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土地管理(1 / 3)

浙江省土地管理

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臨東海,北接蘇、滬,西連皖、贛,南鄰閩北。地處東經118°—123°,北緯27°31′—30°31′之間。屬於亞熱帶中部季風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素稱“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山海之利、文物之邦、旅遊之地”。她是中國東南沿海曆史悠久,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

▓土地資源概況

浙江全省陸域麵積10.302萬平方公裏(15453.7萬畝),占中國土地總麵積的1.06%,屬全國陸域麵積較小的省份。耕地2426.7萬畝,是全國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

一、土地資源的特點

(一)“七山一水二分田”。

全省土地以山地丘陵為主,麵積為7.17萬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麵積的70.4%;平原麵積為2.36萬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麵積的23.2%;內陸水麵為0.65萬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麵積的6.4%。根據土地自然因素和生產力不同,大致可分為九個區:一是杭嘉湖水網平原區;二是杭州灣兩岸濱海平原區;三是寧紹平原;四是浙西丘陵山地;五是金衢丘陵盆地;六是浙東丘陵盆地;七是浙南山地丘陵;八是浙東南沿海平原丘陵;九是東部海域島嶼。

(二)海岸線漫長,島嶼眾多,海域遼闊。

全省大陸海岸線長達1840公裏,居全國第四位;島嶼岸線長達4031公裏,居全國第二位。200米等深線以內的海域麵積為22.27萬平方公裏,兩倍於陸地麵積。沿海港灣交錯,相間分布:有杭州灣、象山灣、三門灣、台州灣、樂清灣、溫州灣等6個大型港灣。近海大小海島星羅棋布,500平方米以上島嶼有1921個,其中舟山島為全國第四大海島,麵積為470平方公裏。

(三)開發曆史悠久,國土環境變遷較大。

早在七千年前,浙江就有人類活動。可耕地逐漸被開發利用,土地利用率高,耕地複種指數達260%左右;山區原始森林尚剩無幾,大都為人類活動而形成的次生林、人工林,原始自然生態係統逐漸被人工生態係統所代替。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引起的水土流失,環境汙染,資源衰退,生態平衡失調等問題,日趨嚴重。

二、土地資源的優勢

(一)適中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深水良港。

浙江省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帶的中段,上海經濟區的南翼,又處於世界亞太經濟區的中部,是中國生產力總體布局中,梯度開發、南北對流的中樞和東靠西移的先行區。

在漫長沿海岸線上,分布著寧波北侖,杭州灣北岸乍浦、獨山、樂清灣大麥嶼,溫州七裏等可建萬噸乃至10萬噸級以上的深水良港。這是浙江省實行對外開放、振興經濟的基本條件。適中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深水良港,將賦予浙江省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資金,東引西移,內聯外接,支援中國中部和西部經濟建設的曆史重任。

(二)優越的氣候條件,豐富的生物資源。

處於中亞熱帶季風區的浙江,氣溫適中,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光溫互補,為全省發展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平原土地肥沃,宜於耕種;山區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適宜發展多種經營;沿海港灣灘塗眾多,可養殖麵積150餘萬畝,利於發展魚、蝦、貝、藻等多種海水養殖品種;海域內魚類資源豐富,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墨魚係中國四大經濟魚類。眾多的生物資源,在亞熱帶氣候環境條件下,產量高、更新快,環境相對穩定,宜於多目標、高密度、多層次的開發利用。這是形成浙江省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集約經營的資源基礎。

(三)山川秀麗,豐富的旅遊資源。

因有人類活動的悠久曆史,在古越大地的浙江境內,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和文物古跡。據統計,全省有縣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餘處,其中屬省級的有102處,國家級的有6處。

曆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相結合,使浙江省形成了眾多的風景旅遊勝地。如:風景秀麗的杭州西湖、“天下奇觀”錢江潮、洞穴仙景瑤琳洞、“高山平湖”千島湖、海天佛國普陀山、避暑勝地莫幹山、浙南獨秀雁蕩山,等等。極為豐富多彩的景觀資源為全省旅遊業的開發,帶來了極佳有利的條件,其中的杭州市,已成為全國的重點風景旅遊城市。

(四)發達的水係,豐富的水資源。

浙江省氣候濕潤,降水量豐沛,形成了眾多的水係和豐富的水資源。全省有東西苕溪、錢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甌江、飛雲江、熬江等八大水係。平原地區河網密布、溝渠縱橫,給內河航運帶來了極大便利。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與杭嘉湖境內水網四通八達,已構成了全省水運的優勢。隨著京杭大運河與錢塘江溝通工程和杭甬運河疏浚工程的完成,實現了江海、江河聯運,使省內的水運開發達到了新的水平。水運已成為浙江省交通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運量占全省貨運總量的50%以上,其中浙北的湖申運河年運量達1800多萬噸,相當一條滬杭鐵路線的運量,素稱中國的“小萊茵河”。

水資源優勢的另一表現是,山區山高坡陡,落差大,水能資源蘊藏量十分豐富。全省總計有可開發利用的水能裝機531萬千瓦,年發電量為162億度,這其中浙南的甌江和飛雲江諸水係,被定為全國十大水電建設基地之一。

(五)獨特的地質條件,豐富的礦產資源。

浙江省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54種,產地442處。其中螢石、明礬石、沸石、矽藻土、石煤儲量居全國首位,葉臘石居第二位。其他如高嶺土、珍珠岩、石灰石、大理石、膨潤土等礦種儲量也極豐富。根據一九八五年底對二十多種的主要礦產儲量框算,初級礦產品的產值可達300多億元,其中非金屬礦產占三分之二。有色及貴金屬礦中,以金、銀、鉛、鋅、銅、鉬、鎢等礦種較為豐富。金銀礦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東海石油儲量前景可觀。據地質資源普查,東海盆地具備形成大型油氣田的地質條件,估計石油資源量在22—168億噸,天然氣資源量在2000—12000億立方米。東海油田的開發利用,將對緩和浙江省的能源緊張,解決重化工原料不足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對上海經濟區、乃至全國的能源基地建設,皆有重要戰略意義。

三、土地資源的薄弱環節

(一)人多地少,耕地後備資源有限。

浙江有人口4389萬,耕地麵積242.7萬畝,人均占有耕地0.55畝,不到全國平均數的一半。全省可開墾耕地的後備資源中,大致有宜農荒坡地有432.8萬畝,占未開發利用土地總麵積的38.26%;沿海灘塗地435.6萬畝,占未開發土地總麵積的38.5%。近期可供圍墾的海塗125.4萬畝,占海塗地麵積的28.78%。山地資源進一步開發利用難度較大,涉及到水土保持,植樹造林等不同利用方式上的矛盾。但全省人口卻在不斷增長,預計全省人均占有耕地將繼續下降,人多地少的矛盾將日趨尖銳。

(二)煤、鐵資源貧乏,能源不足。

由於特定的地質環境,浙江的煤、鐵、磷、硫等基礎工業的礦產資源儲量少,品位低、蘊藏分散,開發利用潛力有限。據統計,煤的儲量僅約1.4億噸,全省的原煤自給率隻占15%;鐵礦的儲量6358萬噸,多集中在紹興涅渚與杭州閑林埠兩個礦區,且品位低(30—40%),利用效益差,開采量尚不能滿足杭州鋼鐵廠的需要。

(三)山高坡陡,山區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

浙江省山地廣闊,而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山,占到59%。山區暴雨集中,強度大,極易引起水土流失。大多的水係源短流急,調蓄能力低,加之受季風氣候不穩定的影響,多種自然災害相繼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發生受災麵積達300萬畝以上的水災有9次,受災範圍較大的旱災有10次,每年平均受到4次台風襲擊。因此,興修水利,防洪抗澇、預防幹旱,是浙江省國土開發當務之急的課題。

認識到浙江省土地資源的優勢及特點,統一規劃,合理開發利用,積極治理保護,這是一件關係到保證全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良好,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

▓土地管理成就

浙江省土地管理局成立於一九八七年七月,九年來,在中共浙江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土地管理戰線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土地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一、以輿論為先導,努力宣傳土地法律法規

大力宣傳《土地管理法》,已成為土地管理部門要經常抓的主題。其目的在於: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珍惜土地意識,就必須從結合本省省情,才能夠有效地使全民深深懂得“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

浙江的土地省情是:人多地少。這是浙江主要的、突出的矛盾,而且已製約著浙江的經濟和社會持續穩步的發展。為使全省人民群眾都明白本省的省情,提高人們珍惜土地、保護耕地利依法用地的自覺性,一九八九年,中共省委、省政府把每年的九月定為全省“土地管理宣傳月”。一九九一年國務院確定六月二十五日為全國土地日。為使全國土地日與本省的土地宣傳月結合起來,便於統一力量,統一時間,提高宣傳活動質量起見,由原來的九月改為六月。宣傳月活動,係浙江省的首創。自一九八九年至今,數年堅持不懈,全省各級土地部門,年年都下大力氣來做好這篇文章,因而獲得了極佳的效果。

每年六月,全省各地都統一計劃、統一部署、統一行動、統一安排,搞得有聲有色,效果紮實。如麗水地區是以“九山半水半分田”著稱,他們節地觀念較強,每年年初就進行部署,做到早準備、早安排、搶時間、講實效:一是編輯好宣傳資料。翻印和編印“土地法規彙集”、國土教材、宣傳提綱、土地管理知識試卷,以及印發宣傳標語、圖片,購置或製作電影拷貝、錄像帶、幻燈片等,逐級分發至基層單位,供應張貼和放映。而且不少地方還編排了戲曲、相聲等文藝節目;二是組織浩大的宣傳隊伍,動員鄉鎮廣播站和廣播室,落實專題講座人,發動機關、學校和廠礦單位,敲鑼打鼓,配合宣傳;三是充實宣傳領導班子,培訓宣傳骨幹。從地區到縣(市)、從鄉鎮到農村,各級行政領導親自掛帥出征,負責組織宣傳月工作。為提高宣傳質量,各級舉辦了不同形式的培訓班1520期,受訓人數達28000人次;四是要使宣傳月活動有的放矢,虛實結合,各縣(市)事前通過調查摸底,掌握正反兩方麵的典型,結合身邊實際進行宣傳,提高了宣傳效果。

宣傳月活動,已在浙江省形成了一種常規製度。每年的宣傳月,從省從市(地)從縣(市)的宣傳麵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嚴格監督,依法查處土地違法行為

《土地管理法》頒布多年,幾乎每年都以此為中心,通過各種不同宣傳形式和方法,提高廣大幹部和群眾的法製觀念,認清國情、國策、國法的認識程度,對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土地有了一定緊迫感、曆史感和責任感。但是,浙江省的非農業建設的亂占濫用土地現象,依然不斷發生,甚至突破和超過了使用土地計劃,這不能不令人擔憂!

浙江省曾經遭受過兩次違法占地大浪的衝擊:一是一九八七——一九九一年,農村和城鎮刮起的亂占濫用土地興建私房和幹部違法建房歪風的衝擊;二是一九九二年在全省出現一哄而上的各類開發區、工業小區和房地產熱,造成了土地宏觀的嚴重失控。在一些地方,發生以“邊批邊用、後批先用、不批也用、少批多占、占而不用”的作法,代替了統一審批的土地使用製度現象。因而使得耕地的數量大幅度下降,削弱了農業發展的基礎,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浙江省委、省政府、省人大領導,對此十分重視。省委書記李澤民針對這些年大幅度減少耕地的勢頭,在有關會議上數次大聲疾呼:要“寸土必爭、寸土必保、寸土必管、寸土必用”,要下最大決心遏製耕地銳減的勢頭。省長萬學遠在一九九四年全省土地使用製度改革工作會議強調:“各級領導和群眾要樹立土地憂患意識,做到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充分利用每寸土地,注意節約每寸土地,大力開發每寸土地。”提醒各級領導要及早警覺起來,要像保護自己的生命線那樣保護好耕地。根據國務院和省政府關於加強土地管理、嚴格禁止亂占濫用耕地的通知精神,浙江省先後用兩年時間,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集中清查農村和城鎮的違法建房(尤其是黨政幹部)問題。共查出各類違法用地案件36846件,涉及土地麵積4481.88公頃,處理違法建房幹部6819人,占違法戶總數95%左右。後又對以借發展經濟為名,而無視土地法律法規擅自征用、出讓土地和非法越權批地的領導幹部,也作出嚴肅處理。

要使《土地管理法》日益深入人心,落實於基層,執法監察工作就要常抓不懈。從強化對土地管理的監察實踐中,常常受到“三多三難”的困擾。

所謂“三多”:即違法占地案件多,平均每年約6萬件左右,最高達到10萬件;被處理的土地案件申訴、起訴多,土地行政案件曆年占全省一審行政案件受案數的第二位;來信來訪多,僅次於法院、公安和勞動人事部門。所謂“三難”:違法占地案件發現難。由於基層土地監察人員少、缺乏交通工具,很多案件不能及時發現;違法占地案件製止難。《土地管理法》雖規定賦予土管部門在作出處罰決定後對繼續施工的有權製止,但沒有明確的采用何種手段來製止;形成違法事實處理難。事實上,很多土地違法案件的處理需要公安、法院配合,因上述部門力量有限,任務繁重,也難以及時配合或執行,致使部分違法案件久拖難處。

特別應該提及的,不少土地監察人員在履行執法監察公務過程,經常遭受一些違法者的侮辱、謾罵、圍攻,甚至毆打,執法者的人身安全難以得到保障。據八十年代末以來的五年統計,全省已有2名鄉鎮土管員在執法中被打致死,有8380餘人次遭受各種不同程度的毆打和辱罵。

土地執法監察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最根本的一條經驗,就是得到了中共各級委員會、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每年,要在全省範圍內,搞一至二次的清理非農業建設用地、清理越權批地、清理黨政幹部“三違”建私房工作等,都有各級領導的積極參與,否則,若沒有各級政府領導的重視與支持,土地監察工作是寸步難行;另外,有一支政治素質好,法製觀念強,秉公執法,善於負責,敢於打硬仗的土地監察隊伍,保證監督《土地管理法》的貫徹執行。浙江省土地監察隊伍業已走上了全麵發展的道路,11個市(地),83個縣(市),1101個鄉鎮,基本形成了省市縣鄉的土地監察網絡;土地監察必須走群眾路線,與群眾相結合。因為,土地監察與各行各業關係密切,又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所以,主動取得有關部門的通力合作,主動爭取當地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支持,土地執法就能得以順利開展。同時,在依法監察中,不僅認真查處違法案件,還積極開展了創建“三無鄉鎮”(無違法批地、無違法管地、無違法用地)活動。這種活動形式,對於保護耕地,監督違法亂紀十分有益,也是可行的成功經驗。浙江省累計已有910個鄉鎮達到“三無”標準,占全省鄉鎮總數的48.9%。這樣一來,土地違法案件,有了明顯的大幅度下降,亂占濫用耕地的現象基本上得到了製止。

三、采取堅決措施,率先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