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會問:“那什麼時候應該爭取呢?”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南隱禪師與世無爭,肯定講不出這番道理的。人生一世,百木爭榮,少不得風光和無奈,懂得放棄容易,學會爭取可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成功有兩種,靠自己努力和別人的失誤,遭到別人的錯誤判斷來換取成功的人不勝枚舉,因此來說靠自己努力的人是人中之人,當然並不是說努力了就萬無一失,其中不乏智能。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裏麵講的是一種渾圓戰術,即勝也勝,敗也勝。不是教條是邏輯,天衣無縫的邏輯!當你真正懂得了自己的有利條件,自己的不利條件,如何揚長避短,如何為自己創造條件等等,你便掌握了大半成功的因素。
放棄是一種智能,爭取也是一種智能,兩者不可同日而語,關鍵在有的放矢。曹孟德曾隔岸觀火,自取袁紹袁術之頭;關雲長仗義,大意失荊州。司馬懿兵逼城下,諸葛亮信手撫琴;孟獲遭七擒七縱,從此天下太平。混混沌沌一世界,芸芸眾生在其間,何得何失,何去何從?
諸葛亮剛出茅廬時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非亦天時,亦在人謀……”後來諸葛亮仰天長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沒有消滅勁敵成為遺憾。有此感慨:精心策劃的計謀尚沒有成功,何況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計劃呢!
不可不放,不可不爭,事在人為,而後順其自然。
點滴哲理
亞曆山大果斷地劍砍繩結,說明了他放棄了傳統的思維方式;小孩子果斷地放棄腳趾,以短痛換取了生命。在某個特定時期,你隻有敢於放棄,才有機會獲取更長遠的利益,即使難以避免遭受挫折,你也要選擇最佳的失敗方式。
生命的視野
有一篇文章說:“人在學會死亡後,才學會過人生。”
的確,人們總是自認自己知道有一天將會死亡,也向人說他們能夠平心地去了解、接受。但你相信嗎?這都隻是人們的自欺欺人罷了,其實說這些話的人,他們隻著重在“我知道死亡這件事”,內心卻總希望這一天不要來到;常憂心自己不知道哪一天會死亡的那些人,他們花費太多時間煩惱、害怕生命旅程的盡頭,而忘了生命正一點一滴的流逝。
假設在你的肩膀上停有一隻鳥,這隻鳥每一天都在提醒你時間不多了,你將會死亡……那麼,這個人到死,都還是沒學會什麼叫人生;因為他每天隻會想著“我會死、我會死……”而放棄在還活著的這段期間內,做許多有意義的事。
何必呢?既然每個人都隨著自然界的循環出生、成長、衰弱、終至老死,為什麼要花時間去在意它?古人說“生死有命”,那就表示人一生要活多久,上天早就為你安排好了,根本輪不到你去煩惱這件事!那麼,未來會不會死,那都是未來的事,我們不能去預測、更別提異想天開地想去防止它的到來;我們惟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回憶過去一秒所發生的點滴;留意這一秒所遇到的驚奇;期待下一秒將來到的感動。
這樣的人生真是豐富啊。每一天,都處在為發現新世界所付出的忙碌中;如果每個人都學會死亡的不可預知,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妥善利用生命的每一刻、珍惜身旁的每一個感動。你會漸漸地發覺,你所未曾去注意的事竟是如此的美好;也會領悟到,原來,燃燒生命,讓它的火花充滿在每一個角落竟是如此地耀眼,即使它隻停留短暫的瞬間。
借著死亡,我們看到的不隻是生命的脆弱,人性的醜陋,也看到了光明的一麵——人生的美好,這一生,是無法用物質去估算的;這一生,是無法再重來的;這一生,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
然而,學會死亡並非易事,應該說……這是人類無法突破的瓶頸,因此,你並不用真的必須學會死亡才能享有人生,隻要你自認活得快樂、了無憾恨,沒有浪費,那,你就找到比——先學會死亡才學會人生——更快的自我提升的快捷方式了。
“人在學會死亡後,才學會過人生”?有必要“學會死亡”嗎?好好把握當下不是更有意義、更重要嗎?
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刻,當非所愛的人離開人世莫屬。再多的不舍、不甘、不願,都無法挽回生命的逝去。再多的未曾說出的話語、未曾表露的情感,再多未竟的夢想,也都不再有任何表達的機會。麵對這樣最巨大的傷痛時,放棄和放下,仍然是惟一能夠穿越的鑰匙。無論有再深刻的悲痛、再多的不舍,就讓它隨著淚水傾瀉、流淌。然後輕輕的、帶著滿滿愛的,放開它。當我們勇敢而坦誠的接納心碎後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