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目光篇(3)(1 / 2)

職場上如何與各種人相處?哈佛大學公關學教授史密斯·泰格總結了職場人士的種種類型,其中一種是清狂高傲型。這種人誰也看不起,包括自己的頂頭上司。他們處處要顯得與眾不同,比別人優越。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剛剛在報上讀到的知識或者奇聞,就會當作自己的學問當眾賣弄。其實這種人的內心是有著深深的自卑的。他們多半是目光短淺的人,沒有見過什麼大世麵,也成不了什麼大氣候。對這種人,你根本用不著與之計較。他喜歡吹噓自己,那就由他去吧。就是他貶低了你,你也不必去跟他們較量,何必與不在一個層次上的人分個誰行誰不行呢?

“相思湖情結”三七開

1.“走近相思湖”與“走出相思湖”

作家李子曾在南方一所高校當過幾年中文係的寫作學教師。他們那個學校在城市的郊區,遠離都市喧囂,校園風景非常漂亮,樹木掩映、花草遍地,樓宇參差、各有千秋,特別是校園中央躺著一泓清幽秀麗的小湖,名曰“相思湖”。有水就有靈性,於是,這個本來就以文科見長的學府,自辦學多年以來,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地方的小說家、散文家、詩人、文藝類專家、記者、編輯等,成為在南方小有名氣的“相思湖作家群”。這個學校中文係的學生剛進大學上寫作課,第一篇作文的題目就是《走近相思湖》。走近美麗的湖畔,感受湖水的靈性,自己也就多了許多細膩和清秀,寫起文章來自然也就內蘊沉澱、浪漫多情、文采飛揚了。但是,光“走近”還不行;還得“走出”。否則,視野狹窄,缺乏氣魄,小家子氣,終也成不了大才。所以,“相思湖作家群”雖然出了很多作家,但基本上是小作家而已。在省內文壇倒是形成了一個不小的圈子,但在全國來說,有號召力的幾近於無,更出不了餘華、蘇童、格非這樣的大家。知名校友多年來也沒有很叫得響的。在校慶時募得的資金,與相同地位的省外院校來說,頗有點相形見絀。

李子曾寫過一篇文章《“相思湖情結”的得與失》,將其視為“三七開”,嚴謹有餘,創新不足;穩重有餘,氣勢不足;功利有餘,審美不足;陰柔有餘,陽剛不足。相思湖給了我們水一般的柔情,卻給不了我們山一般的高大、天一般的開闊;甚至它給的隻是湖水的寧靜、清幽,還給不了江水的激烈、海水的深邃。李子又寫過一篇《走出相思湖》,提倡大學生們超越藩籬,去吸收外麵的新信息、新思路、新觀點,那迢迢曆史、茫茫宇宙、浩浩寰球、泱泱中華,大到天下風雲、小到一花一草……都應該進入我們的眼睛中,這才會有長足的進展。因為我們的舞台太小了、我們的眼光太近了,若是囿於這樣一片小湖邊,有意無意將自己的見識阻礙起來,豈不是畫地為牢、作繭自縛嗎?又怎麼能不鼠目寸光、目光短淺呢?可是,有些老師與學生很難理解這一點,對他的呼籲似乎並不以為然。或許,他們是比較現實的或是實在的——能夠在一個地方小有名氣,擁有不錯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人生也算完滿了吧。對於學生來說,學校寫作的品牌打出去了,對找工作大有裨益,還要強求什麼呢?

但是,李子堅持認為,一個人沒有氣魄不是他的錯,因為人生可以有很多種選擇;可是,一所肩負培育國家棟梁的大學沒有了氣魄,那就是大錯。沒有氣魄的大學不叫大學,應該叫職業技術學院。

2.目光短淺的老板不能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