這些孩子盡快走出心理斷乳期,使他們能直麵生存競爭的風風雨雨。
隻有在工作技能和心理適應性方麵有所憑籍,大學畢業生才不會懼怕進入社會,才能擁有獨自應對生存競爭的信心。但是,在利益驅動下,一些學校的所作所為卻與此要求南轅北轍,它們的逐利行為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誘發了學生的“非理性”衝動。河南升達、成都三原、四川大學……諸多新聞事件,都是學校這一強勢群體對學生這一弱勢群體的利益侵害。學生們求告無門,隻能以“非理性”的形式來求得全社會關注、爭取擺脫不公正的境遇。當學校也成了贏利機構時,不可能再期待它能主動、無償為學生提供克服心理困境的服務。
2004年11月6日,先後畢業於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曹碑鎮中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的王豪,竟猝然自殺了。4年前,曹碑鎮中學考生王豪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在小鎮引起了轟動。2004年7月,他從大學畢業,此後4個月忙於找工作;但不是他看不上單位,就是單位看不上他。最後王豪不得不回到了故鄉。11月6日,悲觀失望的他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選擇了自殺,這一舉動令所有熟悉他的人均惋惜不已。曹碑鎮中學任校長認為,王豪從小一帆風順,缺乏應付逆境的能力,心理過於脆弱,這是悲劇產生的一大原因。
類似例子。2006年2月28號下午4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一名大四學生,因為四級英語沒通過,就從五樓跳下,草率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在挫折麵前,脆弱的他放棄了寶貴的生存權利。
2006年2月,西南民族大學心理健康中心為期3年的關於大學生自殺傾向的調查正式完成。結果顯示,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呈每年遞增趨勢,人際關係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疾病的最主要原因,社會對家庭教育的不重視則成為造成大學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我們在一生要經曆很多事,這其中既有讓人高興、也有讓人難過的。失敗與挫折幾乎是不能避免的。當代大學生經曆過的磨難太少,人生的艱辛也不太了解,難免釀造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