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準確無誤的判斷力(2)(2 / 3)

毛澤東的公式是“抓革命,促生產”,實際上他始終把革命放在第一位,不允許任何人用生產衝擊革命。鄧小平不能改變毛澤東的公式。他隻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悄悄地把重心放向經濟生產。他講道:“毛主席講,要抓革命,促生產……現在有的同誌隻敢抓革命,不敢抓生產……這是大錯特錯的。”然後他把當時“值得引起嚴重注意”的生產形勢同四屆人大提出的現代化目標這個“全黨的大局”加以對照,號召全黨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現代化和經濟生產既然是全黨的大局,革命和階級鬥爭當然要退居到次要或不重要的地位上去了。

可見,鄧小平的睿智,在危機狀態下不僅表現在他的那些偉大的、務實的、創造性的戰略決斷上,而且反映他的各種具體的、務實的、巧妙靈活的策略做法上。

5.有利和主動取決於對形勢的了解

突發事件能夠帶來連鎖反應,危機往往不是一個方麵的危機,一個火花會點燃另一個火花,甚至燃起熊熊大火,造成一係列的次生災害。突發事件發生後,政府領導者、公務機關必須在第一時間組織各方麵的力量,依法及時采取有力措施控製事態發展,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具體說要有較進行:

(1)人員救助。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危機應對必須堅持“生命第一”的原則。在突發事件的應對中,應當始終把突發事件對人的影響放在首位加以考慮。突發事件發生後,政府應當立即組織營救和救治受害人員,疏散、撤離並妥善安置受到威脅的人員,還必須同時,保證營救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

(2)生活保障。立即搶修被損壞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電、供氣、供熱等公共設施;向受到危險的人員提供臨時避難場所、生活必需品、醫療救護、衛生防疫等保障措施;對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產、運輸、供應、價格等采取特殊的管理措施。

(3)物資和人員征調。國內外經驗表明,應對突發事件的挑戰,必須有相應的物資儲備,還要廣泛動員各種力量參與救援。為了應對突發事件,政府在必要的時候應啟用財政預備費和儲備的應急救援物資、生活必需品,視危機的具體情況,還可以調用其他急需物資、設備、設施、工具;可以組織特定公民參加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專長的人員提供必需的服務;對於征用,政府應當給予補償。

(4)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治安。突發事件發生後,可能導致資源短缺等情況,往往造成一定的市場波動和社會震動。政府應當采取措施,穩定市場價格,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治安,依法從嚴懲處壟斷資源、欺行霸市、囤積居奇、哄抬物價、製假售假或者哄搶財物、幹擾破壞應急處置工作等擾亂市場秩序、社會治安的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如果突發事件尚未在媒體曝光時,則必須控製事件的影響,在對事件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根據法律和公理,果斷做處置決定、、爭取犧牲小利換來突發事件的快速應對,以免因事態的惡化帶來無法控製的損失。如果突發事件已由媒介公開並已造成廣泛影響,則突發事件的處置應首先將工作的重點轉到引導媒介的輿論報道方向上來。當然,對突發事件本身的處置工作也需盡快完成。對媒介的引導,主要方式是讓媒介了解事件真相,引導其客觀公正地報道和評價事件。第二,要根據危機事件大小,合理確定應急隊伍及其裝備。應急處理並不是人越多越好,隻要人員精幹,組織得當,方法正確,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根據事件爆發的特點,合理確定應急防範的範圍。應急防範的範圍不是越大越好,範圍大當然會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但是也會產生巨額成本。第三,方法要靈活機動。突發事件往往來勢較猛且具有較強的對抗,所以處置過程要注意靈活機動,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措施。要把握火候,審時度勢,寬嚴相濟。而對以上所提到的急需要進行的工作如何能做到快速、有效、有條不紊,需要各級領導部門對當前的事件有個清晰地了解和把握,有利和主動取決於對當前形勢的了解,當一件危機事件出現的時候,最忌不明真相,而隻是根據表象輕率、盲目發號施令,這樣的結果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添亂。

2007年5月29日,一場突如其來、驚心動魄、曆時72小時的飲用水危機,幾乎席卷了無錫市整座城市,其罪魁禍首就是太湖藍藻消除藍藻變質引起的自來水臭味,成為盡快恢複城市供水的關鍵。