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促會的專利代理業務分別由該會所屬專利代理部和設在香港的合資企業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辦理。這兩個機構的主要業務是:辦理申請中國專利和外國專利的代理業務;在授予專利權之後照管專利權及其他各項事務;代為辦理提出或答複專利異議、無效宣告、複審的各種事務;對專利技術的實施或技術貿易提供代理服務;提供專利侵權監督服務;對專利糾紛提供調解服務或代為起訴或應訴;提供專利、其他知識產權及技術貿易方麵的谘詢和法律服務,受聘擔任常年或單項法律顧問;提供專利情報檢索和專利是否有效的監視服務;代辦其他有關的委托事務。此外,這兩家代理機構還積極參與技術開發與貿易、專利與技術轉讓,並設立了專利基金會,為中國單位和個人進行技術開發和專利申請提供資助。據統計,僅一九八七年一年,中國貿促會接受委托代理的中外專利申請就達4000餘件,其中400多件已獲中國專利權,數十件獲美國和歐洲專利權。
(五)報刊出版和對外宣傳。
通過編輯、出版、發行有關對外經濟貿易的報刊和其他出版物,開展對外宣傳工作,是中國貿促會的主要會務之一。經過三十年的努力,中國貿促會從組稿、編輯、翻譯、美術設計、攝影到印刷、發行,已成龍配套,形成了綜合出版能力。
中國貿促會的主要出版物有《中國對外貿易》、《中國出口商品大全》、《國外產品與技術》、《中國專利與商標》等4種期刊,以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年度會刊》、《中國對外貿易公司和有關機構》、《中國貿促會企業會員名錄》等。此外,三十多年來,中國貿促會還用20多種文字先後編輯出版了1000多萬冊從各個方麵介紹中國的專題小冊子,在世界各地廣為散發。
一九八七年一月,中國貿促會創辦了中國貿促會的機關報《中國貿促報》,其主要內容是反映國際經濟貿易動態,傳遞最新國際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信息。
(六)信息和谘詢服務。
中國貿促會開展經濟貿易信息和谘詢服務具有十分優越的條件。因為,中國貿促會對外聯係廣泛,信息渠道暢通。通過每年在國內外舉辦、參加和接待的近百個展覽會和博覽會以及許多中外經貿界人士和團組互訪活動,可以收集到許多具體而實用的信息;中國貿促會通過同各個國家和地區商會、工商會、外貿協會及其他有關經貿組織建立的業務聯係和資料交換關係,也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中國貿促會在國內外已經初步建立了自成體係的經濟信息網絡。
中國貿促會信息服務的特點是既向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界傳遞國際經濟貿易信息,又向國外工商界傳遞有關中國的經濟貿易信息。信息收集以微觀信息為主,宏觀信息為輔,主要內容是:中外經濟貿易動態及其趨勢預測、貿易政策和法規、各類商品的國際市場行情和產業發展情況、進出口企業介紹、投資環境和投資意向、進出口貿易機會與經濟技術合作項目、新產品與新技術介紹和轉讓,等等;通過出版信息刊物、接受國內外查詢和舉辦中外工商界人士座談會、報告會等形式進行傳遞,並在一些省、直轄市相繼成立信息服務中心,幫助中小企業拓寬信息渠道。主要信息刊物有《貿促信息》、《貿促通訊》、《國際市場需求》等。同時,中國貿促會還積極開展經貿谘詢服務,為國內外企業尋求合作夥伴與貿易夥伴,提供他們所需的特定經濟貿易信息。
中國貿促會所屬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谘詢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中外合作項目提供谘詢服務;組織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貿易洽談會;開展中外技術交流;應聘擔任國內外企業的常年顧問;為中外客戶進行市場調研、物色經濟技術合作夥伴,促進建立業務關係;安排合作雙方進行相互考察、訪問、舉辦專題研討會;為中外企業承擔資信調查,對投資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和評估。該公司成立以來,已在北京和新加坡、馬來西亞、意大利、聯邦德國、澳大利亞、瑞士、加拿大、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家組織了投資洽談會、技術交流會和專題研討會,接待了近百批外國經濟技術和貿易的考察團組,組織20多批專業技術考察團組出訪,完成了20多項市場調查,並擔任了國內外20多家企業的常年谘詢顧問。
(七)經貿法律谘詢和服務。
中國貿促會自成立以來,一直積極開展各種涉外經濟貿易法律事務工作。除了上述涉外經貿仲裁、海事仲裁以及工業產權代理業務外,還提供其他法律服務,如受理共同海損和單獨海損理算案件,出具中國出口商品產地證明書和人力不可抗拒證明,簽發和認證對外貿易和貨物運輸業務的文件和單證,提供涉外經貿法律的谘詢服務,等等。
在中國貿促會讚助下成立的中國環球律師事務所,是中國貿促會為其會員和廣大經濟實體提供經貿法律谘詢和服務的一個機構。該律師事務所接受國內外經濟貿易、金融、保險和運輸企業以及其他國際經濟貿易組織或個人的委托,承辦有關國際經濟貿易、資源開發、金融、債券、稅務、專利、商標、技術合作、國際運輸和保險以及公司組織等方麵的法律谘詢和服務,協助研究、草擬和參加談判各種類型的合同、協議和章程以及其他法律文件,出具法律意見書,協調解決爭議、代理仲裁和訴訟事宜,以及與上述業務有關的其他法律服務。
▓中國貿促會的國際交往活動與作用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成立三十多年來,一貫堅持平等互利和友好合作的原則,積極開展國際交往,同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貿易、金融界及其他有關各界廣泛建立了民間聯係,在各個不同曆史時期,為促進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事業的發展,增進中國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不斷作出重要的貢獻。
一、一九五二至一九六一年:努力打破“封鎖、禁運”,排除國際貿易中的人為障礙
這個時期,中國貿促會對外活動的重心在以下三個方麵:
(一)同西方國家,主要是西歐各國、日本和加拿大的民間貿易團體建立和發展業務聯係與合作,為打破東西方貿易的人為障礙而努力。
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上不予承認,在經濟上采取“封鎖、禁運”政策,新中國同這些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隻有通過民間渠道逐步開展。
中國貿促會一成立,就邀請了日本代表團來華訪問。一九五二年六月,參加莫斯科國際經濟會議的日本國會議員高良富,國會議員、日中貿易促進會代表帆足計和國會議員、日中貿易促進議員聯盟常任理事宮腰喜助等3人於會後應邀訪問北京,同中國貿促會主席南漢宸等經過友好商談,簽訂了中日貿易協議。這是新中國建立後中日兩國間簽訂的第一個民間貿易協議,對於衝破當時日本敵視中國勢力的阻撓,開創中日兩國間的貿易往來,具有重要的意義。以後,中國貿促會還於一九五三年十月、一九五五年五月和一九五八年三月,同日本有關團體陸續簽訂了第二次中日貿易協議和第三次、第四次中日貿易協定。在中日恢複邦交前的二十年裏,中國貿促會成為中方在中日兩國民間貿易中的一個重要“窗口”。
在此期間,中國貿促會繼續同法國貿促會、英國貿促會及四十八家集團、比利時貿促會、比中協會經濟委員會、奧地利工業家協會、奧地利東西方貿易協會、聯邦德國德意誌經濟東方委員會、日本國際貿惕協會、日本日中貿促會、日本日中輸出入組合、日本國會議員促進日中貿易聯盟、日本國際貿促協會關西本部(後改名日本日中經濟貿易中心)以及加拿大有關組織等建立了聯係,積極開展友好往來。中國貿促會既邀請和接待了西方國家上述團體和其他方麵派出的訪華團組,也應邀派出團組訪問了許多西方國家。除了同日本簽訂了四次民間貿易協議和協定外,中國貿促會或由中國貿促會組織中國有關外貿公司分別同法國、英國、奧地利、聯邦德國等國的有關組織簽訂了貿易協議或協定。
在此期間,中國貿促會還同日本有關團體於一九五五至一九五六年先後在日本的東京、大阪和中國的北京、上海互辦大型商品展覽會,並且先後參加了瑞典、丹麥、法國、冰島、英國、奧地利、瑞士等國舉辦的國際博覽會的展出。
(二)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新興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團體和其他組織建立聯係,並積極參加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和有關會議。
在此期間,中國貿促會應邀派出代表團赴阿根廷、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亞、敘利亞、錫蘭、巴西、智利等國進行訪問或參加國際會議;邀請和接待錫蘭、阿根廷、新加坡、馬來亞聯合邦、尼泊爾等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代表團和工商界人士訪華;在印度、印度尼西亞、敘利亞、巴基斯坦、埃及、阿富汗、緬甸、毛裏求斯、摩洛哥、馬來西亞、錫蘭、突尼斯、柬埔寨、伊拉克、蘇丹、加納等國參加當地舉辦的國際博覽會或單獨舉辦中國經濟貿易展覽會;邀請和接待印度在北京舉辦展覽會;派出代表團、代表或觀察員參加了國際商會亞洲及遠東事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亞非經濟會議籌備會議、亞非經濟合作組織大會及其國際協商委員會和理事會的曆次會議。
(三)同各社會主義國家的商會、工商會、外貿商會加強聯係與合作。
在此期間,中國貿促會參加了民主德國萊比錫、波蘭波茲南、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和布爾諾、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匈牙利布達佩斯國際博覽會,還在蒙古烏蘭巴托、蘇聯莫斯科、越南河內、古巴哈瓦那舉辦了中國工農業展覽會或經濟展覽會。民主德國、波蘭、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也分別在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舉辦了綜合性或專業性展覽會。中國貿促會還派代表或觀察員參加了社會主義國家商會的曆次會議,同這些國家的商會分別交流了展覽會與博覽會、宣傳廣告、仲裁和會務等方麵的工作經驗。
中國貿促會這個時間的活動,對衝破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禁運”,促進中國同外部世界特別是一些西方國家民間貿易的開展,增進中國對外民間友好往來,發揮了“以民促官”的積極作用。
一九五六年十月在北京舉行的日本商品展覽會,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當時,日本國內敵視新中國的勢力相當強大,中日民間往來還很少,甚至連主辦展覽會的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的朋友們對中國政府的對外政策也不夠了解。展覽會開幕當天的上午毛澤東主席蒞臨參觀,並欣然應邀題詞:“看了日本展覽會覺得很好。祝賀日本人民的成功”。中國其他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鄧小平、李先念等也都到會參觀。當時有不少中國觀眾寫信給日本展覽團,譴責日本帝國主義過去侵略中國的罪行。針對這一情況,中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劉少奇向日方負責人表示:“現在中國有個別老百姓看到日本(國)旗還不大高興,我們要向這些人進行解釋”;“日本多做些有利於中日兩國人民的好事,中國人民就會理解”。這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奉行的和平友好的對外政策,體現了中國政府在處理同日本的關係方麵胸懷寬廣、不念舊惡、寄希望於日本人民的向前看精神,在日本人民中間引起了很大反響,推動了日中友好運動的蓬勃開展,同時,也推動了兩國政界的間接對話。
一九五六年中國貿促會參加了巴黎國際博覽會的展出。當時,中法兩國尚未建立外交關係,台灣當局在巴黎還設有“大使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展覽團通過法國有關團體和友好人士向法國政府和博覽會當局反複進行交涉,使許多問題得到了較為妥善的解決:博覽會開幕式隻邀請參展國家的使節出席;博覽會一反慣例,隻掛法國國旗,不掛參展國家的國旗;法國政府同意中國館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展覽館”。法國總統戈蒂還來到中國館參觀,並簽名留念。在展覽期間,不少觀眾在題辭和談話中公開要求法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許多西方國家的商人紛紛要求洽談貿易或建立貿易聯係。通過這次展覽,擴大了中國在西方世界的影響,開拓了貿易渠道。這次展出活動所產生的效果和影響,已遠遠超過了促進貿易的範圍。這是在一個尚未建交的國家裏通過民間渠道所進行的友好宣傳活動,使當地廣大人民有機會了解新中國的真實情況,同時也成為推動兩國政府相互接近的嚐試。
二、一九六二至一九七一年:積極開展國際民間交往,擴大同西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來與友好關係
六十年代初,由於中國同蘇聯及其他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發生變化,自一九六二年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同蘇聯等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商會、工商會、外貿商會之間的關係受到了一些影響。當時中國貿促會的對外活動主要是繼續開拓和發展同西方各國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友好國家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民間貿易往來,促進友好合作。
1.根據周恩來總理一九六○年八月提出的對日貿易三原則(政府協定、民間合同、個別照顧),中國貿促會同日本的日中貿促會、國際貿促協會、國際貿促協會關西本部三團體於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簽訂了中日貿易議定書。這是繼五十年代中日雙方簽訂四次民間貿易協議和協定之後,進一步發展兩國民間友好貿易的新起點。當時,中日貿易已形成兩個“車輪”:一個是廖承誌—高碕達之助備忘錄(簡稱“備忘錄貿易”);另一個是中日貿易議定書(簡稱“議定書貿易”或“中日友好貿易”)。後者之所以又稱為“中日友好貿易”,是因為申請同中國外貿公司進行貿易的日本商社,必須由日本友好團體推薦,並經中國貿促會同意,指定為“中日友好貿易商社”之後,方能被中國公司接受為貿易夥伴。
根據中日貿易議定書的規定,一九六三至一九六四年,在北京、上海舉辦了日本工業展覽會,在東京、大阪舉辦了中國經濟貿易展覽會。這些展覽會,不僅規模大,觀眾多,而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各種友好活動,使每次展覽都在當地形成了中日友好高潮。
2.一九六四年,中國貿促會先後同智利、奧地利、意大利有關經濟貿易團體達成了互設代表處的協議,並相繼設立了代表處機構。這是中國在同上述3個國家未建立外交關係之前,為促進雙邊貿易和友好關係的發展而作出的具有重要意義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