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反應篇(2)(1 / 3)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歐美市場興起塑料花熱,家家戶戶及辦公大廈都以擺上幾盆塑料製作的花朵、水果、草木為時髦。李嘉誠當機立斷,丟下其他生意,全力以赴投資生產塑料花。他建立的“長江塑料廠”一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花工廠,他也被譽為“塑料花大王”。60年代初期,塑料花生產仍然被看好,但他預感到該市場將由盛轉衰,於是立即退出塑料花業,重操玩具等行業,避過了一場危機。

60年代後期香港經濟起飛,地價開始躍升,李嘉誠迅速投資購買大量土地。最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5月,香港政府為興建中區的地鐵中環和金鍾站地麵建築舉行了公開招標,各大財團為爭奪這塊黃金地段的興建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李嘉誠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英資怡和財團控製下的置地公司,因為它背靠香港政府,又有強大財力作後盾,素有“地產皇帝”之稱。激烈競爭的結果,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戰勝了實力雄厚的“置地公司”,開了華資戰勝英資的先河。

70年代後期香港股市熱得燙手,李嘉誠又迅速投資入市炒作,毫不手軟。他首先瞄準的目標是英資怡和集團的“九龍倉”,悄悄買入,果斷拋出,淨賺5900萬港元。1978年他又把目光對準另一家老牌英資公司“青州英泥”,很快在股市上收購了它的25%股票,並出任該公司董事。緊接著李嘉誠集中火力,對老牌英資洋行和記黃埔窮追不舍,在股市上大量吸納其股票;1980年11月,通過整整一年不間斷的努力,終於成功地擁有超過40%的和記黃埔股權。1981年1月1日,李嘉誠正式出任和記黃埔董事局主席。

就這樣,李嘉誠的資產像吹氣泡一樣膨脹起來,成為香港首富。

浙江(尤其是溫州和寧波)的商人和企業家非常聰明,頭腦靈光,反應敏捷,把握良機,凡能賺錢的機會總不願輕易失去。近兩年,隨著青藏鐵路的先期建設和正式開通,他們早已領先搶灘西藏礦業,或大力開發,或輸出高原,或精加工,鈔票掙得嘩嘩響,而青藏鐵路便成了他們致富的助推器。

與之相反的是,美國的華裔王安實驗室曾經是一家令人羨慕的成功企業,一度置身於電腦科技前沿。但在其富有靈感的創始人王安退休之後,該公司就喪失了使命感。它未能預見市場的發展方向,也未能把握客戶的需求,其創造活力便大量喪失,成了一群除了賺錢之外沒有任何高尚使命感的個人集合。企業仿佛步入了老態龍鍾的暮年,開始走下坡路,最終消亡。

但這樣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嗎?在王安實驗室的案例中,如果管理層有才幹,或許能激勵企業起死回生。經驗並不豐富的營銷經理威廉·麥克奈特出任3M公司首席執行官時,該公司也處於類似的暮氣沉沉境地,還差一點破產。在這個沒人感興趣的職位上,麥克奈特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一位管理天才,他重組了3M,並賦予它明確的方向感。

一些企業受累於組織結構或財務上的薄弱環節,這意味著它們無法度過不景氣的時期。還有一些企業則江郎才盡,再也想不出好的創意。但對機遇若反應敏捷,便不怕推行根本變革。

走出“溫吞水”境地

如何使自己反應敏銳?除了先天因素外,在後天的主觀努力上,我的建議是:

多讀書、思考、交談、活動、旅遊、參與團體性事務,擴大知識麵、增長見識和閱曆、廣泛深入接觸整個世界和全社會、培養靈活敏捷的思維、提高周旋表達的能力。

多用腦,多進行規範、專業、科學的腦訓練,多做一些智力測試題,多計算、想象。

做事悠著點,不要太慌裏慌張,不要太累。勞逸結合,多休息,作息有規律,保證睡眠。堅持每天吃早餐。多運動,鍛煉身體。

什麼運動能讓人反應更敏銳?仍然得包括身體與頭腦兩個方麵。前者如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爬山、遊泳、跳繩、蹦迪、雙杠、飛碟移動靶、散打、自由搏擊、拳擊等。後者如多思考、動腦、琢磨,以及一些腦力運動、人體操、瑜珈功等。另外,常按摩也會使反應變敏銳。

保持年輕、活潑、開朗的心態;培養外向、熱情、主動的性格。30、40歲的人,應該有20、30歲的青春活力。

平時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反應速度,每天睡覺前反思一下當天的所作所為,總結分析一下自己在哪些事情上可以反應更敏捷、做得更好一些。

有人提議,要想反應敏銳,必須學會生活在恐懼當中,對於看得見、看不見的東西必須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