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家庭簡易治療方法
對於某些疾病,在家庭中可以采用一些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輔助治療,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故在此做簡要介紹。
一、冷敷法
1、冷敷的目的和適應證
(1)冷敷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收縮,減輕充血、出血。適用於扁桃體摘除術後及鼻出血病人及早期局部軟組織損傷。
(2)冷敷可使神經末稍的敏感性降低而減輕疼痛。例如牙痛。
(3)冷敷可減少局部血流,防止炎症和化膿擴散。
(4)冷敷可將體內的熱傳導發散,增加散熱,降低體溫。適用於高熱病人及中暑者。對腦外傷、腦缺氧病人,可減少腦細胞需氧量,有利恢複。
2、影響因素
(1)冷敷的部位和方法不同,效果不同。
(2)根據病情和個體差異,正確使用冷敷。
(3)冷敷麵積大小和效果有關。全身用冷敷反應強,局部冷敷反應弱。
(4)冷敷時間的長短,應依據應用目的、機體狀況和局部組織情況而決定,一般冷敷不宜超過15~20分鍾,時間過長或反複冷敷,可導致不良反應,需特別注意。
3、不宜使用冷敷的情況
(1)大片組織受損、感染性休克、皮膚青紫時,不宜冷敷,以防加重微循環障礙,促進組織壞死。
(2)慢性炎症或深部有化膿性病灶時,不宜冷敷,以防妨礙炎症吸收。
(3)枕後、耳廓、陰囊等處忌作冷敷,以防凍傷;心前區冷敷防反射性心率減慢、心房纖顫及傳導阻滯;腹部冷敷防腹瀉;足底冷敷防止一過性冠狀動脈收縮,引起心絞痛,因此冠心病及高熱病人應避免足底用冷敷。
4、冷敷治療方法
(1)冰袋(冰帽、冰囊)降溫:
將冰敲成無棱角的小冰塊,裝於冰袋內,約1/2滿,排氣後將冰袋口夾好,擦幹,倒持,檢查無漏水後裝入套內,置於所需部位。冰塊融化後可重換。高熱病人放置前額、頭頂或體表血管處(如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
(2)酒精擦浴:常用的全身用冷法,主要用於高熱病人降溫。體弱、高熱惡寒及風濕病人不宜采用。方法如下。
1)調節室溫至21~24℃,擦浴前先置冰袋於頭部,置熱水袋於足底。
2)露出一上肢,下墊大毛巾,用25%~35%酒精100~200毫升、溫度30℃左右,以遠心方向邊擦邊按摩,自頸側沿上臂外側擦至手背,自側胸經腋窩沿上臂內側至手掌。擦畢,用大毛巾擦幹皮膚,同法擦另一側。每側上肢擦3分鍾;
3)擦下肢,從髂骨開始沿大腿外側至足背,再從腹股溝沿大腿內側擦至腳心,然後從腰、窩擦至足跟。擦畢,用大毛巾擦幹皮膚。同法擦另一側。每側下肢擦3分鍾。
4)半小時後量體溫,如果降至39℃以下,應取下頭部冰袋。
5)擦浴中需觀察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寒戰、呼吸異常時應立即停止。擦腋下、掌心、腹股溝、窩等部位時,擦的力量略重些、時間稍長些,直到皮膚發紅為止。禁擦胸前區、腹部、後頸,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3)溫水擦浴:為常用的全身冷療法。其方法及注意事項與酒精擦浴相同,適用於高熱病人降低體溫。水溫低於病人皮膚溫度,一般為32~34℃。溫水擦浴後,初期皮膚毛細血管收縮,繼而擴張,擦浴時可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動擴張,促進熱的擴散。
二、熱敷法
1、熱敷的目的和適應證
(1)促進炎症的消退。在炎症的早期熱敷,可促進炎症的吸收和消散;後期可使炎症局限,有助於壞死組織的清除和組織恢複。
(2)溫熱能使肌肉、肌腱和韌帶等組織鬆弛,解除因肌肉痙攣、強直而引起的疼痛。如腰肌勞損、扭傷等。
(3)減輕深部組織充血,使局部血管擴張。
(4)對危重、小兒、老年及末梢循環不良的病人進行保暖,以促進血液循環,自感舒適。
2、影響因素
(1)個體差異:不同個體的生活習慣和鍛煉不同,對熱的耐受力也明顯不同。如循環不良、癱瘓,昏迷病人,其局部的感覺遲鈍或麻,做熱敷時應防止燙傷。
(2)熱敷麵積:麵積大,熱反應強。
(3)熱敷效果與時間長短不成正比。熱敷時間過長,會影響熱敷作用,引起不良反應。
(4)熱敷的溫度與體表溫度相差越大,反應越強。經常重複使用一定溫度熱敷,病人對熱反應的敏感度降低。室溫對熱效也有一定影響,室溫低,散熱快,熱效差。
3、不宜使用熱敷的情況
(1)急性腹痛,未明確診斷前不宜熱敷,以免掩蓋病情而延誤診治。
(2)麵部危險三角區感染化膿時忌作熱敷,以防炎症擴散,造成顱內感染。
(3)各種髒器的內出血,禁用熱敷,以防加重出血。
(4)軟組織挫傷,前三天禁用熱敷,以免增加皮下出血及疼痛。
4、熱敷治療方法
分為幹熱敷和濕熱敷兩種,各有特點。
(1)熱水袋熱敷:為最常用的幹熱療法。主要用於保暖、解痙、鎮痛。
操作時放平熱水袋,去塞,左手執熱水袋口邊緣處,右手灌入60~70℃的熱水,反應遲鈍者水溫為50℃,隨灌隨提高熱水袋,熱水灌至袋中1/2~2/3滿,逐漸放平,排盡袋內空氣,擰緊塞子,擦幹,然後倒提熱水袋並輕擠一下,檢查是否漏水,最後套上布套,將帶子係牢,放於治療部位。在熱敷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有無皮膚潮紅。嬰幼兒或年老體弱者應將熱水袋置於一塊大毛巾中,不要直接接觸病人的皮膚,以防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