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土地管理(1 / 3)

山西省土地管理

山西曆史悠久,古為冀州,虞置並州,周成王封叔虞為唐,後改為晉國,故簡稱晉。戰國初期,韓、魏、趙三國割據,史稱三晉。秦、漢、唐、宋曾將黃河以東晉地稱為河東。元代設河東山西道,明初改為山西行中書省,即山西行省,清代以後一直以山西做省名。山西省境位於東經110°14′.6—114°33′.4,北緯34°34′.8—40°43′.4之間,南北長670公裏,東西寬370公裏,呈南北狹長的平行四邊形。西部、南部與秦、豫兩省以黃河為界,東部太行山與河北相鄰,北出明長城通內蒙古高原。

▓土地資源概況

山西地貌,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型高原,是中國黃土高原的組成部分。地貌類型複雜多樣,省境東部和西部為山地丘陵,中部為斷陷盆地。地勢起伏懸殊,除晉中、晉南盆地,大部分地區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五台山最高海拔3058米,垣曲縣黃河灘最低海拔245米。東部的恒山、五台山、太行山、中條山和西部的管涔山、呂梁山是山西的主要山脈,為省境內各河流的源頭。流域麵積大於4000平方公裏,長度在150公裏以上的河流有八條,其中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屬黃河水係;桑幹河、滹沱河和漳河屬海河水係。全省總土地麵積為:56267平方公裏,山地、丘陵和平原麵積的比例,大體是4∶4∶2。山地、丘陵占總麵積的80.3%。其中山地麵積為62488平方公裏,占40%,丘陵麵積為62963平方公裏,占40.3%,平原麵積為30816平方公裏,占19.7%。

山西地貌類型的多樣性,造成區域氣候、植被和農業生產的巨大差別和多樣性。山丘多、平川少和地高水低的地貌特點,帶來了水土保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植樹造林的艱巨性。山西藏有豐富的煤、鋁、鐵、銅等礦藏,也成為山西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和發展農村工業的優越條件。

山西中部斷陷盆地麵積在1000平方公裏以上的盆地有6個,還有東西兩山麵積在100平方公裏以上的小盆地有10個,以及零散分布的山間盆地,多屬新生代斷陷盆地。盆地大小受兩側新生代正斷層控製,盆地內堆積了極厚的新生代沉積物。盆地邊沿山麓多有泉水湧出,著名的有神頭泉、蘭村泉、晉祠泉、霍泉、龍子泉等。

這些盆地按照平原地貌的成因及地表物質組成和地質構造,又可分為衝積平原和穀地、洪積傾斜平原、衝湖積平原、坡洪積平原和湖積平原等五種類型。衝、洪積平原約占各盆地總麵積的48.6%,由衝積砂礫石、次生黃土組成,包括河漫灘及一、二級階地,土壤肥沃,是山西農業高產區;洪積傾斜平原,約占總麵積的42.3%,為盆地邊緣洪積扇連片的傾斜地帶,地下水豐富,也多為農業的高產區,局部有鹽漬化現象。

▓土地資源開發與利用

一、開發利用狀況

農業自然資源調查以前,通常使用的全省總土地麵積為156623平方公裏,一九八○年《山西簡明綜合農業區劃》地形圖量算數據為156267平方公裏,這個數字已在全省公開使用。根據一九八九年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結果;全省總土地麵積15.68萬平方公裏,折合23513.2萬畝。一九九五年已開發利用的約1.80億畝,占總土地麵積的76.42%;未利用的土地麵積約0.56億畝(不含質量較好的荒草地),占23.76%,其中經過改造尚可利用的約有0.30億畝,占土地總麵積的12.8%,是未利用土地的54.5%。全省土地利用現狀共分八大類,其構成情況是:

(一)耕地。

全省耕地現狀調查結果為7347.38萬畝,比一九八八年全省統計數5559.94萬畝多32.6%。其中,水田、水澆地及菜地1497萬畝,旱地5851萬畝。旱地中質量較好的溝川地、河灘地、平川地僅1374萬畝,梯田1652萬畝,坡地2563萬畝,垣地261萬畝。

按一九九○年統計數據:全省耕地麵積5538.76萬畝,占土地總麵積的23.56%,人均占有耕地1.6畝。在耕地的分布方麵,約有四分之三的麵積分布在山區和丘陵區,四分之一分布在盆地和溝穀的山間盆地。

(二)林地。

全省林地麵積5353.72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22.77%。其中:有林地2860萬畝,占林地麵積的53.43%;灌木林1591萬畝,占林地麵積的29.72%;疏林地及未成林地863萬畝,占林地麵積的16.12%;跡地和苗圃39萬畝,占林地麵積的0.73%。

山西實有林地麵積比重小,人均1.2畝,是全國人均數的75%,森林覆蓋率僅為17%。全省天然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太嶽、關帝、中條、管涔、呂梁、黑茶山、太行、五台等八大林區,占全省天然林地麵積的80%以上,其他地區則分布稀少,少林甚至無林,林業資源嚴重不足。加之氣候幹旱,人工造林質量低劣,撫育管理不夠,存活率僅為累計造林麵積的四分之一左右。同時,林地絕大部分質量不高,灌木林地占林地麵積的近30%,且大部分為野生灌木林,人工營造灌木林僅占4%。在用材林中,油鬆、落葉鬆、雲杉等優質針葉林麵積僅占40%。

(三)牧草地。

全省牧草地麵積為1096.22萬畝,其中符合《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要求密度的天然草地1059萬畝,占牧草麵積的96.62%,改良草地5.6萬畝,人工草地31.4萬畝。另外在未利用土地中尚有荒草地3981萬畝。荒草地中約有一半是牧業利用較多的草地,可視為實際放牧用地,加上1096萬畝現狀調查牧草地,共3077.33萬畝。與農牧部門公布的實際放牧麵積3087萬畝基本接近。

山西的牧草地主要分布在東西兩側的中高山、低山、丘陵及河流兩岸。牧草覆蓋率約12.7%。大部分草地與荒地、林地、大坡度石山及農田相間交錯,形成天然草地的破碎、分散和鑲嵌性,給經營管理和高效利用造成一定困難。且由於季節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產草量和牧草營養價值均較高的草地不多,致使草地載畜量、牧畜出欄量、人均牧業產值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遠不能滿足畜牧業發展和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四)園地。

全省園地麵積225.91萬畝,僅占全省總土地麵積的0.96%。其中95.58%為果園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區的幾大盆地及其邊緣。據農業部門統計,全省111個農業縣(市、區)中均有蘋果栽培,產量最多的是太原市北郊區和平陸縣。上述農、林、牧及園地四項用地共為16004.34萬畝,占到全省土地總麵積的68.07%。

(五)居民點及工礦用地。

全省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約1156.78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4.92%。其中城鎮用地85.06萬畝,農村居民占用地653.97萬畝,獨立工礦用地134.90萬畝,特殊用地280.46萬畝,其他用地2.39萬畝。除廣大農村居民點用地較分散外,城鎮及工礦用地大部分集中在平川地區。

(六)交通用地。

全省交通用地約209.96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0.89%。主要為鐵路幹線、支線、專用線,以及公路幹線、縣鄉公路和農村道路及民用機場等所占用。其中鐵路占0.06%;公路占0.16%;農村道路0.66%。

山西交通用地分布同全省人口密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一致,中部盆地交通用地占全省交通用地的56%,東部山地占27%,西部山地占17%。

(七)水域。

山西水域主要指陸地水域和水利設施用地等,水域麵積556.3萬畝,占全省總土地麵積的2.4%,全省有大小河流1000餘條。水庫已發展到840餘座,塘壩池泊數以萬計,共發展水產養殖麵積20餘萬畝。省內豐富的河灘地、鹽堿灘地和沼澤地是重要的耕地後備資源。

(八)未利用土地。

指還尚未利用的土地。包括荒草地、鹽堿地、沼澤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等,麵積約7567萬畝,若把部分質量較好的荒草地計入牧業用地也還有5586萬畝,未利用率23.76%。

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耕地減少嚴重,人地矛盾突出。

據統計部門資料,一九五四年全省耕地麵積為7032萬畝,一九九○年下降到5539萬畝,三十六年淨減少耕地1493萬畝,年平均減少41.5萬畝。特別是城鎮工交等建設占地大部分在平川地區,使平川的良田沃土減少更為嚴重。一九九○年省水利部門對全省水澆地進行抽樣調查,結果是建不抵毀。與此同時,三十六年中全省人口卻由1464萬人增加到2899萬人,淨增1435萬人,年平均增加39.9萬人。人口的迅猛增加,耕地的急劇減少,造成了人均占有糧食減少,人地矛盾激化,也給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帶來很大影響。

(二)亂占濫用、浪費土地現象嚴重。

長期以來,人們受“地大物博”觀念的影響,合理用地、珍惜土地的意識淡薄,使得不少部門、工礦企業搞建設隻從本單位、本部門利益出發,急功近利,過多占地,寬打窄用,多征少用,甚至長期征而不用。鄉鎮企業建設、農民建房缺乏規劃,講求排場,圈大院,違章濫用,甚至不批自占。九十年代初,一些地方出現了“開發區”熱,僅一九九二年全省就建開發區76個,有的開發區既無資金又無項目,盲目圈地,致使大片土地閑置,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大量浪費,以致破壞。

(三)土地利用不合理,農林牧用地結構不協調。

山西丘陵多,一般適宜於林牧業的發展。但由於多年開荒種植,濫墾山坡十分普遍,耕地占了絕大比重,林牧用地相對較少,宜於發展林牧業的生產潛力和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四)掠奪式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破壞嚴重。

長期以來,相當一部分地區和部門隻注重土地的開發利用,輕視土地的整治保護。一是對土地索取多,投入少,耕作粗放,廣種薄收,重用輕養,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二是在不宜耕作的陡坡地、草地、林地上亂墾、濫伐、擠占林牧用地,導致了水土流失,加劇了土地侵蝕,使土地生產力降低。三是林地撫育管理差,重采輕育,重種輕管,采育失調,發展緩慢。牧草地過渡放牧,草場退化,雖然宜牧草地廣闊,但利用率低。

(五)采礦塌陷土地麵積加大,毀地嚴重。

山西礦產資源豐富,是中國能源重化工基地。隨著煤炭工業的發展,采煤麵積擴大,耕地塌陷日趨嚴重,不少煤礦采空區出現了土地塌陷和裂縫,造成地麵凸凹不平,無法耕種;有的破壞了地下水資源,水田變成旱地,人畜吃水也發生了困難。此外,農村的磚瓦場、石灰窯、采石場、煉焦廠等星羅棋布,也在蠶食和破壞耕地。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僅磚瓦灰窯占地就達20餘萬畝,平均每年毀地上萬畝,還有,許多工業“三廢”不加處理,任意排放,一些農村用工業廢水澆地,造成了耕地的嚴重汙染。

三、合理開發利用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與人口不斷增長,各方麵對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大,土地資源問題將越來越嚴峻。為此,必須堅決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認真地解決土地開發利用中的問題。

(一)耕地資源利用潛力。

山西省農業用地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單產不高,總產不穩,土地的生產潛力未得到充分發揮。如糧食畝產按耕地統計麵積計算,一九九○年全國為404公斤,山西為323公斤,若按土地詳查麵積計算,全國為312公斤,山西為176公斤。因此,土地要得到充分利用,必須挖掘土地的生產潛力,努力提高單位麵積產量。

耕地生產潛力地域性分布也不平衡。山西省單產水平較高的陽泉、長治、晉城和晉中分別為239、237、203和181公斤,隻發揮了自然生產潛力的62—82%。11個地市中有7個地(市)的單產未達到潛在生產力的50%,其中,呂梁的單產僅為平均潛在生產力的20%,大同、朔州、忻州部分以旱耕地為主的縣,單產低於100公斤。

(二)宜農後備土地資源利用潛力。

山西省宜農後備土地資源有黃土坡荒地、鹽堿地、下濕灘地和閑廢地等四種類型,共637.94萬畝,可墾麵積約382.8萬畝。

黃土坡荒地是麵積最大的荒地資源類型,共310.15萬畝,占宜農後備資源的48.6%。分布於各地(市)黃土丘陵地區。其中呂梁、晉中、忻州地區最為集中,占坡荒地的63.6%。此類荒地大多為棄耕地,一般分布零散、坡度較陡,土壤瘠薄,離居民地較遠,進行墾殖時須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和栽培技術措施。

鹽堿荒地麵積88.85萬畝,占宜農後備資源麵積的13.9%其中大同、朔州最為集中,共60萬畝。其次為運城地區,麵積11.7萬畝;忻州地區,麵積5.5萬畝。在開墾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地勢低窪,排水困難,土壤鹽份高,結構差,肥力低。

宜農灘塗荒地共51萬畝,占宜農後備資源的7.9%。主要分布在黃河灘、汾河灘、滹沱河灘地,其中不受洪水淹沒的高位灘地僅5.7萬畝,其餘為低位灘地和下濕灘地,多為粗沙地,開發利用的主要限製因素是土壤質地差和洪水威脅。

閑廢荒地是彌補耕地減少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後備資源,它包括四旁閑散地、災害毀損土地、50畝以下的小片荒地、工礦廢棄土地等,麵積共有177.2萬畝,占宜農後備資源的27.8%。這類土地數量可觀,分布廣泛,鄰近居民點,具有投資少、易開發的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