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對外貿易團體(1 / 3)

民間對外貿易團體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簡稱中國貿促會)是新中國建立後由中國各界知名人士發起成立的第一個全國性民間對外經濟貿易團體,其主要宗旨是促進中國同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經濟貿易往來,增進中國同各國人民和經濟貿易界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中國貿促會成立以來,在開展對外聯絡與國際交往、組織來華展覽和出國展覽、從事經濟貿易仲裁和海事仲裁、承辦工業產權代理業務、開展對外宣傳、提供經貿信息、法律和谘詢服務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

自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八日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同時使用“中國國際商會”的名稱。

▓中國貿促會的建立與發展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是在五十年代初世界各國人民普遍要求發展國際正常貿易往來,以緩和國際緊張局勢,中國政府和人民積極開展同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合作,並恢複和發展國際間通商事業的曆史背景下建立的。根據世界和平理事會一九五一年的倡儀,一九五二年四月三日至十二日在蘇聯首都莫斯科舉行了國際經濟會議。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經濟、貿易和金融界人士共同舉行的一次重要的國際經濟會議,旨在謀求消除各種人為障礙,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經濟貿易關係的正常發展,以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爭取世界持久和平。出席會議的有48個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和地區代表以及世界工會聯合會的代表。中國代表團由25位經濟、貿易和金融界知名人士組成,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行長南漢宸任團長,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冀朝鼎任秘書長。

這次國際經濟會議嚴厲譴責了西方國家推行的“封鎖、禁運”政策,提出了發展國際間正常經濟貿易關係的倡議,並一致決議成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選舉出各國代表30人為委員。中國代表南漢宸、冀朝鼎當選為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劉寧一作為世界工會聯合會代表也當選為委員。會議還建議與會各國代表發起成立本國的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

為響應莫斯科國際經濟會議的倡議,一九五二年五月四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選舉南漢宸、馬寅初、劉寧一、薛暮橋、周榮鑫、章乃器、冀朝鼎、雷任民、陳維稷、孟用潛、李燭塵、盛丕華、吳蘊初、許滌新、陳翰笙、劉子久、盧緒章等17人為委員,南漢宸為主席,冀朝鼎為秘書長。不久又增補雷任民、李燭塵、冀朝鼎為副主席。一九六七年一月南漢宸逝世後,王耀庭、賈石先後於一九七三年和一九八五年繼任中國貿促會主任和會長。

三十多年來,中國貿促會同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商會、工商會、外貿協會和其他經貿團體積極開展雙邊和多邊交往,為排除國際貿易中的人為障礙、促進中國同各個國家和地區間經濟貿易關係的正常發展,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全國對外商會的作用。但是由於多年來一直實行委員會製,在組織形態上還不具備商會的功能,對中國各外貿企業還沒有建立起自覺的服務機製。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外貿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和企業自主經營權的逐步擴大,使中國貿促會有條件改行會員製,從而向國際商會的職能轉變。

中國貿促會經過長期的籌備和吸收一大批企業會員、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於一九八六年五月三日由中國貿促會會長賈石主持,召開了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田紀雲出席了會議。會議通過了新的《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章程》,選舉了新的委員會。從此,中國貿促會實行了會員製。為了逐步向國際商會的職能轉變,中國貿促會在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上把為會員服務放在首位,並要求所屬各職能部門和各分會、支會圍繞為會員服務這個中心,對自身的各項工作進行改革。為了加強對會員企業和其他企業以及各有關部門的信息服務,中國貿促會於一九八七年成立了經濟信息部,並創辦了貿促會的機關報《中國貿促報》,一九八八年又成立了會務部,加強對會員的服務。

經中國政府批準,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自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八日起同時使用“中國國際商會”的名稱,這樣,中國貿促會就成為名實相副的全國性的國際商會。它除了繼續擔負著促進對外貿易、促進吸收外資、促進引進技術和促進各種形式的中外經濟合作的使命外,還進一步增強國際商會的各項職能,如向企業會員、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以及各有關方麵提供信息服務、谘詢服務、法律服務等,發揮聯結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紐帶作用。

自一九八八年起,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開始建立行業分會,以利於促進有關行業的進出口貿易,增進國內外同行業之間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這樣,中國的國際貿易促進事業就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工作網絡,既有地方機構,又有行業機構,為促進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事業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截至一九八八年年底,中國貿促會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設立分會37個,有些分會還在省轄市和地區設立了支會。此外,中國貿促會還成立了機械電子、農業、輕工、紡織、汽車、商業、石油化工和冶金等行業分會。

中國貿促會已在阿布紮比、聯邦德國、日本、美國、墨西哥、香港、意大利、法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設有代表處,在國內和海外設有一些經營專利代理、展覽、技術轉讓、技術貿易、谘詢等業務的企業。

▓中國貿促會的職能與主要工作情況

經過三十多年來的實踐,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任務和職能也有所發展和變化。

一、主要職能

1.開展同世界各國經濟貿易界的聯絡工作,邀請和接待外國經濟貿易界人士和代表團組來訪,組織中國經濟貿易、技術代表團組出國訪問和考察;

2.發展同外國商會、外貿協會和其他經貿團體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的聯係,參加有關國際組織和它們的活動,負責與外國對口組織在華設立的代表機構進行聯絡,向外國派遣常駐代表或設立代表處;

3.組織、參加或與外國相應機構聯合召開有關經濟貿易、法律和知識產權方麵的國際會議;

4.在國外舉辦中國經濟貿易展覽會或參加國際博覽會,協調和協助中國各有關部門和地方在國外舉辦經濟貿易展覽會或參加國際博覽會的工作;

5.安排和接待國外來華舉辦的經濟貿易或技術展覽會,主辦多國專業性或綜合性展覽會,組織並主辦國際博覽會;

6.聯係、組織中外經濟貿易界的技術交流活動,負責國外新產品樣本、樣品和各種科技出版物的收集、分類、陳列和展覽;

7.辦理國際經濟貿易和海事仲裁事務,承辦對外經濟貿易和海事的律師業務,受理共同海損和單獨海損理算案件,出具中國出口商品產地證明書和人力不可抗拒證明,簽發和認證對外貿易和海上貨運業務的文件和單證;

8.代理進出口商標注冊和專利的申請,承辦有關工業產權的谘詢、爭議及技術貿易等業務;

9.編輯出版發行對外經濟貿易和技術報刊以及其他出版物,組織對外經濟貿易座談;

10.開展調查研究和經濟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向國內外有關企業和機構提供經濟技術合作和貿易方麵的信息和谘詢服務,提供中外經濟技術合作項目的評估和可行性研究以及國內外公司、企業的資信調查服務;

11.指導各地方分會和行業分會的工作;

12.辦理其他促進對外經濟貿易活動的有關事宜。

二、主要工作情況

(一)對外聯絡與國際交往。

中國貿促會作為全國性民間經貿團體和國際商會,積極開展對外聯絡,擴大國際民間交往。對外聯絡工作主要是組織、接待外國經濟貿易、工商界代表團組來訪,組織中國經濟貿易界人士出國訪問、考察。一九八八年,中國貿促會先後接待了外國來訪代表團、展覽團238批,共1.2萬多人次;組織出國訪問、考察團組81批。同時,中國貿促會還同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商會、外貿協會以及其他經貿團體和企業的駐華機構保持密切的交往,並接受中國政府委托,參與對外國商會駐華機構的部分管理和協調工作。

此外,中國貿促會還積極參與各有關國際組織的活動,與國際商會、聯合國各有關組織等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經常派代表出席有關的國際會議,協助有關國際組織在華舉辦各種多邊活動。

(二)來華展覽與出國展覽。

組織和舉辦博覽會、展覽會,是開展國際間商品與技術交流和促進經濟技術合作的重要手段。中國貿促會的展覽工作包括國外來華展覽和出國展覽兩個部分。

國外來華展覽工作始於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八八年底,共組織、接待了285個外國來華舉辦的經濟貿易和專業技術展覽會。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和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自七十年代末以來,國外來華展覽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麵,一九七八至一九八八年十一年間,接待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個來華展覽會,是前二十五年來華展覽總數的1.3倍。這十一年間國外來華展覽的特點是:1.大多數展覽會具有廣泛的國際性。在此期間,外國單獨來展已居次要地位,多數展覽由幾個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同行業廠商參加展出。展品內容既有廣度,也有深度,為中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提供了更大的選擇餘地。2.定期國際專業展覽會增多。為了使國際專業展覽會的舉辦同中國的經濟建設需要密切結合,把國際上技術水平較高的廠家吸引到中國來,近年來已把一批影響大、質量較高的專業展覽會定期化,效果良好,受到了國內外的普遍歡迎。3.國內外廠家同時展出,開辟了出口創彙新途徑。中外廠商同時展出同一專業內容的產品,既有利於相互交流技藝,也有利於洽談貿易,特別是可推動中國產品的出口成交。這樣,國際展覽會不僅是發展進口貿易的渠道,而且成為促進出口創彙的橋梁。

一九八五年底,中國貿促會同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在北京舉辦的第四屆亞太地區國際貿易博覽會,揭開了中國舉辦國際博覽會的序幕,為中國貿促會定期舉辦大型綜合性博覽會——北京國際博覽會奠定了基礎。

中國的出國展覽工作始於一九五一年。五六十年代平均每年出國舉辦七、八個展覽會,七十年代平均每年舉辦近20個,進入八十年代每年舉辦的展覽會多達30餘個。隨著展覽次數的不斷增加,展出的任務、內容和形式也發生了變化。一九七九年以前,出國展覽的主要目的是在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同時,宣傳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成就,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與友誼;一九七九年以後,為中國出口商品擴大宣傳推銷,開拓國際市場,日益成為出國展覽的主要目的。為適應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需要,中國貿促會對出國展覽的形式進行了重大改革,把重點放在展覽與貿易結合上。越來越多的出國展覽采取了攤位形式,組織一些外貿、工貿公司參加,並派出貿易小組在展出期間同外商洽談貿易、簽訂合同。這樣,展品就是樣品,展台工作人員就是貿易人員,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許多中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博覽會上獲得好評,被授予金質獎等各種榮譽稱號,提高了中國商品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擴大了對外影響和銷路。

通過出國展覽,特別是參加大型國際博覽會,具體而生動地宣傳中國經濟建設成就,對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提高中國的國際聲譽具有積極的意義。三十多年來,中國貿促會舉辦的530個出國展覽,累計接待了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3億觀眾。

(三)經濟貿易仲裁與海事仲裁。

中國貿促會附設的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和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是受理涉外經濟貿易和海事中發生的爭議案件的常設仲裁機構。三十多年來,這兩個仲裁委員會參照有關國際慣例,采用仲裁與調解相結合的作法,公正合理地解決了許多涉外爭議案件,有效地維護了中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國際上贏得了良好信譽。進入八十年代以後,向這兩個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案件越來越多,僅一九八八年一年,受理的案件就達192件,結案103件,業務量躍居世界同行的第二位(僅次於國際商會仲裁院)。受理的經濟貿易仲裁案件,大多數是買賣合同爭議以及合資和合作經營、補償貿易等方麵的爭議;海事仲裁案件多數是貨損貨差、滯期費、速遣費、空艙費、船舶損壞、航速、救助報酬、碰撞責任等方麵的爭議。一九八七年四月,中國正式加入了《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後,這兩個仲裁委員會的仲裁裁決就能夠在該公約的70多個締約國中得到承認和執行。

上述兩個仲裁委員會同世界上許多仲裁機構都建立了業務聯係,並且同日本、法國、意大利、瑞典、加納等國的仲裁機構簽訂了雙邊仲裁合作協議。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的一些仲裁員參加了聯合國《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的起草和製訂,並應聘擔任英國倫敦國際仲裁院、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波蘭對外貿易商會仲裁院和澳大利亞國際商事仲裁中心等機構的仲裁員,還應聘擔任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關貿總協定、國際貿易中心的仲裁專家。

為了更好地利用調解方式解決涉外商事爭議,一九八七年五月,中國貿促會成立了附設機構北京調解中心,受理涉外經濟貿易和海事爭議的調解案。北京調解中心同聯邦德國的漢堡調解中心簽署合作協議,製訂了《北京—漢堡調解規則》,供雙方共同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工業產權的代理業務。

中國貿促會的涉外工業產權代理業務,包括商標注冊和專利申請的代理工作,以及處理與此相關的商標和專利的異議、爭議、撤銷、轉讓、侵權和假冒等案件。

中國貿促會承辦涉外商標代理已有三十多年曆史。一九八五年以來,每年代理的進出口商品商標注冊申請的數量(含變更、轉移、續展)都在5000件以上。此外,還辦理各種商標糾紛案件和假冒、侵權案件100餘起。中國貿促會商標代理業務分別由該會所屬商標代理部和中國商標代理(香港)有限公司辦理,其業務範圍包括:代理外國企業或個人在中國申請商標注冊、續展、轉讓、變更注冊人名稱或地址等;代理中國企業在外國申請商標注冊、續展、轉讓、變更名稱或地址等;接受中外企業委托,辦理商標異議、爭議、撤銷、侵權和假冒案件;接受外國企業的委托,代辦注冊商標在中國的宣傳媒介上作廣告;為中外當事人提供商標法律谘詢及辦理與商標有關的其他事務。中國貿促會已代理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萬家企業在中國的商標事務以及130家國內企業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商標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