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土地管理(2 / 3)

(三)其他土地後備資源利用潛力。

山西山地丘陵麵積大,為林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空間和土地條件。截止到一九九四年全省尚有未利用的土地5500多萬畝,其中可利用的土地約3000萬畝,經過治理改造可用於造林種草,發展林牧業或其他用地。在林業用地方麵,從林地構成情況看,有林地麵積僅占53%,而且林木蓄積量小,故林地開發利用潛力很大。牧草地中,多數是天然草場和利用率很低的荒草地,人工草場和改良草場隻占1.2%。因此,改良挖掘草地資源的潛力很大。

四、宏觀調整利用結構

針對山西省土地資源特點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今後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方向主要是逐步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改變過去那種單一的掠奪式的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用地結構,實行大農業發展戰略,在“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荒山坡地多的自然特點,逐步增加林牧業用地,使用地結構趨於合理。同時,嚴格控製非農業建設用地的過快增長,進行土地的科學規劃,因地製宜地開發利用土地資源,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產出最大經濟社會效益。

要盡量保持較多的耕地麵積,這是山西人口較多,耕地較少,農業生產力水平低的省情所決定的。為了實現本世紀末全省人均糧食達到348.5公斤,單產212公斤的目標,耕地麵積必須保持在7200萬畝左右,其中水澆地麵積要恢複並保持在1700萬畝左右。

本省森林覆蓋率低,農業生態環境脆弱,林業資源嚴重不足,要逐步增加林地麵積,到二○○○年發展到570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7%,提高到25%左右。在發展“四旁”林、經濟林和各種防護林、水保林、水源涵養林的同時,提高現有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地質量,加強現有林木的撫育改造。

山西草地資源廣闊,但草地植被稀疏,產草量和牧草的營養價值均不高,特別是大部分天然草場,季節性利用僅三——五個月。由於長期無人管理,多數過度放牧,毒草增加,適口的優質牧草減少。因此,本世紀內主要是對現有草地進行改造與整治,發展人工草場和集約化經營,使牧草地麵積達到3545萬畝左右。

城鎮、工交建設占地預計從一九九○年到本世紀末,非農業建設用地將增加100萬畝左右,其中60%是耕地。對此,要本著“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精神,從嚴控製,千方百計把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減少到最小限度,將城鎮、居民點、工礦、交通用地麵積與耕地麵積之比控製在20%左右。

▓土地管理主要經驗

一九八二年九月,根據山西省人民政府119號文件《關於國家征用土地審批工作移交農業部門管理的通知》精神,各級農業部門積極調配人員、組建機構,肩負起統管全省土地工作的重任。

隨著土地管理工作的深入發展,原來的機構、人員不適應新的要求,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山西省人民政府下文,要求各級政府按照統一管理土地的原則,建立健全直屬政府的土地管理局。一九八八年三月,山西省納入政府序列的土地管理局,在原農牧廳土地管理局的基礎上開始了組建。到一九八八年底,全省11個地、市和110個縣(市、區)先後完成土地局建立健全工作。同時,1901個鄉(鎮)均配備了專職或兼職的土地管理員,50%的村莊也指定了土地監察員或土地管理員,省、地、縣、鄉、村五級土地管理網絡開始形成,為依法強化土地管理奠定了組織基礎。在十餘年的工作和實踐中,摸索和總結出不少經驗及教訓:

一、貫徹基本國策,嚴肅查處違法占地

一九八六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強土地管理、製止亂占耕地的通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頒布之後,山西先後四次集中力量對非農業建設用地進行檢查清理。依法嚴肅查處了違法占地的單位和個人。

(一)秉公執法,普遍查處。

一九八六年五月,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根據中央7號文件精神,發出通知,向全省安排部署了對一九八二年五月《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條例》公布實施以來的非農業建設用地,按照該條例和國務院公布的有關城鎮規劃、村鎮建房用地等各項規定,認真進行一次檢查清理。整個清理工作從一九八六年六月開始,組織10萬人,曆時一年半於一九八七年底結束。

通過這次全麵清查,摸清了一九八三年以來的全省各項非農業建設用地的底子和違法占地情況。據統計:一九八三——一九八六年的四年中,全省各項非農業建設用地的單位和個人達283748起,占地麵積737137畝,年均占地184281畝。其中國家單位2689個,鄉鎮企業事業單位11994個,城鄉居民266789戶,國家幹部建私房2276戶。在這些占地戶中違法占地麵積就達324669.85畝,占同期占地總麵積的44%。其中,鄉鎮村辦企業就違法占用92751畝,占同期鄉鎮村企業用地總量的82%,是同期違法占地總麵積的28.6%。在掌握情況的基礎上,從清查開始,就緊緊抓住查處違法占地這一中心環節。在清查中,全省共處理各種違法案件234291個單位和個人,占應處理數的80%。共沒收退回土地16123.8畝,拆除違法建築物165213.8平方米收繳罰款788萬元;給予黨紀處分的304人,追究刑事責任的42人。長治市鄉鎮局非法占地7.9畝,違章超標建房47套,市政府召開現場會公開查處,震懾了違法者,教育了廣大幹部群眾。

通過貫徹中央7號文件和中共山西省委13號文件,對本省違法占地清查的同時,極大地教育了廣大幹部群眾,全省亂占濫用耕地歪風基本刹住,初步扭轉了土地管理上的混亂局麵,開始走向依法、統一、全麵管理的軌道。與此同時,調處了多年的土地糾紛11萬件,消除了土地使用方麵的不安定因素,和睦了鄰裏關係,促進了安定團結。為確保這次清查工作的質量,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省政府辦公廳組織省土地局等省直有關單位,進行了全麵檢查驗收,對個別未達標準的限期補課上報。

(二)提高認識,深入清查。

一九八八年在山西全省範圍內進行全民國土觀念教育的同時,開始了《土地管理法》執行情況大檢查活動,這次活動采取了統一部署,自查、互查、抽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查由縣裏組織,互查由地市自行組織,抽查由省組成五個檢查組,分赴12個地市、32個縣區、64個鄉鎮、35所學校和40個廠礦企業進行有計劃地抽查。抽查的重點是一九八二年以前各種違法占地的查處情況;在一九八六——一九八七年非農業建設用地清查中,少數未達驗收標準的補課情況以及一九八七年以來各類建設計劃用地指標執行情況和違法占地情況等。

經過三個月的《土地管理法》執行情況大檢查,全省先後查處違法占地的案件和調解土地糾紛29235起,補辦用地手續11645份,拆除違法建築麵積13.3萬平方米,拆除圍牆24.1萬米,退出和收回耕地3549畝,收回土地使用費和罰款425萬元,行政處分130人,刑事處理8人。忻州市工作隊進駐違法典型部落村後,經過二十天艱苦工作,拆除75戶違法占地的建築物,收回各種罰款19萬元,退出非法占地86.16畝。武鄉縣先以有影響的幹部,有名氣的“釘子戶”為突破點,哄動了全縣,順利地查處違法案件967起,處理縣、鄉、村幹部255人,罰款11.3萬元,退出耕地89.3畝。

(三)自覺申報,依法審批。

為盡快改變鄉鎮企業占地長期失控混亂現象,將土地管理納入法製軌道,一九八九年八月至一九九○年三月,對全省鄉、鎮、村聯辦,個體企業事業用地進行了一次全麵清理整頓。共清理整頓鄉鎮企業130229個,查出違法占地單位116998個,占地462158畝,其中違法占地麵積達422625畝,占91.4%。受到查處的單位112586個,占違法單位的86.5%;處理土地麵積390201畝,占違法占地麵積的84.4%;收回與複墾土地36653畝,收繳稅費和罰款558萬元,受行政處分595人,狠刹了亂批濫占的歪風。

在清理整頓的基礎上,區別不同情況,依法劃定政策界限,分三個不同階段分別處理:一是一九八二年底以前占地的,經清查核實後,對有必要繼續辦下去的企業,經主管部門同意,由占地單位向縣土地局申報登記,經縣級人民政府批準後,發給《土地使用證》。二是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六年占地的,符合繼續生產經營條件者,經縣級主管部門同意,在一九九○年三月底前補辦占地審批手續,補辦時需送交占地現狀圖、補償協議和用地單位申請。三是一九八七年以後違法占用地,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山西省土地管理實施辦法》進行嚴肅處理。結果,經處理的112586起違法占地案件和13867起權屬糾紛案件,基本上達到領導、群眾、企事業單位三滿意。

(四)抓住重點,一查到底。

八十年代,不少黨政幹部在建私房過程中,利用手中權力亂占土地,有的占水地好地,少批多占得寸進尺圈大院;有的采取欺騙手段,騙取用地審批手續;有的將建起的私房出租、轉賣牟取暴利;有的超越審批權限越權審批等。清查黨政幹部違法違紀建私房,先後曾進行過幾次,但屢禁不止反倒愈演愈烈。對此,中共山西省委五屆九次全會決定,把清查黨政幹部違法違紀建私房作為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懲治腐敗,廉政建設的三件大事之一來抓。從省到縣成立了專門班子,抽調2.89萬人,展開清房。經深入調查摸底情況是,從一九八五年以來,全省建私房的黨政幹部共35857人,共建房148550間,建築麵積3290560平方米,以每戶占地最少二分計算,共達7000餘畝,建私房的幹部中,有地市廳局級幹部4人,建房17間,建築麵積418平方米;縣處級幹部863人,建房3873間,88230平方米;鄉鎮幹部11548人,建房49474間,1115572平方米;一般幹部23442人,建房95186間,2096385平方米。

在摸清底的基礎上,各地把查處典型案件作為清房突破口,嚴肅處理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旗杆戶”、“尖子戶”。據初步統計,到一九九○年底,全省共立典型案件649起,占立案總數的58.6%。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的190人,依法沒收房屋411間,拆除違法建築215間,罰款106萬元,收繳各種稅費、退補款共1013萬元。太穀縣北鄉14名國家幹部非法占用水地7.28畝建私房28套,群眾反映強烈,清查中依法拆除,恢複耕種條件再退還給農民。

二、進行全民國土觀念教育,增強全民珍惜土地意識

一九八八年夏秋之際,在國家土地管理局的關懷和幫助下,山西省率先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全民國土觀念教育活動。這是在全省耕地麵積急劇下降,人口快速增加,人均占有糧食逐漸減少的嚴峻形勢下開展的。當時不少幹部和群眾對土地問題的嚴重性並不認識,少數領導“隻管抓錢,不管種田”、“隻管眼前,不管長遠”;有的以言代法,胡批亂占,致使耕地日益減少,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認為,土地問題是個宏大的社會工程,光靠哪個人或哪個部門是不行的,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齊抓共管,綜合治理。當務之急是轉變人們的傳統觀念,嚴格按照土地法規行事,逐步養成“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社會風氣,使人多地少,耕地後備資源不足的國情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真正深入人心。為此,省人大和省政府作出在全省開展全民國土觀念教育的決定。力求通過這一活動,進一步喚起全社會對土地問題的關注。

(一)更新觀念,走出誤區。

立足於土地的國情、省情進行土地觀念教育,既是此次教育的出發點,又是取得良好宣傳效果的基本保證。向全社會展現土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從而引導幹部、群眾自覺樹立起中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不足的國情觀念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國策觀念。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陶醉於中國的“地大物博”,這種土地觀念成為沉澱在人們心理結構深層的思維定勢,長期禁錮著人們的頭腦。誠然,“地大物博”觀念曾有益於激發中國公民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這種對有限的土地資源的崇拜,對疆域遼闊的讚美,多年來一直是鼓舞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遺憾的是這一傳統觀念並不符合中國的土地國情,或者說它完全脫離了中國人均土地資源不足的實際,致使人們熱衷於中國幅員遼闊的表麵現象,忽略了人均土地資源貧乏的潛在危機,最終導致了土地利用上的宏觀失控。因此,“地大物博”的觀念必須更新。

由於以往教育的失誤,加之長期從事自然經濟和產品經濟的封閉經營,人們把土地權屬關係同土地本身所具有的價值錯誤地對立起來,似乎公有土地是沒有價值的,無償使用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無償使用土地的觀念逐步在人們頭腦中形成,吃土地大鍋飯的思想根深蒂固。無償使用土地誘發了人們對土地的占有欲,助長了亂占濫用。無償使用模糊了土地權屬關係,這不僅帶來經濟上的混亂,而且影響了生產和利益的調節。土地無償使用還中斷了經濟價值的循環流程,削弱了土地所有者的補償機製,致使地力退化,農業後勁嚴重受到影響。這就是說,由於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的宣傳,使人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土地使用製度改革中,應該認認真真地補上這一課,把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的宣傳教育,貫徹到土地觀教育的全過程,牢固地樹立土地有償使用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