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地開發與複墾
河北省曆來非常重視荒廢土地開發和複墾工作。一九八六年河北省土地管理局成立後,就著手研究製訂了《河北省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五年土地開發利用規劃(草案)》,一九八九年二月,省政府發布了《河北省荒廢土地開發利用暫行規定》(省政府令第20號),明確了荒廢土地開發的原則、鼓勵政策以及管理辦法。同年,省政府下發《關於大力開展荒廢土地開發利用工作的通知》(冀政[1989]69號),製訂了一九八九——一九九三年全省荒地開發規劃。規定“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幾年內免交農業稅,特產稅和提留、征購,供應平價生產資料、化肥,提供低息貸款等。為了確保山區土地的綜合開發,省政府還免除了壩上和太行山區、燕山山區433個鄉鎮負擔的15萬噸糧食征購任務。為把規劃落到實處,一九九一年省政府將開墾宜農荒地列為全省土地管理係統有限目標管理責任製,對荒地開發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省政府每年進行表彰和獎勵。調動了群眾開發利用荒廢土地資源的積極性,出現了大戶承包、“四荒”拍賣、大搞荒地開發的先進典型,湧現出了像遷西、遷安開發圍山轉工程,和太行山區萬炮齊轟太行山工程,建立生態農業的開發樣板。受到了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河北省的土地複墾工作主要包括礦山用地複墾和磚瓦窯用地複墾兩大項。礦山複墾主要分布在唐山的開灤煤礦和邯鄲的峰峰礦區。為加強對礦山用地複墾的管理,唐山市規定凡礦山建設,計劃部門應將複墾造田項目列入設計文件中,生產部門應編製複土造田計劃,各級土地部門負責監督實施。單位和個人淘金、挖沙、采石、采礦以及小煤窯、小礬土井新占地,除按批準權限報批用地手續外,同時交納複墾押金,對於因礦山報廢,礦山本身無法複墾的土地、由土地管理部門收回統一安排使用。磚瓦窯用地複墾,采取“誰取土,誰整治;用幾畝地,造幾畝田”的辦法,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河北省磚瓦窯廢棄地複墾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削崗填窪,複耕還田。二是就坑平整,綜合利用。三是沙薄次地種果樹。四是統一規劃,科學取土,燒磚種植兩不誤。通過全省各級土地管理部門的共同努力,從一九八七——一九九四年全省共開發複墾各類土地1325萬畝,其中開發耕地204萬畝,扣除同期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全省耕地基本實現了占補平衡。
四、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
河北省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始於一九八七年,針對當時耕地問題麵臨的嚴峻形勢,省土地管理局製訂了《基本農田保護區實施辦法(草案)》,並進行試點。一九八八年五月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省土地管理局下發了《關於試行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的通知》,就建立保護區的目的意義原則和範圍、保護方法和保護措施等提出了指導性意見。與此同時,試點單位陸續擴大,有39個縣(市)進行了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工作。為推動這項工作紮紮實實地開展,一九八九年九月下旬,河北省召開了全省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會後,向省政府寫了《關於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意見的報告》,對建立保護區的方法步驟進一步提出了具體要求,一九八九年十一月,省政府辦公廳以冀政辦(1989)43號文件轉發了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意見的報告》,要求各地、市、縣人民政府認真研究執行,從而使各地在實際工作中有了遵循依據,加快了工作進度。
一九九二年,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省土地管理局開始起草《河北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過廣泛討論和修改一九九三年九月經河北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這個《條例》。它比一九九四年七月國家的《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早了十個月。各地為了貫徹落實兩個《條例》精神,也製定了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定、管理辦法,絕大部分鄉鎮製定了鄉規民約,使河北省的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納入了法製化軌道。從一九九四年下半年開始,河北省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重點放在完善提高抓落實上,一是按照《條例》要求,落實基本農田保護體係。在對全省人口預測,建設預留占用耕地預測,糧、棉、油、菜等主要農產品預測的基礎上,確定了適應當前經濟發展保護好耕地的方案,並把宏觀保護控製指標分解到市、地。同時,各市、地對原基本農田保護區的方案也開始修改完善。二是因地製宜,修訂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三是科學劃定保護區。把原來按作物種植類型確定的糧、棉、油、菜保護區,調整為以土地質量等級和綜合生產能力及建設占用的可能性為主的保護區。四是進一步完善了保護措施。從建立目標管理責任製,嚴格審批占用保護區內土地,建立獎懲製度搞好保護區內土地動態監測等方麵製訂了具體實施辦法。五是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區檔案。市、縣都做到了有保護區規劃、保護區分布圖、統計表;鄉鎮有保護方案、區塊分布圖、統計表、登記卡;村有說明書、登記卡、責任書。為今後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打下了基礎。全省耕地保護麵積7469萬畝,保護率達77.1%。其中一級保護區麵積3226萬畝,占43.2%,二級保護區麵積2692萬畝,占36.0%,三級區麵積1551萬畝,占20.8%。
五、土地執法監察
河北省的土地執法監察工作,以一九八六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頒布和河北省土地管理局成立為標誌,逐步走上了法製化和規範化的軌道。
(一)加強土地法製建設,堅持依法管理土地。
針對新時期土地管理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河北省研究製定了一係列加強耕地保護,規範用地管理的法規和規章。從一九八七年以來,河北省先後發布了《河北省土地管理條例》、《河北省經濟技術開發區土地管理規定》和《河北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三個地方性法規,省政府發布了《河北省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實施辦法》、《河北省荒廢土地開發利用暫行規定》、《河北省土地管理實施辦法》、《河北省地方公路建設征地拆遷補償安置費暫行規定》、《河北省鐵路用地管理規定》、《河北省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和《河北省土地複墾實施辦法》等一係列行政規章。根據工作需要,省政府和省土地管理局還先後下發了幾十個政策性文件,各地也適時出台一些規定和辦法,從而使河北的土地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法製化軌道,使土地監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健全土地執法隊伍,完善土地監察網絡。
一九八六年各級土地管理部門相繼建立後,為了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全省縣級以上各級土地管理部門都設立了土地監察處、科、股。為了探索土地監察工作新路子,解決土地執法難的問題,國家土地管理局和省土地管理局聯合進行了徐水縣的土地監察試點,同時,省還抓了平泉縣和辛集市兩個試點。三個試點單位在強化土地監察手段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嚐試。建立了土地監察大隊。其主要職能是巡回檢查並處理各類違法占地案件和調處土地權屬爭議。對掌握土地動態、及時製止亂搶、濫占土地之風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一些市縣還把公安機關的治安職能和法院執行職能引入土地監察,建立了土地公安派出所和土地案件執行組,提高執法效果。到一九八八年,全省有36個縣市建立了土地監察大隊、土地公安派出所、土地監察聯合執法組等不同形式的土地監察機構。為了強化土地執法監察工作,省土地管理局從一九九○年開始在全省開展了“土地執法模範縣”和“土地管理三無鄉”(無違法批地、無違法管地、無違法用地)活動。並製訂了嚴格的考核驗收和評比辦法。合格者由省土地管理局頒發榮譽證書,並進行通報表彰。
(三)強化監察措施,狠抓典型案件處理。
一是堅持下查一級。對市、縣的越權批地、劃整為零批地和重大違法占地案件,基層查處有困難的,省土地管理局都直接進行了查處。二是開展多層次的土地執法聯合檢查,及時發現處理土地違法案件。一九九四年七月河北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長葉連鬆任組長,省委常委、紀委書記劉善祥,常務副省長陳立友,副省長郭世昌任副組長,省政府辦公廳、省監察廳、省土地管理局等有關廳局參加的清理違法占地領導小組。對全省的土地違法案件進行全麵清理。針對清理中發現的問題,省政府又專門下發文件,重申嚴格依法審批土地,嚴禁耕地閑置撂荒。隨後,省人大、省政府又組成了以人大常委會主任為組長,副主任和副省長為副組長的土地聯合執法檢查組,對全省的土地執法情況進行聯合檢查。對一些傾向性的問題進行專項治理。三是狠抓典型案件的處理。對土地執法聯合檢查中查出的較大違法占地、圈而未建、土地撂荒案件進行了通報批評,對閑置荒蕪土地未批先占問題通過新聞媒介曝光。省政府對兩個縣的違法審批使用土地問題進行了通報批評;撤銷了機構不健全、開發不力的5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全省的用地秩序的好轉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四是建立經常性的土地監察製度,要求縣(市)土地管理部門要經常對開發區用地,交通主幹道兩側用地和城鄉結合部用地等易出現問題的用地熱點地區進行不定期的巡回檢查。市地每年至少組織1—2次全區範圍的土地執法檢查,省局每年組織1次全省土地執法檢查或聯查。對問題多的縣、市反複檢查,此外還建立了案件舉報製度。省土地局和省監察廳還聯合製訂了《關於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行政處分的暫行規定》,對違法批地、違法用地責任人,除追究法律責任外還要給予相當的行政紀律處分。建立案件報告和處理結果備案製度,各地按土地審批權限,對所發生的違法占地案件逐級上報登記,並將處理結果報上級土地監察部門備案。通過加強製度建設堵塞了土地執法中存在的漏洞。
(四)加強宣傳教育工作。
為了加強對宣傳教育工作的領導,一九九三年,省土地管理局成立了綜合與宣傳教育處。各市(地)縣土地局也都設有專人負責宣傳教育工作,保定、張家口等市還成立了宣傳教育科(處)。在宣傳形式上,一是各級領導帶頭宣傳。二是結合日常工作進行宣傳。三是以案釋法宣傳。四是從學生抓起,培養中小學生的國土意識。有的市縣自編了土地法規課本,通過教委將國土觀念教育列入當地中小學教學計劃,使學生從小了解土地國情,樹立正確的國土觀念,增強土地法製意識。五是運用對比算賬的方法,進行國土觀念教育。通過算人口增加賬,耕地減少賬,增強了群眾的保護耕地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六是充分利用“6·25”全國土地日進行集中宣傳。各地充分利用電台、電視台、報刊等新聞媒介,加大宣傳力度。有的借農村集貿市場之機,出動宣傳車隊,上街宣傳,發放宣傳材料,進行現場谘詢等。七是通過舉辦培訓班進行宣傳教育,利用這種形式,已對全省所有房地產公司經理和鄉、村基層幹部輪訓了一遍。
六、土地使用製度改革
河北省的土地使用製度改革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縱觀河北省土地使用製度改革的發展進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準備和起步階段。一是修改法律法規。一九九○年十一月十日河北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七次會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修改了《河北省土地管理條例》,刪去了原規定中不得出租土地的規定,增加了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製度。這就為河北省城市土地使用製度改革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二是征收城鎮土地使用稅。一九八九年一月二十一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製定了《河北省城鎮土地使用稅實施辦法》,該實施辦法對城鎮土地使用稅的納稅人、征稅範圍、稅率和征稅辦法等作了具體的規定。三是開展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一九九○年七月十五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製定了《河北省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實施辦法》,對河北省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出讓、轉讓、抵押、出租和終止等問題作了明確的規定。拉開了河北省土地使用製度改革的序幕。同年九月,三河市燕郊鎮出讓了第一宗國有土地使用權。隨後少數市、縣也出讓了幾宗國有土地。但是,由於認識沒有跟上,此後改革停頓了近兩年的時間。直到一九九二年初,鄧小平南巡重要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後,河北省土地使用製度改革才又重新起步。這個時期,改革主要集中在秦皇島、唐山、廊坊、滄州、石家莊等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和部分市、縣。國有土地的出讓範圍主要是商業、旅遊業、房地產開發和涉外工程用地。全省年內共出讓土地427宗,1.6萬畝,占全年國家建設用地的18.6%。
第二階段是全麵發展階段。到一九九三年底,土地使用製度改革的區域已由沿海拓展到內地,由城市拓展到鄉鎮,遍及全省83%的市、縣。出讓的範圍不斷擴大,商業、服務業、旅遊、金融、房地產開發和涉外工程等經營性項目用地基本走上了出讓軌道。全省一九九三年共出讓國有土地1187宗,麵積達3萬畝,占國家建設用地的25.7%,土地資產總收益達8.99億元。至此,國有土地的有償、有限期、能流動的市場配置資源的土地使用製度在全省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